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一条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从凉州传到了长城内外: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收复了凉州。
各地军民听到捷报,无不欢欣鼓舞。诗人薛逢听到张议潮收复凉州的消息后,欣然提笔,写下一首《凉州词》记之。诗曰:
昨夜蕃兵报国仇,
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
塞外纵横战血流。
为什么这条消息如此重要?是因为凉州作为河西战略要地,自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攻占,已近百年之久。吐蕃势力根深蒂固,张议潮是如何收复凉州的?收复凉州后唐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陇右之兵大都被调往潼关重地,吐蕃乘势大举攻唐。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尽陷兰、河、廓、鄯、临、岷、秦、成、渭等陇右之地,此后吐蕃又沿祁连山北上,在广德二年先后占领凉州、甘州、沙州、肃州、瓜州等地,至此,河西之地全部成为吐蕃人的天下。唐人张籍的《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当时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
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
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
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属汉家?
吐蕃占领河西八十四年后,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人民在张议潮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守城的吐蕃兵将弃城逃走,起义军占领了沙州,接着又一鼓作气收复了瓜州。唐宣宗听到消息,高兴异常,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并将起义军命名为归义军。从大中二年到大中五年(848—851),张议潮接连收复了伊、西、肃、甘、兰、岷、河、鄯、廓等州。
在沙、瓜两州光复以后,张议潮立即派兄张议潭等人,奉十州图籍到长安报捷,面见唐宣宗。张议潮唯恐表文送不到长安,他分遣十队使者,带着同样的表文,分头向长安出发。
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有的遭到吐蕃人的尾随追击而牺牲,有的在大漠迷失了方向而永远留在大漠之中。只有僧人悟真,率领团队向东北方向进发,迂回绕过莽莽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德军(今内蒙古包头西)。在天德军的协助下,信使终于抵达了长安。十队信使活下来的寥寥无几,青史留名的只有悟真一人。
长安百姓在使臣到达的这一天欢呼沸腾,唐宣宗李忱也感激涕零,直言:“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悟真因功被封为“京城临坛大德”,这是唐玄奘之后,大唐王朝对僧人的最高封赏。后唐宣宗也派出使者慰问赐封张议潮,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此时,整个河西唯有凉州仍然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张议潮审时度势,决定乘胜进攻凉州。
凉州是原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广德二年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败逃算起,已经落在吐蕃手中将近一百年之久。作为战略要地,凉州的得与失对吐蕃和大唐都十分重要。对大唐而言,如能夺取凉州,吐蕃势力就会被彻底赶出河西,从而才能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而对吐蕃而言,他们经营凉州已近百年,根基稳固,此时更是把凉州作为嵌入河西的最后一根钉子,自然不能轻易撒手。双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吐蕃自从攻取凉州之后,一直在凉州驻扎重兵防守,再加上从河西陇右地区陆续败退至凉州的吐蕃残兵,此时驻守凉州的吐蕃军力已经达到一万人,并做了周密布防,再加上占有地理优势,因而摆出一副与张议潮在凉州决战的态势。
在进攻凉州之前,张议潮也做了充分准备。经过连年征战,在河西沿线给大军筹集调运粮草有一定困难,张议潮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因而他在归义军各部精心挑选了七千名精壮士卒。这七千名士兵,系由汉族与境内诸少数民族以及僧兵共同组成,其中既有汉族子弟,又有粟特、通颊、吐谷浑、嗢末等少数民族成员,还有吐蕃降部、回鹘军队,甚至有一大批蕃汉僧兵,他们个个训练有素,人人勇敢善战。除此之外,张议潮又选派了诸多猛将,如侄子张淮深,女婿李明振、索勋,归义军押衙高进达、索忠顗、阴季丰、王景翼及归义军兵马使康通信等,这些将领,都是在沙州起义之后在历次战争中锤炼出的猛将,真可谓兵精将广。
在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大中十二年(858年)八月,张议潮与侄子张淮深率领七千精锐,开始了征讨凉州的伟大壮举。
以七千兵力攻打占有地理和人数优势的凉州吐蕃,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唐朝时,凉州辖姑臧、神乌、昌松、天宝、嘉麟五县。作为防守凉州的屏障,吐蕃军队在各县分兵驻守,尤其在凉州西北部的门户天宝、嘉麟等县(今甘肃永昌一带)设置重兵把守,以逸待劳。张议潮率军到达凉州之后,立即挥军进攻。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合四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合,昏雾涨天……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其战斗激烈可见一斑。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人马众多,而且做好了困兽犹斗、殊死一搏的准备。归义军虽然英勇,但因为人数少,一时无法攻破堡垒。
正因为战事激烈胶着,双方相持不下,留守在沙洲的人们纷纷为前方将士祈愿。如859年正月,在张议潮出兵五个月后,敦煌龙兴寺沙门明照于贺跋堂,为出征在外之府主祈愿:当道节度,愿无灾障,早开河路,得对圣颜。
双方在凉州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在敦煌出土的《张义潮变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写出了战场之惨烈,战事之紧张。
经过三年的血战,咸通二年(861年)九月,张议潮终于攻克了凉州。《张淮深碑》称颂此事道:“姑臧虽众,勍寇坚营。忽见神兵,动地而至。无心掉战,有意逃形。奔投星宿岭南,苟偷生于海畔。我军乘胜逼逐,虏群畜以川量。掠其郊野,兵粮足而有剩;生擒数百,使乞命于戈前。魁首斩腰,僵尸染于蓁莽。良图既遂,摅祖父之沉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即遣使入告朝廷,奏曰:“咸通二年收凉州……伏以凉州是国家边界……今凉州之界,咫尺帝乡,有兵为藩垣,有地为襟带。扼西戎冲要,为东夏关防,捉守则内有金汤之安,废指则外无墙堑之固……”十月,唐懿宗敕曰:“凉州朝廷旧地,收复亦甚辛勤,藩屏□陲,固不抛弃……”随后,唐政府就开始积极采取措施,以加强对凉州的控制。
其一,加固凉州城,以加强凉州的防御能力。《资治通鉴》记载,咸通四年(863年),春,正月,上游宴无节,左拾遗刘蜕上疏曰:“今西凉筑城,应接未决于与夺。”胡注曰:“西凉,即凉州,盖此时谋进筑也。”表明咸通四年正月以前唐政府就已开始加固凉州城,反映了唐政府对凉州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其二,复置凉州节度使。咸通四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唐政府此举,显示了其控制凉州等地的决心。
其三,向凉州派遣了两千五百名郓州兵,以增强凉州的军事力量。《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录三》记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凉州留后孙超遣使者晋见唐明宗时,称:“吐蕃陷凉州,张掖人张义朝募兵击走吐蕃,唐因以义朝为节度使,发郓州兵二千五百人戍之。”
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当时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收复凉州之后,张议潮的女婿李明振因战功被唐政府任命为凉州左司马,驻守凉州。《李明振墓志铭》记载道,李明振“二十余载,河右麾戈,克复神乌,而一戎衣”。归义军押衙索忠顗驻守神乌县,《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记载道,索忠顗“勇冠三军,射穿七札,助攻六郡……决胜先行……攻五凉而克复,驻军神乌,镇守凉城”。归义军兵马使、凉州西界防御使康通信驻守天宝县,康通信“助开河陇,效职辕门……姑臧守职”,为“番禾(今甘肃永昌)镇将”。姑臧县由河西都防御使右厢押衙王景翼驻防,史载,王景翼“助开河陇,决胜先行,身经百战,顺效名彰,刚柔正直,列职姑臧”。归义军押衙高进达驻守嘉麟县,归义军押衙阴季丰被唐政府任命为凉州都防御使。
为了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张议潮在敦煌莫高窟修建了第156窟,并在主室南部下面绘制了统军出行图,题为《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扫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
薛逢所写的《凉州词》中,“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等诗句,与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对于张议潮收复失地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也成为反映张议潮收复凉州这一历史事实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本文节选自《古诗词中的凉州》)
作者简介:
寇文静,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理论与批评。曾在《文艺报》《关东学刊》《飞天》《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艺术广角》《社科纵横》《甘肃高师学报》《甘肃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专著《世界电影十六家》《批评:真理的呈现》。2020年获“第四届甘肃文艺评论奖”。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