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动荡的十年中,亲历者们遭受了那样的磨难,家破人亡,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

文摘   2024-11-02 08:53   北京  

文:妈妈的小棉袄

伤痕之风,吹不到新世纪

        2020年新冠疫情到来之际,作家方方的日记,引爆了整个朋友圈,各个阶层人士对于方方的日记叙事,无疑是抱以批评的态度,这一点我也赞同,今天在网上搜索了大量有关“伤痕文学”的文章著作,方方日记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其实于我而言,我是不认同把方方日记等同于伤痕文学的,在我心目中,伤痕文学独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作家反思揭露“文革”的作品,其中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卢新华,冯骥才等,而方方之流,在疫情形势无比严峻的时刻,在无数国人为了抗击疫情,劳心尽力的时刻,以一些夸大而不现实的语言,给这场国人沉痛的记忆强行抹上更加黑暗的符号,其中意味,确实应该坚决抵制。

        而伤痕文学,我个人认为不能一味批判,《原谅,但不能忘记》,这本书经过作者加工,把作者家庭在文革中所遭遇的经历用文字展现出来,其中有多少是如实反应事实,又有多少是带有作者主观情绪而夸大的内容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家庭在“文革”的浪潮中经历了苦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为信仰而活,其实这本不是错误,人活着本就应该有信仰,但有信仰可以,也要有思想,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最终造成“文革”这样的历史惨剧。

        对于“文革”,我不想评论过多,因为历史早已对它做出了评价,对它进行了根本的否定,对于“伤痕”文学,我们也应该允以宽容的思想土地,毕竟,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那些亲历者们遭受了那样的磨难,家破人亡,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事后,他们写出作品,来揭露历史,否定文革,当然是允许的,但前提是必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才是根本,如果带有明显个人目的,为钱或名,大可不必!

        最后说一下,年轻人可以去了解“伤痕文学”,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也有必要把它拿出来,让如今的年轻人看看,从中汲取教训与经验,对于错误,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而不是让那段灰色记忆永远埋藏在昏暗的角落中。同时年轻人也应该知道,那段历史是确实发生的,但是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我们的新世纪,新时代,国泰民安不是虚假,国家强盛也不是假话,对于伤痕文学,我们没理由抵制,但我们接受的是真实发生,带有反思的伤痕 文学作品,而不是哗荣取众的文化糟粕。

        对于曾经的受难者,即使时隔半个世纪岁月,我仍对其保持同情,家破人亡这四个字,无论什么时候看来,都能让人感觉到发自灵魂深处的悲伤,所以我理解伤痕文学,明白我们更应该去从中反思,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进,没有人可以抵挡,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还放在那十年的岁月中,我们要做的是吸取前人的教训,让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盛,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我们给予后代的,应是一片祥和的记忆,留给后人的,得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国。

       伤痕之风,吹到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心坎中,吹进过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记忆里,但是它真的不应该吹到新世纪 。



作家于艾平
于艾平,作家,主要代表作:长河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1–4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