【安总专栏】2024实体书单

文摘   小说   2024-12-30 14:00   河南  
书/海/鱼/人
安/总/专/栏
年度实体书单
 Book List of the Year





国庆前的最后一天,阳光灿烂。我在成都武侯祠见过丞相,出来看见我的股票全都涨停了,如果一切都停留在那一刻,该有多好。

今年我满40周岁了。年中大女儿中考发挥稳健,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接下来又开始发愁她如何选科。虽然自称中年人许久,但女儿们渐渐赶超自己的身高,父母越发花白的头顶,都让我感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更重。感到时不我待的同时,却又拖延懒惰,动不起来,这种腐骨蚀心的焦虑感让我难过。

今年读书不多,年初定的书目,只读了一半。出门旅行倒不少,既有应邀出席活动,也有陪伴家人去玩,更有自己心血来潮说走就走。最念念不忘的是新疆和田的风土,最大的惊喜则是在银河奖期间邂逅刘慈欣老师,最轻松的是在威海的海滨浴场,那也是难得让我逃离手机屏幕的一瞬。



01

非小说·中国文学


《血与蜜之地》

作者:刘子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文案

从北到南,由冬入春,穿越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


这里诞生了奠定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文明和拜占庭文明,也是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分庭抗礼的场所。这里是大国兵戎相见的战场,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交锋与较量的熔炉。


往事并不如烟。跟随刘子超的脚步,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来到血与蜜之地。火车穿越于山谷的黑色皱褶,历史的幽灵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帝国的残影荡漾在亮绿的河水中,人类的爱与恨,将一一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是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


书评

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就是作者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普通人攀谈,让他们来讲述那场并不遥远的战争。

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科索沃人、塞尔维亚人,以及生活在希腊的中国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感受,这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碎片拼合到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巴尔干半岛的复杂性。
每一段纠葛,都有前因,甚至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
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意为“血与蜜”,这个书名实在太贴切了。
书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1984年冬奥会在萨拉热窝召开,开幕前夕,当地降雪不足,然而就在开幕式前一夜,一场大雪悄然而至,第二天醒来时,每一个人都特别惊喜。那是整整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候南斯拉夫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些民族彼此之间还没有深仇大恨。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其实当地很多民族同文同种,长相、语言和文字根本看不出区别,只是宗教信仰不同,或者仅仅是各自的民族认同不一,可以说是真正的兄弟阋墙,但打仗时还是杀红了眼,最后渐行渐远,成为陌生人,或者仇敌。



02

非小说·纪实


《1913中国华北见闻》

作者:玛丽·冈特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品方: 尺寸

译者: 李尧


文案

《1913,中国华北见闻》是玛丽.冈特一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1914年出版于伦敦,是一本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民国初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的好书。一百多年来,再版无数,是包括澳大利亚人在内的西方人最早了解中国的“教科书”。

书评
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文字版纪录片。读的时候,就像跟随者作者的脚步,走过寒冷的西伯利亚,来到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东方古国,在一望无际的平原穿行,翻过群山去看壮美的长城,参加前清皇太后的葬礼,与熊希龄会面, 坐大车,住破旧的旅店,更深入到普通的农民家中,与那些裹小脚的女人攀谈。

作者来自于一个崭新的国度,对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充满好奇与敬畏,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善良的女性,一位女权主义者。所以本书没有很多同类型的 “外国人中国行”类书籍中常见的居高临下与傲慢,而是以友善、悲悯的态度,描绘自己眼前这个穷困、破败、悲凉的古国,和那些温和、仁慈、勇敢的中国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作者在一户农家寄宿,房间又小又破,她感到很害怕,这时年迈的女主人让她到自己房里去住,在那个硕大的农家土炕上她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临走时,女主人还给她仅有的一把粉条做礼物。她既为这个国家的贫弱难过,又为普通老百姓的慷慨善良感动,所以预言说中国一定会重新强大,这些善良的人也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太好了,当然也要感谢翻译者李尧老师,用词十分精准美妙,写长城,写群山,写村落都仿佛一幅幅画面出现在眼前。



03

社会·纪实


《盐镇》

作者:易小荷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琥珀 / 新经典文化


文案

在四川南部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00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书评
作者没去理会那些记入史书与县志的大人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盐镇的女人们。从生于1930年代的陈炳芝婆婆,到只有十七岁的00后陪酒女黄欣怡,古镇每一个年龄段的女性,似乎都很不幸。

充满苦难的原生家庭,遇人不淑的糊涂婚恋,生儿育女的艰辛,外出闯荡碰得头破血流,遭遇出轨和家暴时的隐忍,独自操持家业的悲壮……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苦难都是这些女人生活的主旋律,她们就像掉进漩涡里的一个个小飞虫,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书中写到的这些女人,几乎每一个都很“能干”。有的丈夫早逝,有的早就离婚,有的丈夫是混蛋,有的丈夫无用,但她们每一个都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既要赚钱又要照顾孩子和老人,与此同时,还要忍耐着街坊四邻恶毒的流言蜚语和社会压力,在疾风暴雨中活出人样。

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安排设计,第一个故事中的陈婆婆以开收容暗娼的“猫儿店”过活,最后一个故事中的黄欣怡小小年纪竟已是一群陪酒“幺妹”的领班,剥削小姐妹的卖身钱为业,还满口生意经。两个年龄相差七十多岁的女人,不约而同地做起皮肉生意,构成了一个奇怪的回环。



04

真实·人物传记


《边水往事》

作者:沈星星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天才捕手


文案

我的任务就是开车装货,卸货,和接头人核对数量。


回去后,猜叔见到我的第一眼就笑了:


“你还活着啊!”


2009 年,沈星星机缘巧合踏上金边坡的土地,成了一名给毒贩送假货的卡车司机。


整整397 天,他跟毒贩、赌徒、黑社会生活在一起。在这之前,他从没想过现实世界这么糟糕。


在他亲眼目睹好友被极端分子一枪爆头,自己的老大将手下当众割喉等一系列恍如隔世的事件后,沈星星决定连夜逃回国内自首,并协助警方打击掉了长年盘踞深山的贩毒链条。


他把在金边坡经历的人和事,都记录在了书里的故事里。


书评
先看剧再看书,发现两者讲的故事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也是大相径庭。原作更像单元剧,沈星星也就是“我”,只提供了旁观者视角,通过他串起来中缅老三国交界处的金边坡(原型是金三角)那些形形色色、猎奇怪诞的人物和故事。

这是个混乱恐怖的法外之地,到处都是军阀、土匪和毒贩,以及因为种种难言之隐,或主动或被动过来讨生活的苦命人,也没什么正经营生。主角高中毕业后,跑过来给一个叫“猜叔”的黑帮大佬当马仔。他在各方势力间周旋,出入赌馆和妓寮,见到了许多被命运裹挟而来的人。

作者笔下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什么亮色,充斥着灰黑色的绝望。比如那对寻找失踪孩子的夫妻。他们为了找到孩子的消息,混进人贩子团伙,做下伤天害理的事,自己也成了人贩子。历经千辛万苦,却还是被困在金边坡这人间地狱,受尽虐待,孩子也没找到,最后死得不明不白。这段故事张力太强了,尤其是他们帮人贩子团伙抓那个女大学生那段,看得我心绞痛。
比如那个叫翠姐的女人,也值得一提。她自己就是被拐的妇女,经历九死一生,靠着一股狠劲活了下来,在金边坡成了一个倒卖“边境新娘”的人贩子,最终被人报复毁容,看完还是挺让人唏嘘的。

故事中唯一一个纯粹善良的角色,就是美国人贾斯汀,他以一种圣徒般的情怀来到金边坡支教,给孩子们讲课,告诉他们外界的美好。然而这么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到一个月就被当地匪帮残忍杀害,尸体扔进水沟。因为他妨碍他们训练童军。这段故事像一个隐喻,让人觉得这是一片没有希望的土地。

作者没什么文采,就完全像是一个没文化的人给你讲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且现场感十足,这也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所在。


05

真实·人物传记


《金庸评传》

作者:刘国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低音


文案

即便你没有读过金庸小说原著,大概也对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等名字有所耳闻,甚至能说上两句他们的故事。不知不觉之中,金庸小说已经成为中国人“常识”的一部分。


这部《金庸评传》,一方面详尽呈现金庸先生的生平,一方面深入解读金庸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现实与虚构彼此交织,一个“天生的隐士”,营造出幽深也亲近的江湖。


金庸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五年多了,但是他笔下的人物、故事仍在不断地被解读和演绎。个人选择与历史进程最终让查良镛成为金庸,激荡我们内心的武侠世界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整、鲜活起来。《金庸评传》所呈现的,正是这个金庸与江湖互相成就的故事。


书评
我读过最扎实、最好看的金庸传记。刘国重先生是当年天涯论坛“仗剑天涯”版的名人,以深挖《笑傲江湖》中的隐线著称,他不知花了多少年苦功,从金庸的家世、亲戚起笔,深入挖掘了他从出生到去世,长达九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对他笔下的小说、影评、剧本、翻译、社论等各类作品十分熟稔,还引用了许多金庸亲朋故友们的回忆材料,细节丰富至极,洋洋大观。

本书不单单是一本传记,更重要的是“评”,作者夹叙夹议,每当提到金庸的一位故友、一件往事,往往会从他的小说中引用桥段对比钻研,尝试找出小说中人物和故事的原型。这种挖掘,并不是很多网帖中的捕风捉影式八卦,而是有当事人的回忆佐证,比如说他认为金庸初中时的一位国文老师,气质接近萧峰;另外一位女老师则更像是小龙女的原型。如果你愿意,本书还可以看作是一本从旧中国到新世纪,长达近百年的文化史。

读过这本书,我对金庸先生的理解和滤镜更深了一层。虽然出生时代整整相差一甲子,却能从书中时刻获得共鸣,比如说他特别喜欢读书,一看到书就走不动路,年轻时不擅长言辞,有时被人问得急了会涨红脸,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也一样。


06

非小说·纪实文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杨素秋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书评
作者原本是象牙塔中人,博士毕业后在高校教文学,有小布尔乔亚的一切可爱,也有小布的柔弱。一个偶然机会,通过挂职方式闯入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担任副局长。作为文人的天真、清高和执拗,与体制中约定俗成的规则、潜规则碰撞,互相适应,闹出了许多笑话,但也都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当成《世说新语》中的文人逸闻也无不可。

她原本以为,建一座图书馆很浪漫,花公家钱,买自己想看的书,而且想买多少买多少,还能让自己安利的好书被更多人读到,哪个爱书人能不动心?但实际操作才发现,给公共图书馆配书,早就有了一套运行良久的规矩和坚固的利益链条。

文人的执拗,爱书人的责任心,以及莫名其妙隐藏在暗处的阻力,反而促使着她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找了50多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爱书人,一起磨出了一份兼具实用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书单。在大家的坚持下,图书馆终于还是建起来了,她也该走了。

书名叫《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中内容却是不言自明,从杨老师一次次坚持中,从那些爱书人的一次次推荐中,从读者们的反映中,我们能够得知到底为什么。这份对书籍沉甸甸的执著,支撑着她和无形的阻力对抗,并且获胜。



07

女性·社会悬疑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

作者:戴波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联合低音


文案

以汉武帝时代时间节奏写当时历史,还原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描摹急剧变化时代中的众生相


☆书写“汉武帝之时的汉武帝”和“汉武帝之后的汉武帝”。全书40万字,内容翔实,细致梳理时间线,订正史籍谬误缺漏,填补《资治通鉴》中缺失的历史细节。


☆以编年体细致描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将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的每一年作为一个篇章,每个篇章分若干主题展开叙事,兼具开阔与精微,揭示汉武帝何以成为后世中国封建帝王的参照对象。


☆进入汉武帝时代的时间节奏和生活情境,看见煌煌盛世,也看见盛世之下的众生相。汉武帝无疑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他的作为与当时普通人的感受能否共振,或许更值得探究。


书评
这是一本比学术著作更普及,比通俗讲史更学术的历史书,采用编年体,一年一年讲述汉武帝统治下长达五十四年的历史。亲王把戴老师的语言风格比作曾巩,我觉得很恰当,亲切、厚重而有余味。

作者不会单纯采信某一部历史著作中的说法,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加以分析判断,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绝不凭空臆测,这是学术著作应有的写作态度;与学术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用讲故事的笔法来叙述每一年发生的事件,有前因后果,有放在历史线中的意义,还有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有一点像《通鉴纪事本末》,这也是最好读的史书写法。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他(汉武帝)是一个绝对有作为的皇帝,但如果生活在他的时代,我希望他能少点作为。”直接点题,厚厚一本书中,作者对汉武帝的态度也十分复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但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史观始终如一。



08

小说·历史悬疑


《甲申前夜:大晦》

作者:刘鹤

出版社: 中华书局

文案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沉浮。


书评
日本推理小说有个流派,叫“炫学流”,这本虽非推理,但也可归为炫学小说。作者刘鹤老师展现了自己堪称恐怖的历史、冷兵器、铠甲、弓箭以及传统武术知识功底,像复原历史的纪录片,看完后对明末的惨像有了具体的认知。

主角刘破虏是在松锦大战中幸存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他和蒙古袍泽把肚越过山海关,看遍流民的苦痛,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京城,却发现皇帝脚下处处透着妖异,街上成群的野狗,奇形怪状的“服妖”,再加上后面浓墨重彩的妖楼,官员们也各怀鬼胎,大家一起等待着最后的灭亡降临。

作者笔力很强,从底层视角去写明末那段让人窒息的历史,读来字字句句都是血泪。不过故事略显简单粗糙,而且前半部分描写精细,观感明显更好,后半部分主角有些迷茫,读者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大概这就是明末的死局。



09

小说·历史悬疑


《食南之徒》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文案

最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


来到了最会吃的南越之国。


这里食材丰富,简直就是饕餮之徒的梦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种种波谲云诡,竟比岭南食材的风味更加复杂。


这个懒散的大汉使者,身陷岭南的政争漩涡。他唯 一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极致美食的心。


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书评
亲王的拿手好戏,就是从史册中的只言片语展开联想与想象,把它补完成为一个细节丰富到不可思议的故事。本书也不例外,它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段话出发,赋予了主人公唐蒙生动的灵魂和过往经历,讲述了一个汉代美食侦探的故事。

唐蒙太聪明了,他年纪轻轻就看透了所谓“干一番大事业”的真相,选择与世无争。这么一个人,按理说就应该在小县城中混吃等死一辈子,但阴差阳错,他的聪明才智被汉使庄助看中,陪伴左右,卷入了南越国的政治漩涡之中。

全书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唐蒙遇到的各色美食。特别是进入南粤地界之后,种种描绘都叫人心痒难搔、食指大动。特别是堪称小说主角与灵魂的神奇调料“枸酱”,不但是后来一系列故事的源头,更被作者写得神乎其神,可惜我搜了一圈,也没找到哪儿能买到。

在美味曼妙的包裹下,是一个让人伤心的故事。波谲云诡的宫廷阴谋,一系列的谋杀案,莫名背锅遇害的厨娘,从小孤苦伶仃卖酱为生的小女孩儿,以及这背后分裂为“独派”与“统派”两拨人内斗的南越复杂形势,都让人读得揪心至极。唐蒙运用自己天才的美食直觉和推理,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寻真相,挖下一个个陷阱,让坏人主动暴露,最终成为朝堂争斗的关键,风光无两。然而他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害了自己最在乎的人。

读罢幽幽一声长叹,开头有多欢快,结尾就有多惆怅。



10

科普·自然博物


《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博物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

作者:张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文案

这是资深自然观察者张瑜以长达30年的积累书就的博物学札记。


作者采用轻松、幽默的笔触,以自己从小到大和四种动物——鸭子、松鼠、螳螂、刺猬——相识相知的故事为线索,通过摄影和文字刻画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场景,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是如何与这些动物结缘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常年的细致观察与缜密思考,不仅让他收获了科学知识,更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的方式,塑造了他的个性。可以说,作者的职业选择和所取得的成就,与自然观察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张瑜看来,观察自然,能让他以最为慵懒的方式收获最多样化的快乐。即便是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生活细节之丰富也完全超出常人的想象:鸭子求偶炫耀时的热舞表演,暴雨中松鼠妈妈守护幼崽的机智策略,刺猬逃生避险所用的“遁地术”,螳螂捕猎的惊险刺激丝毫不亚于纪录片里非洲草原上的猎豹扑杀……这些现象总会引发好奇,而在持续不断的长期观察中,答案往往能够在不经意间浮出水面,这也正是自然观察的魅力所在。


书评
一本非常有爱的书,让人觉得生活里还有值得探索的未知之地。

我说一个博物学爱好者,但仅限于读书、看纪录片,上手实操的时候不多,曾经养过一只锹甲,没多久就死了。所以非常羡慕张瑜老师这样的实践主义者,喜欢什么动物,就真的去养,这样的一手观察笔记,才让人信服。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和鸭子、松鼠、螳螂和刺猬四类动物的故事,小时候养小鸭子,观察它们是不是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长大以后到各个地区探寻松鼠。他能能发现它们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细节,每一种小动物身上找出可爱的地方。真是我辈楷模啊!




往期推荐

【安总专栏】《谁把我的尸体藏起来了!》:虫豸一样的人也有梦想
【安总专栏】《末明残光》:让人绝望的魔神降临明末
【安总专栏】2024网文书单
【安总专栏】《她在第三天被杀》:时间循环

书海鱼人
每天为您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以及我读这本小说时的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