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丁书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Angew:基于一氧化碳路径的低充电电位锂-二氧化碳电池

学术   2024-11-02 08:02   广东  
第一性原理计算解决50年悬而未决难题:半导体中铜为何扩散更快?

来自公众号:能源学人
本文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研究背景】
锂-二氧化碳(Li-CO2)电池以CO2作为能源载体,兼具CO2固定和能量存储的特点,且其能量密度高达1876 Wh kg-1,是下一代低成本、高比能二次电池的有力竞争者。目前,Li-CO2电池最广泛采用的储能机制为:放电过程中Li和CO2反应生成C和Li2CO3,充电过程中C和Li2CO3可逆地分解为Li和CO2。然而,基于C和Li2CO3路径的充电过程存在两个根本难题:(1)C和Li2CO3的固-固反应动力学缓慢;(2)C和Li2CO3共氧化反应热力学不利f G0 = 1081.04 kJ mol -1),这导致电池充电过程中需要极高的充电电位,进而引发大量的副反应和有限的能量效率。当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提升催化剂对C和Li2CO3转化的催化活性,来改善充电过程的动力学,虽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很难将电池的充电电位降到3.0 V以下。因此,发展热力学更有利且动力学快的反应路径是突破Li-CO2电池充电难的必然选择。

CO和Li2CO3是Li-CO2电池的潜在放电产物。相比于C和Li2CO3,CO和Li2CO3对应的电池充电过程为气-固反应,具有更快的反应动力学,并且CO和Li2CO3共氧化反应在热力学上更有利f G0 = 480.49 kJ mol -1)。此外,与C的非极性键相比,CO中的极性键在充电过程中更容易被活化。因此,将主要放电产物从C和Li2CO3调控为CO和Li2CO3是提升Li-CO2电池可充性的有效策略。然而,调控方法的缺失导致目前以CO和Li2CO3作为主要放电产物的Li-CO2电池鲜有报道。

【研究内容】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丁书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d-Electrons of Platinum Alloy Steering CO Pathway for Low-charge Potential Li-CO2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通过铂合金d-电子结构调控,成功实现了Li-CO2电池放电产物由C和Li2CO3向CO和Li2CO3的转变,对应的电池在50 µA cm-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了超低的充电电位(2.89 V)。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刘理民,申珅玉
一氧化碳反应路径调控示意图

【图文解析】
图1. 设计思路和CoPt合金的结构表征:(a) Co对Pt d-带中心调制示意图。(b)在CoPt合金和金属Pt表面CORR过程示意图。(c) Pt合金化前后的XRD谱图对比。(d, e) Pt@NCNF和(f, g) CoPt@NCNF原子分辨率HAADF-STEM图像。(h)和(i)分别为(d)和(f)的区域2使用GPA算法求解的exx应变分量。
图2. 原子的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a) Pt@NCNF,CoPt@NCNF和Co@NCNF 中Pt 4f和(b) Co 2p的XPS光谱。(c) Pt箔、PtO、PtO2和CoPt@NCNF中Pt L3-edge的XANES光谱。(d)CoPt@NCNF中Pt的平均价态。(e) Pt L3-edge R空间中的傅里叶变换EXAFS。(f) CoPt@NCN中Pt在K空间的EXAFS拟合曲线。Pt在参考样(g, h)和(i) CoPt@NCNF中的小波变换谱。
图3. 正极表面电化学反应过程的表征。(a, b) 20 µA cm-2电流密度下,固定容量为100 µAh cm-2时的首圈放电和充电曲线。(c) 扫描速率为0.2 mV s-1,电位窗口为2.0-4.0 V时的CV曲线。50 µA cm-2 电流密度下,固定容量为500 µAh cm-2时CoPt@NCNF正极(d)放电和(e)充电后的SEM图像。(f) CoPt@NCNF不同阶段的非原位XRD图。(g)在50 µA cm-2下放电10 h后,基于CoPt@NCNF、Pt@NCNF和Co@NCNF正极的气相产物的色谱图。(h) 基于Ru@CCA正极的Li-CO2电池在50 µA cm-2电流密度下的CO滴定实验。
图4. 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20 µA cm-2下完全充放电曲线对比。(b) CoPt@NCNF和(c) Pt@NCNF正极在50 µA cm-2下固定容量为100 µAh cm-2时的长期循环性能。(d)不同电流密度(20、40、60、80、100,最后回到40 µA cm-2)下的倍率性能对比(插图是一个基于CoPt@NCNF正极Li-CO2软包电池为太阳能模型供电的照片)。(e)最近文献报道的充电电位对比图。
图5. CO的生成机制。(a)金属Pt中的Pt 5d、CoPt合金中的Pt 5d和Co 3d,以及在CoPt合金上吸附CO后的PDOS图。(b) CO在Pt和CoPt表面的吸附能。(c) CoPt@NCNF、Pt@NCNF和Co@NCNF的CO-TPD。(d) Pt和CoPt的差分电荷密度。(e) CO和(f) C在CoPt面上的扩散势垒(注:IS为初始态;TS:过渡态;FS,最终态)。(g) Pt和(h) CoPt表面CO2电还原为CO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图。

【结论】
(1)通过对CoPt合金d电子结构调控,实现了Li-CO2电池放电产物由C和Li2CO3向CO和Li2CO3的转变。
(2)揭示了Li-CO2电池中CO和Li2CO3作为放电产物的正极催化反应机制。CO中间体与催化位点之间的强配位作用严重限制了CO作为最终产物及时脱附,本工作通过在Pt的fcc结构中引入Co原子来调控Pt的d带中心(由-2.17 eV降至-2.47 eV),达到削弱CO化学吸附的目的,进而促进CO生成后及时脱附,同时抑制CO被进一步还原为C。该工作将制备的CoPt@NCNF正极应用于Li-CO2电池时,CO的生成量提高了11.9倍。最后结合系统的放电产物演变分析和理论模拟,该工作认为Li2C2O4的歧化反应是Li-CO2电池中CO生成的速率控制步骤。
(3)提升了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放电产物CO快速传质和C-O键易活化的优势,搭载CoPt@NCNF正极的Li-CO2电池在50 µA cm-2时充电电位降低至2.89 V。此外,CoPt@NCNF正极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50 µA cm-2下稳定运行218圈)和高达74.6%的能量效率。

Limin Liu, Shenyu Shen, Jiatian Li, Ning Zhao, Xiangkai Yin, Hongyang Zhao, Wei Yu, Yaqiong Su, Bao Yu Xia*, Shujiang Ding*. d-Electrons of Platinum Alloy Steering CO Pathway for Low-charge Potential Li-CO2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4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5728

计算材料学
计算材料学科研论坛,欢迎新手、专家、大师以及业余爱好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