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文革,终结悲剧,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那狂热的年代感触最深,中国绝不能再折腾了

文摘   2024-10-09 00:01   北京  

一一评《原谅,但不能忘记》


       文:于伟华

      《原谅,但不能忘记》卷一《白土地》、卷二《在特殊监狱里》、卷三《车前草》、卷四《大荒原》,是以于艾平自身经历“文革”十年为原型创作的,一百三十多万字的非虚构自传体四部曲小说。

       重提历史,为了那本不该忘却的年代,一石击起千重浪。

       全篇以现代文学创作艺术表现手法,开门见山地揭示了中国60年代末,一个城市普通家庭在那一场史无前例运动洗礼的社会缩影;刻画了于艾平幼小心灵的科学家、园艺家、作家的梦想。然而,命运多舛,从“晴天霹雳”的恐惧,到失去亲人“眼泪救不了我们”的悲痛,从“救救孩子”的呼唤,到深藏对亲人的追念和感怀……怨与恨、伤与痛,恶与丑,善与美交织着内心世界;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塑造;表达了作者面对厄运哀思如潮,泣数行下的一种倔犟、顽强、乐观的生存精神,豁达、理性、高贵的心灵体验,堪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艺术精品,作者永恒记忆的心灵刻痕形成了一条条像山脉一样的链锁,读之令人凄然泪下。

       于艾平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真实生动地渲染了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抓住了事物特点,写出人的心灵和事件的本质,感悟和个性。幼小年龄面对爸爸妈妈一夜之间变成了坏人的迷惑不解,难以置信,自己则饱受牵连之苦,变成了任人欺凌的狗崽子而痛不欲生。“他们为什么不许我革命?”、“我对那一代人不可思议”等强烈地抒发了内在情感,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由众多阶层人物和情节联结而成,把一个十四岁的“小反革命分子”,挨批斗,遭游街,被监禁,遭群殴,赴刑场如实一一道来。在他纯真无邪,真诚善良的心灵里除了满含人间烟火味,撕心裂肺绝望中, 竟还有一座与北大荒流放者一起共享的世外桃源,读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于艾平的语言运用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小说对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内心世界描写细腻贴切,简约优美。比喻、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叙事透辟,条分缕析。作者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的回忆,玩起来别有洞天。如,扇“啪唧”、捉迷藏、弹玻璃球、扔口袋、踢毽子,冬天冒着凛冽寒风在冰封的嫩江上滑爬犁、抽冰猴,在“咯咯”稚笑声中天真无邪地尽情玩耍……大街小巷上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商店里背语录购物等,给一幕幕悲剧场景增添了啼笑皆非的“幽默”。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那狂热的岁月,感能最深,如果没有记忆和历史,那荒诞的年代,很容易被时光风化。而求证历史,必须知道过去,才能知道今天,才能知道明天。

        作者以童年之心展现艰辛生活,如嫩江历险记、拉煤、搂草、蹲宿儿等经历,具有异常强烈的感染力,能使每个读者的仁慈心灵都唏嘘不止。美丽的嫩江湖畔、青青的草原,如在身边,如梦如诗,如歌如泣。他凭借着爱的力量,抗争着、求索着、坚忍着,把一件件、一桩桩“不是故事的故事”变成现实。如“‘坚强地生存下去……有一天我不在了,’父亲颇为伤感地回过头,微笑中闪出一种严酷的神情。‘你也要保住自己的脑袋! ’我的父亲一个月后蒙冤遇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小说对母亲、造反派、红卫兵、老师、同学等人物的性格描写各有特征,曲折有致,使人读出爱与人性,亲情与呵护,壮烈与壮美。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原谅,但不能忘记》适用于每个有良知的人阅读。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虽然个体之恶不能完全归咎于那个时代,但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声称自己纯粹出于年轻人的无知和叛逆,以史为鉴,这是一堂每一个中国公民不可或缺的历史课。应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铭记历史,才能居安思危;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法国智者帕斯卡说:“在宇宙中,人只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苇草,但他却因思想而坚强。”“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作者以直面于历史和人生的文学观,十年的笔耕不辍,“不为书,不为上,只为实”地完成这部长篇小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的榜样。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比较真实、完整、细致、深入地记述那个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填补“文革”空白的巨著;一部铭记历史,意义深远的杰作,必将深深地镌刻在整个民族的记忆里。




作家于艾平
于艾平,作家,主要代表作:长河小说《原谅,但不能忘记》1–4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