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初冬的薄雾还没散去,几缕淡黄的阳光,已经照射在海面之上。海风卷着浪花,轻拥着海面,朝海滩轻拍而去。与这片浅海相连的,是一条因潮涨潮落形成的呈S形状的入海口。一片泛着光泽的滩涂,像张开的怀抱,与入海口紧密相拥。百多米之外的护堤上,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白墙红瓦,在绿阴的掩映下,隐隐地呈现出一派精致的生活色彩,这就是入海口的渔村。与渔村相连的,便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福建泉州洛阳桥了。
停靠在滩涂边上的小渔船,一字摆开,在自然与随意之间,渔村的港湾就这般形成。随着一声鸡鸣,几声狗叫,寂静了一夜的渔村,就此进入了白天动态的模样。一条小渔船轻快地从洛阳桥下穿过,绕过一道弯儿,缓缓地靠近渔村的港湾。
两个头戴斗笠帽子的人,扯开遮盖着小渔船的渔网,从船上搬下四个箩筐。因距离较远,我拍摄的长焦镜头,一时看不清这两个人是男是女。可我觉得更像是女人:头戴斗笠,脸裹花色面巾,这是当地女渔民的标配。我确定她们是女渔民的时候,她们已经挑着渔筐,站立在滩涂上了。
这是一片黄褐色的滩涂。呈上坡状的滩涂,看上去湿润,光滑。就在我为行走在滩涂的女渔民感到担心的时候,涌入我视野的景象,令我兴奋难当:波光耀眼的海面,挂着摇橹的渔船,滩涂上蠕动的螃蟹,还有那旋转着光晕的晨光,让洛阳桥下的这片滩涂,顿显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那两个披着晨光的女渔民,刹那间成了这片美景的点缀。她们一前一后,低着头,弯着腰,裤脚高卷,光着的脚丫,紧扣在滩涂上。她们沾着泥的脚丫无疑是滩涂上的亮点,可吸引我眼睛的却是她们那双滴着水珠的腿。那是肌肉紧绷的腿,有着古铜的色彩,充满一股强劲有力的气势。
随着镜头的抬高,我看清了她们,一个穿着大红外衣,一个穿着花格子外套。这身衣着,不用多说,她们是两个爱美的女人。即便出海捕捞,风里浪里,仍挡不住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粗壮的身躯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岁月的风霜。裹在她们脸上的花色面巾,遮住了她们大部分的脸庞,可我还是从镜头里看见了嵌在她们脸上的皱纹,带着岁月的苍老。
苍老的只是时光的年轮,如同渔村边上的洛阳桥,历经了千年风霜,依然精神爽朗。她们的那条在海里捕捞的小渔船,她们常年行走在这片滩涂上的身影,还有那一串长长的印在滩涂上的脚印,便是她们生命不老的光照。
忽然,一阵清爽的海风从洛阳桥上吹来,顺着海风吹过的方向,我看到了阳光柔和的滩涂上,两个女渔民的花色面巾正迎风飘扬。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详见11月21日重庆晚报07版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