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感到害怕》

文摘   2024-12-19 13:59   越南  



当她感到害怕

作者:西西




第153场:生存技&音乐冥想

限定词:聚会恐惧症



导读

小孩就像小树,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树苗,其实各有各的长法。有的小孩是社交恐怖分子,谁都能聊,谁都敢撩;有的小孩是社交恐惧分子,喜欢自己待着,自己玩也不会寂寞。这样也是一种活法。




 正文


我已经不太记得六岁时的事情了,毕竟过去了三十几年。

记忆之海浅浅浮着几个片段:我过生日,去找筒子楼最尽头那家的小男孩一起吃蛋糕——他一头卷毛,名字叫甘露,我们蛋糕吃完就闹翻了,不欢而散,想不起来为什么;收到了圣斗士冰河的玩具,非常喜欢,带去幼儿园,回来就少了零件,应该是伤心地哭了吧。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上相对的两个房间,一间房睡觉吃饭看电视写作业,另一间有洗手池书桌和各种东西。每家都在走廊上做饭,只有隔壁老奶奶一家除外,他们在楼梯口对面有一间厨房。那间厨房两侧是公共厕所,左边是女厕,右边是男厕。

那栋楼一共两层,中间是楼梯,左右各住着五六户,统共有十几个小孩,不分男女,平时都会在一起玩。我是倒数第二大的,比我小的就只有甘露了。夏天夜晚,一楼和院子里摆满了竹床,一床连着一床,武汉人称“竹床阵”。小孩们在竹床间爬来爬去,围在一起打扑克牌。大孩子会洗牌,算牌,到最后总有人说:这牌少了几张,玩不了啦。到了白天,院子里的绿化带里就会长出一叠又一叠的扑克牌。我翻过栏杆去捡了一次,嫌脏,又扔了。

上个世纪末也有早教的概念,但没有现在这么多早教机构,孩子们自己疯跑着长大。“发育迟缓”、“感统不协调”、“聚会恐惧症”都是新世纪之后的说法。原来我们武汉人就一个字:“苕”。武汉最有名的“苕”叫周周,他智力不健全,但是个指挥家,上过很多次新闻和报纸。所以我从小就知道,就算人真的是个苕,也不会完全没有优点。

那时候我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小孩会有点“苕”。五岁上幼儿园,竟然不肯吃饭。幼儿园老师发现她不会咀嚼,也不善沟通,真诚建议我带她去感统机构学习。一查,感统机构可不便宜。在反复争吵之后,我们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交给爷爷奶奶带一段时间。

 


奶奶是北方人,为人善良,性格直率,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小孩第二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了 。她半夜帮我给宝宝拍嗝,让宝宝趴在腿上。小宝宝的手软乎乎地垂在腿边,她突然冒出一句:“你真可爱,像个吊死鬼一样。”我快气死了。

去年夏天我们在奶奶老家一座北方小城生活了两周,赶上了奶奶家的亲戚大聚餐。奶奶的大哥、二哥、大姐三家都来了,带着各自的晚辈和小孩,上座是奶奶的父亲,九十高龄的老革命。那天我牵着小孩走上餐厅二楼,看到包间里面一张大圆桌,已经坐了半圈人。小孩走到门口就停下来,使劲拽着我往回走,小声说:“我们回去好吗。”我只好带她坐到墙边的椅子上,她立刻趴到我身上,挡住脸。没一会儿奶奶出来了,大声招呼:“你们搞连体婴儿吗?快进去!”大嗓门能传到一楼。可能,最里面的太爷爷也听见了。小孩死死把头埋在我腿上,活生生一只鸵鸟。奶奶一把把她抓起来,揽着她就走进去了。小孩回头叫我:“大美大美!”我跟在后面连声说“没事没事,我在后面。”

小孩不怎么生事,不像有的孩子“聚会恐惧”发作起来会大叫大嚷。她就是到了一个新地方会“认生”,看到人多就害怕,想赶快离开,不然躲起来。在饭桌边,她捂了一会儿小脸,看爸爸玩了一会儿手机游戏,就放松多了。接着给小姐姐过生日,她跟着吹蜡烛唱生日歌,手舞足蹈的,眼睛里闪着光。

我和先生说,念念表现真好。

他得意地说:早说了她没问题。

后来,我们就搬回武汉了。我和先生都是武汉人,回到老家让小孩亲近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让我们直面育儿的挫折和长辈的焦虑。生了很多很多的气,都没有用。

 


小孩从不生气,只是害怕。当我们在争吵,反驳,大声讨论,甚至只是说话嗓门大了些,只要拨动了她心里的那根弦,让她难受,她就会笔直地冲到我面前,伸出小手捂嘴——捂我的嘴。倒霉的我经常被打到鼻子疼。

她今年六岁,已经比很多小学二年生还高。不上幼儿园的日子我们在外面闲逛,总有阿姨伯伯爷爷奶奶好奇发问:怎么今天没上学啊?是啊,如果不是她去年在幼儿园把别的小朋友的鼻子拍出了血,我们今年或许还在幼儿园混着日子。那一巴掌我大概能理解,她就是想捂人家嘴,不小心拍到了对方鼻子上。中班的小男孩比较脆,受了一掌就流鼻血了。老师给我讲的时候我吓坏了。回家一商量,趁着人家家长没找上门,这幼儿园我们就不去了。

 


不去幼儿园,除了要面对外婆也就是我亲妈长期存在的焦虑,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她在有暖气的爷爷奶奶家过完了冬天,逐渐习惯了他们和慈爱并存的严厉。第一天就被奶奶训哭了,知道了要听奶奶的话。说话,吃饭,写字,走路,什么都要学。奶奶说:“她怎么哪哪不对!那怎么办,教呗。”

到了春天,小孩已经能吃米饭了。爷爷奶奶天天带她出门散步,去公园踏青看花,回家就给她炒花饭,把她不爱吃的青菜萝卜黄瓜和鸡蛋火腿肠炒在一起,她能吃两碗。

夏天的武汉热得难受,小孩跟着爷爷奶奶去北方避暑,还在海边玩了一圈。我送她上火车。她紧紧牵着我,直到被奶奶抓去过安检。奶奶叫她回头说再见,她呆呆地看了我一眼,挥挥小手,然后头也不回地跟着走了。

 


夏天结束后,爷爷奶奶要管另一个儿子的小宝宝了,我们就把小孩接回家住。小孩刚回家睡那几天兴奋不已,每天早上六点就从床上爬起来,跑到客厅翻书玩玩具。奶奶很惊讶:“她在我们家,每天早上都睡到九点,还赖床!”

她还是怕生。带她进美术馆图书馆必须硬拽,听她不停念叨:“完了吗?完了吗?我们回家吧。”直到我发现图书馆一楼是少年儿童馆,摆着幼儿园一样的桌子板凳,而且第一个书柜就是小猪佩奇。小孩,六岁的小孩啊,看到小猪佩奇就走不动路了,爬在板凳上看,坐在地上看,跪着看。看开心了嘴里还唱歌。但问她看了什么,就只能说出“我看了小猪佩奇”,讲不出一句故事。

时间来到上周一,晚上去奶奶家吃饭。爷爷抱着宝宝坐在沙发上看新闻,我就拉小孩去阳台玩,她反手就把阳台门关上了。我打开,她又关上。奶奶过来说阳台要通风,把门打开了,她没一会儿又关上了。

爷爷招呼小孩:“念念,过来说话!”小孩不想过去,回“我不想说话!”我推她去坐在爷爷旁边。爷爷好生叫她聊天,她一下子眼圈就红了,哭着说:“我不想聊天。”

这还挺奇怪的,毕竟小孩之前和爷爷奶奶生活了半年,已经习惯了和他们亲近。关阳台门、不想和人说话,都是去年的老黄历了。奶奶也看出来了,从厨房里冲过来说:“你怎么回事!又回去了!”小孩躲回阳台,连声叫“大美大美”,奶奶听得气不打一处来,站在阳台门口训她:“要叫妈妈!怎么还不会叫妈妈!你再这样不让你妈来吃饭了!你想不想你妈来吃饭!”

奶奶生气起来,嗓门大极了,气势汹汹,我在房间另一头,根本不敢过去。就听见小孩急着说我要上厕所,这才跟了过去。然后奶奶就更生气了:“不许跟着!这么大了自己上厕所!”

嫂子在奶奶发火前就抱走了小宝宝。小孩爸爸在和爷爷平静讨论小孩成长,说这种反复很正常,直到奶奶一句话点燃了战火:“你们怎么回事,这几个月一点长进没有,还退回去了!还不如我带那时候!”小孩爸爸就恼了,和他妈对喷:“怎么没有长进!你自己没看见!你没看见不等于没有!”

趁他们吵得专注,我溜进厕所。小孩坐在马桶上哭,看到我就把脸贴过来,头埋在我身上蹭来蹭去。我抱抱她,给她擦眼泪。等了一会儿再出去,客厅战火就升级到了下一个阶段。小孩爸爸大叫:“你们就是想逼死我!再逼死念念!”他哥都听不下去了,从厨房出来说:“你能不能闭嘴!”爷爷试图缓和气氛,说别吵了吃饭吧。小孩爸爸抓起小孩就走:“吃什么饭,不吃了,走!”小孩又被吓哭了。

一路哭着下楼,坐在一楼门厅的沙发上哭了半小时。期间爷爷来了,和先生聊了半天,最后说你们明天还是过来吃饭吧。先生就说好,然后我们一起回家了。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也不知道会如何发展。先生第二天如约去吃了晚饭,一个人。到现在一个星期了,我再没去婆婆家,小孩被爸爸带去吃了一次晚饭,不知道具体如何,应该挺老实的。回到家了,也是笑嘻嘻的。

 


《我的阿勒泰》最治愈的一段,是李文秀苦恼自己没什么用,张凤侠站在树下对女儿说:“怎么,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张凤侠帅气地甩甩辫子,理直气壮地说:“你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啊。”

小孩就像小树,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树苗,其实各有各的长法。有的小孩是社交恐怖分子,谁都能聊,谁都敢撩;有的小孩是社交恐惧分子,喜欢自己待着,自己玩也不会寂寞。这样也是一种活法。

小苗会长成大树,小孩也会成长到暂时无法想象的地步。我记下这些事情,并不想责怪谁,只希望她以后能笑嘻嘻地对我说:“怎么可能,我还有这么怕生的时候吗?”




- 精彩评论 -

ssseike

看完鼻子酸酸的,写得好好,真实的、平淡中扣着无奈的故事,“生了很多很多的气,都没有用”,日子还是会一天天过去。

但相信有“我”这样的父母,小孩一定会健康地长大,直到有一天笑嘻嘻地质疑自己小时候怕生。

最后再表白一下武汉叙事,炒花饭这个词,我真的好多年没听过了,泪目。

申申

西西老师写得真好,整个社会都在赞美抽象的母爱,但对具体的母亲又有一种隐形的苛刻,孩子“苕”不是她的错,错的只可能是母亲。本来我已经准备生气了,但老师用一种举重若轻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又生不出气了。整篇故事没有一处提到爱,但每个字都是爱。“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我觉得不对,是我们从母亲身上看到了神性,知道了神的爱是什么样子。

公众组导师

评分:A,好真诚的一篇文章,看到最后鼻子忍不住一酸。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的场景描写,寥寥几笔却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白描的叙述后流淌着无比动人的感情,像静静流淌的山泉,无声地沁入了人的心底。

结尾举重若轻,感人至深。“小孩就像小树,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树苗,其实各有各的长法。”多么简单的道理,却有无数人不明白。最后期望女儿问出的问句,诙谐却似有千斤。感谢西西老师,写下这么好的一篇文,希望你和你的小树都向风向阳、茁壮成长。



更多信息请在论坛查看:https://www.shuyuwenxue.com

本文章及已获得授权,所有著作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SHUYU


写作源于热爱



作者|西西

排版|米石




书海鱼人
每天为您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以及我读这本小说时的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