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故乡如故,远离故乡涪陵多年,总是魂牵梦萦。涪陵,这座被长江与乌江深情拥抱的城市,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在这里,大江奔流,雄浑壮丽;涛声起伏,温婉秀美。在这里,蜿蜒绵长的乌江,在青山环绕之间,一江碧水映两岸,好一派旖旎风光。一切的一切,在此蝶变为一种风华——坐拥两江画卷,承袭千年文脉。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夏商至春秋前期,这里为濮人聚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国枳地。涪陵区历来是重要的水码头,是一座内畅外联的枢纽之城,被誉为“乌江门户”。往事越千年,从巴国故地,到楚之枳邑,从巴郡到涪州,再到今天的涪陵,万千气象随时光流变,而一江春水依然流传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记忆和历史风华。在这里,程朱理学源远流长,易理文化博大精深。易学早在枳巴时代就已经产生。理学发端于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于绍圣四年(1097年)谪涪讲学注《易》,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程颐曾在此潜心研究易学六年,最终写出了理学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
在这里,有世界一绝的白鹤梁题刻文化。在涪陵城北长江中,有一道长约1600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其上有题刻160则,相传北魏尔朱真人在此乘鹤仙去,故称其为白鹤梁。每逢水枯石鱼现,“行商往来停舟觑,节使巡回驻马镌”。白鹤梁记录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的长江历史枯水资料,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和文物价值。由于白鹤梁的神奇,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多在此题诗题记,怀古颂今,比如朱昂、刘甲、王世祯、黄庭坚等等都曾留下题刻,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如今,这座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馆,静静地演绎着长江水文的历史密码,深情地述说着千秋涪州的人文翰墨。
在这里,有名扬天下的榨菜文化。清光绪二十四年,邱寿安在邱家大院开设作坊生产榨菜,并沿长江而下销售,在两湖一带很快打开了市场,形成知名度。1915年,涪陵榨菜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与此同时,榨菜制作工艺从邱家开始向社会扩散。到1931年,整个涪陵的榨菜企业已经有200余家,产业链的形成,成就了涪陵榨菜以上海、武汉为中心的全国销售网络,并销往南洋及海外市场,成为全世界华人的美味佳肴。1995年,涪陵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一张传播涪陵民风民俗的响亮名片。
这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书院教育在涪陵也曾光照千秋,涪陵曾出现过24所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涪陵书院因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北岩聚徒讲学而兴起,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为他讲学之处题名“钩深堂”。宋嘉定十年(1217年),涪州知州范仲武将钩深堂改建为北岩书院,使其成为涪陵教育圣地。北岩书院是南宋时的四大书院之一,持续办学达数百年,吸引了众多名师大儒来此讲学著述。据文献记载,宋代涪州考取进士有9人,举人8人;明代有进士34名,举人175人,位列四川各州县第十位;清代有41位进士,位居四川各地之首。这些科举取仕的士人在官场和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影响了涪陵的民间文化,形成了“士勤于学,人喜诵读”的好学风气。
这是一座隐藏在山与水之间的城市。在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登高远眺,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碧波荡漾的江水,山水之美,宛如天然的诗篇,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如今的涪陵早已旧貌换新颜,大厦林立,灯光璀璨,好一派多彩风姿。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可以尽享秋水长天,清风明月,那是何等的幸福与宁静。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