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
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
在苏州顺利召开
中铁十一局参建的8项工程
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大会现场
下面
让我们一起看看
中铁十一局
获得第二十届詹天佑奖的工程有多壮观吧~
新建浩吉铁路工程
由中铁十一局参建的浩吉铁路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是中国“北煤南运”战略运输通道,是沟通“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干线。中铁十一局标段内襄州北站和汉江特大桥均为浩吉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襄州北站是浩吉铁路最大的万吨级组合分解站,建成后可以容纳19辆列车通过。
汉江特大桥总长5915.85米,是世界首座重载铁路混凝土部分斜拉桥,荣获2020年~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得2020年度中铁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
乐广高速连接韶关市乐昌市和广州市花都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首都放射主干线北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西并行线之一,对带动沿线欠发达县、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铁十一局承建的T3合同段位于层峦叠嶂的大瑶山中,建设过程中,围绕13公里多的施工线路修建了141公里的施工便道,刷新了中国高速公路施工纪录。针对全线最大的溶洞、最大断面的破碎带隧道——梅花二号隧道,项目建设者超前组织、精心策划,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全线最难的“地质博物馆”,相关技术荣获2023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
(科园大道-平乐大道)
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北起科园大道南至平良立交,是贯穿南宁西北至东南方向的骨干线,其开通运营标志着南宁地铁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中铁十一局承建的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1标工程先后克服了地质条件差、工程工序复杂、征地拆迁工程量大、交通导改及管线迁改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以现场管理为核心,以超前筹划、方案优化为重点,积极应用新工法、新工艺,获得4项发明,2项省部级工法。
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
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是构建上海800公里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线路。该项目上场伊始便积极响应申通地铁集团倡导的“绿色工地”“智能工地”“智慧工地”理念,在绿色施工、节能环保、声光尘控制、设备改造创新、渣土防溅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发掘新亮点并加以应用,总结提炼出盾构施工“铁九条”、管片拼装“十字诀”创新管理方法。中铁十一局还承担了该工程43.372公里的轨道铺设施工任务,其中预制板式道床21.71公里,属国内首次在地铁施工中大范围采用预制板式道床结构。依托该项目,形成了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工法3项,发布标准1部。
拉萨至林芝铁路
拉林铁路全长435.48公里,新建正线全长403.144公里,为国家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中铁十一局承担着拉林铁路土建一标的施工任务和全线铺架的首标段。依托该项目形成发明专利16项,其中“高寒地区隧道抗冻融灾害的处理方法”被第三方机构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
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63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成贵高铁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川南无高铁的时代,进一步促进四川、贵州两地的人才交流,推动两地的旅游发展。中铁十一局成贵铁路16标线路全长31.66公里,主要包含路基土石方、桥梁、涵洞、隧道、无砟道床、全线铺轨等施工任务。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多源地质隧道灾变高精度感知与处治技术研究”被评为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拉林铁路、成贵铁路形成的“隧道重大地质灾害源探测评估以及处置关键技术”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
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无锡地铁框架由“十字”换乘升级为“米字”网络,有利于消除河网纵横、铁路分割对无锡西北至东南方向主通道的影响,对完善无锡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铁十一局承担两站两区间的建设内容,分别为太湖花园站、新光路站,太湖花园站~新光路站区间、新光路站~旺庄路站区间,全长3.86公里。依托该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富水地层地铁盾构受限始发与超近距下穿既有线安全控制关键技术”获得2023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汉三阳路越江通道工程
武汉三阳路越江通道工程(即武汉长江公铁隧道)作为世界上首例公轨合建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是城市道路隧道与地铁7号线隧道共用的穿越长江的通道工程,二者上下重叠布置,减少项目用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投资约8亿元。中铁十一局负责秦园路风塔配套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隧道内通风系统、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低压配电系统设备安装、砌体装修及声屏障施工。依托该项目形成了发明专利4项,省部级工法2项。
供 稿:许 丹
编 辑:彭 特 吴诗瑶
审 核:徐云华
监 制:疏王炀
出 品:中铁十一局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