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锂硫电池中高结晶度硫化锂的生长规律及其自催化作用
学术
2024-11-12 08:01
广东
第一性原理计算解决50年悬而未决难题:半导体中铜为何扩散更快?
来自公众号
:能源学人
本文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研究背景】
以硫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的锂硫(Li-S)电池体系,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 Wh kg
-1
,是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4 ~ 5倍。
此外,单质硫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特点,使得Li-S电池有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下一代高比能二次电池。但是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反应动力学缓慢严重阻碍了
Li-S
电池的实际应用。
电催化型宿主材料虽然
能促进Li
2
S
x
的催化转化,有效抑制其穿梭效应,但是Li
2
S
x
的催化转化机制以及放电产物Li
2
S晶体的生长规律至今尚不明确。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活性物质硫转化过程如下:
S
8
(固)→Li
2
S
8
(液)→Li
2
S
6
(液)→Li
2
S
4
(液)→Li
2
S
2
(固)→Li
2
S(固)
Li-S
电池这种固(S
8
)→液(Li
2
S
x
)→固(Li
2
S
2
/Li
2
S)反应机制不同于传统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在传统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中,反应产物一般为气体或液体,可以很容易的从催化剂表面脱附,暴露活性位点进行后续的催化反应。然而,在由
电催化型宿主材料组装的
Li-S电池放电过程中,Li
2
S
x
的转化产物Li
2
S晶体为不溶于电解液的固体,且与催化剂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难从电催化剂表面脱附。
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被Li
2
S完全覆盖后,Li
2
S
x
的转化反应界面已经由原来的催化剂/Li
2
S
x
溶液界面转变成Li
2
S晶体/Li
2
S
x
溶液界面,导致催化剂失活。因此,如何驱动后续Li
2
S
x
在Li
2
S晶体表面的快速转化不仅能揭示Li
2
S
x
转化机制和Li
2
S晶体生长规律,还能有效解决Li
2
S
x
穿梭效应的关键难题。
【工作介绍】
近日,将氮配位单原子Ni负载的连续碳纳米管膜作为高硫载量柔性硫正极宿主材料,借助单原子Ni的高催化活性诱导具有自催化活性的高结晶度Li
2
S的形成。当单原子Ni活性位点被Li
2
S晶体覆盖后,Li
2
S晶体的自催化作用驱动后续多硫化物的催化转化,改变其转化路径,从而抑制穿梭效应。在此过程中,通过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分析了多硫化物转化过程的中间态、界面微结构和组成等信息,演绎了多硫化物的转化路径,阐明了构-效关系,揭示了自催化活性Li
2
S晶体的生长规律及其对多硫化物催化转化过程和界面增强机制。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Conmunications
上。吴震和刘明亮为本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学欧阳晓平院士、弗里堡大学Ali Coskun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朱俊武教授和付永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内容表述】
课题组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氮配位单原子镍负载的碳纳米管(
SANi-CNTs
)对
Li
2
S
x
的催化作用。如图1(a),选择Ni-N
4
负载的石墨烯结构作为单原子Ni负载的碳纳米管的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孤立S
8
, Li
2
S
8
, Li
2
S
6
, Li
2
S
4
, Li
2
S
2
和Li
2
S分子在SANi-N-CNTs表面吸附后的结合能均强于它们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表明Ni−N
4
活性中心可以显著增强Li
2
S
x
与SANi-CNTs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化学吸附减缓Li
2
S
x
溶解与扩散。此外,我们也计算了放电产物Li
2
S晶体的不同晶面在SANi-CNTs表面形成异质界面的界面能,如图1(b),SANi/Li
2
S (100) 界面具有最高的界面能以及最短的Li-N键键长,表明在放电过程中具有(100)晶面的Li
2
S更加容易在SANi-CNTs表面上成核与生长。由于Li
2
S晶体与SANi-CNTs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形成的Li
2
S晶体很难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被Li
2
S完全覆盖后,Li
2
S
x
的转化反应已经由原来的SANi催化剂/Li
2
S
x
溶液界面转变成Li
2
S/Li
2
S
x
溶液界面。因此,我们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Li
2
S
8
Li
2
S
6
, Li
2
S
4
分子与Li
2
S晶体的不同晶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c),与Li
2
S
8
Li
2
S
6
, Li
2
S
4
分子在Li
2
S (110)和Li
2
S (111)晶面上稳定吸附不同,Li
2
S
8
Li
2
S
6
, Li
2
S
4
分子吸附到Li
2
S (100)晶面后被直接分解,导致Li
2
S晶体的自生长,表明Li
2
S (100)晶面对Li
2
S
x
的转化具有高活性的自催化活性。以上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原子Ni负载的碳纳米管作为硫正极宿主材料不仅能够通过化学吸附减缓Li
2
S
x
溶解与扩散,还能促进具有自催化活性Li
2
S (100)晶面的优先生长。具有 (100)晶面优先生长的高结晶度Li
2
S晶体能够催化后续Li
2
S
x
的快速转化,实现Li
2
S晶体自生长,改变Li
2
S
x
的转化路径,从而抑制穿梭效应。
图1:LiPS分子的吸附、Li
2
S晶体在SANi上的成核及自催化生长过程的DFT计算
为了验证上面的结果,首先成功制备了氮配位单原子镍负载的碳纳米管(
SANi-CNTs
),并将其修饰到PP隔膜表面。为了研究实际工作条件下Li
2
S晶体的形貌演变和结构特征,采用了非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Li-S电池在不同的放电/充电状态下进行分析。如图2a和2b所示,在2.1 V的早期放电状态,在SANi-CNTs膜的表面观察到了纳米片的形成。在1.7 V的完全放电状态下,这些纳米片的平均尺寸达到约1 μm。通过HRTEM图像(图2d、2e)进一步确认了这些纳米片为立方相的Li
2
S晶体(JCPDS No. 00-023-0369),晶格间距为0.202、0.286和0.327 nm,分别对应于(220)、(200)和(111)晶面。在所示的X射线衍射图(图2g和2h)中,2.1 V下的SANi-CNTs显示出明显的Li₂S (220)和(400)峰,与HRTEM结果一致。相比PP隔膜、Li
2
S粉末和CNTs/PP隔膜的PXRD图谱,显然SANi-CNTs和CNTs均显示出升高的Li
2
S (400)峰,表明Li₂S在这些基底上的沉积。这一结果主要源于Li₂S在LiTFSI基电解质中沿[100]晶轴方向生长的趋势。与CNTs相比,SANi-CNTs中I
(400)
/I
(220)
的强度比更高,表明在[100]取向上进行择优生长。在2.35 V的充电过程中,在SANi-CNTs表面观察到少量残留的Li
2
S纳米片(图3c)。此外,图2f中的HRTEM图像显示出Li₂S纳米片的(200)晶面在1.7 V时比起1.7 V时更透明。这些结果表明Li
2
S纳米片的分解过程从上到下进行,Li
2
S在[100]方向上的生长和溶解表现出高度的可逆性。
图2:Li−S电池中Li
2
S生长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通过原位XRD分析以直接监测硫物种的演变,并研究SANi-CNTs/PP在抑制穿梭效应方面的影响。如图3a和3c所示,在Li-S电池中可以检测到结晶的α-S
8
(JCPDS No. 00-008-0247)、完全放电的Li
2
S产物以及充电产物β-S
8
相(JCPDS 071-0137)的尖锐衍射峰。与使用CNTs/PP隔膜的电池相比,采用SANi-CNTs/PP的电池表现出更高强度的Li
2
S (111)衍射峰和β-S
8
的特征峰,这表明液-固转化效率更高。在我们的系统中,也可以看到20°−24°处的漫散射峰的强度与LiPS浓度高度相关。图3b显示了在21−21.5°峰平均强度与电压的关系图,与之前文献中通过原位XANES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Li
2
S
6
的最大浓度位于第二放电平台的开始和第一次充电平台的结束,而在第二放电和初始充电平台期间Li
2
S
4
的峰值强度增加。图3b和3d中标注了与Li
2
S
8
、Li
2
S
6
和Li
2
S
4
最大浓度相关的峰位,突出显示了这些位置的显著峰强度,这样我们可以通过21−21.5°峰的平均强度来确定LiPS的浓度演变。通过对LiPS演变的详细分析,在第一个放电平台期间LiPS浓度的增加源于液-液转化,即Li
2
S
8
向Li
2
S
6
的转化(3Li
2
S
8
+ 2Li+ + 2e
-
→ 4Li
2
S
6
)。在充电阶段,LiPS的最大强度显著低于其放电对照值。此外,在充电循环结束时,LiPS的浓度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此观察结果表明,在CNTs表面上Li
2
S和LiPS的去锂动力学较慢。
对于采用SANi-CNTs/PP隔膜的电池而言,图3d中的LiPS峰的平均强度在放电过程中显示出三个峰值,分别对应于Li
2
S
8
、Li
2
S
6
和Li
2
S
4
的最大浓度。值得注意的是,采用SANi-CNTs/PP隔膜的电池在Li
2
S
8
/ Li
2
S
6
转化中的LiPS强度变化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Li
2
S
8
在2.16 V附近强度迅速降低,表明在电催化剂表面瞬间沉积出Li
2
S
2
/Li
2
S。结合在2.1 V下观察到的Li
2
S纳米片,可以得出结论,在Li
2
S
8
向Li
2
S
6
转化期间LiPS浓度的降低同样是由于Li
2
S
2
/Li
2
S晶体成核和生长后的高效液-固转化反应(从Li
2
S
8
转化为Li
2
S
2
/Li
2
S + Li
2
S
6
)。在CNTs/PP的电池中,Li
2
S
8
向Li
2
S
6
转化过程中几乎没有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SANi-CNTs/PP电池中Li
2
S
2
/Li
2
S的早期沉积,导致Li
2
S
6
的最高峰强度相比CNTs/PP具有时间延迟。Li
2
S (100)晶面增强了LiPS的催化转化动力学,这使得在完全放电过程中LiPS的浓度比其放电开始时的初始浓度明显更低。在充电过程中,Li
2
S
6
的强度在其峰值浓度时与放电时的Li
2
S
6
最大浓度平行。这些结果支持了Li
2
S纳米片在[100]方向上具有高度可逆性。
图3:电池中相变的表征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了放电和充电周期中固态硫物种的价态组成变化。在2.2 V放电电压(D)下的CNTs/PP隔膜的S 2p光谱(图4a)显示了较高比例的S
-2
(S
-2
,160.2 eV)峰。LiPS信号的缺失可能是因为在干燥时,LiPS集中在电极底部,而非分布在电极表面。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在D 2.1 V时S
-2
的比例下降,随后在D 1.7 V时增加(图4c),这表明高浓度LiPS对CNTs表面上Li
2
S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换句话说,Li
2
S/Li
2
S
2
可以在高浓度LiPS中重新溶解,这可以通过在充电到2.8 V后CNTs表面上S
-2
和S
-1
峰的持续存在来证实。这种“死”Li₂S/Li
2
S
2
的存在限制了充电阶段LiPS的峰浓度达到放电期间的最大浓度(图3b)。对于使用SANi-CNTs/PP的Li-S电池,S 2p光谱显示(图4b)位于电极/SANi-CNTs界面的LiPS在D 2.2 V时主要转化为Li
2
S,伴有少量的Li
2
S
2
(4%)。该观察结果突显了电催化剂在LiPS的形成阶段(2.3 ~ 2.1 V)对其吸附并随后还原为Li
2
S的能力。接着,在D 2.1和D 1.7 V时,LiTFSI(169.3 eV)和C−SO
x
(167.5 eV)的峰强度急剧下降,而Li
2
S的峰强度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其(100)面自催化特性在成核后加速了Li
2
S晶体的形成。这一结果与通过离位SEM(图2a和2b)和HRTEM(图2d和2e)分析观察到的Li
2
S纳米片的形成一致。在放电过程中,观察到S
-1
峰强度的轻微增加(图4d),可能是由于Li₂S纳米片生长引起的阻力,该阻力逐渐使活性Li
2
S (100)边缘远离导电基底,导致表面Li
2
S
2
转化层的厚度增加。在D 1.7 V到充电(C)2.4 V的电压范围内,LiTFSI峰强度相对增加,并伴随着桥硫(S
B
0
,163.1 eV)和S
-1
成分的逐步增长。此结果表明Li
2
S
2
向LiPS的转化反应比Li
2
S-Li
2
S
2
的转化更为缓慢,成为Li
2
S分解过程中的速率决定步骤。最终,在C 2.8 V时几乎没有观察到S
-2
、S
-1
和S
B
0
的信号,表明Li
2
S、Li
2
S
2
和LiPS已被完全氧化为硫。
图4:在放电/充电至特定状态后正极表面的非原位XPS分析
【结论】
总结而言,作者揭示了Li
2
S晶体在(100)方向上的自催化生长机制及其在加速Li
2
S晶体/LiPS界面处LiPS转化动力学中的作用。电催化剂通过提供一个有利的界面,促进了Li
2
S晶体在(100)方向上的优先生长。配备SANi-CNTs/PP隔膜的电池在500次循环后,在0.5、1和2 C的条件下分别表现出873、723和629 mAh g
-1
的可逆容量,并具有优异的容量保持率。采用超轻SANi-CNTs/PP隔膜的软包电池在0.1 C低电流密度下,初始放电面积容量达到了约6 mAh cm
-2
。即使在1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高达4.2 mAh cm
-2
的容量,展示了SANi-CNTs/PP隔膜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项工作为控制Li-S电池中固-固转化反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Wu, Z., Liu, M., He, W.et al. Unveiling the autocatalytic growth of Li2S crystals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Nat. Commun.,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797-y
作者简介
吴震
: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付永胜教授课题组,现就职于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储能系。其在硕博期间一直从事锂硫电池中的界面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it., J. Energy Chem., Inorg. Chem., 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 H因子2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刘明亮
:2023年硕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付永胜教授课题组,同年加入瑞士弗里堡大学Ali Coskun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专注于锂电池高性能组分设计和构筑,研究方向涉及粘结剂, 天然生物材料,COF, 电解液工程在锂硫电池和锂金属电池的应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it., Adv. Funct. Mater., Electrochim. Act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
欧阳晓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领域主题专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部委级一二等奖10项,发明专利30余项,论文,报告180余篇。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Ali Coskun
:教授,弗里堡大学化学系主任。在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METU)获得化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他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加入 J. Fraser Stoddart 教授实验室,开发了动态金属有机框架、人工分子机器、 基于可切换机械互锁分子的有机自由基和分子电子器件。2012年加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EEWS研究生院担任助理教授。2017年加入瑞士弗里堡大学任教授。目前研究方向聚集于多孔聚合物设计应用、锂离子回收和锂电池。在Science, Nat. Energy, Nat. Chem., Nat. Commun., Joule,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it.,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了140余篇论文。
朱俊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中材料微结构调控、设计和性质研究。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他引12000余次,最高单篇SCI他引17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付永胜
: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研究兴趣主要聚焦于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纳米碳材料、MOF基材料等)设计、理化特性及其在能量存储与转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80余篇SCI学术论文,SCI他引7000余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重大战略产品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15,2019),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6)和江苏省颗粒学创新特等奖1项(2019)。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k5NDA5OA==&mid=2454843702&idx=5&sn=2f3ba99f215e3cbcf39149679364939b
计算材料学
计算材料学科研论坛,欢迎新手、专家、大师以及业余爱好者。
最新文章
ACS Energy Letters封面文章:全固态电池界面设计的路线图
AI赋能化学:金属团簇碰撞智能合成的无限可能!
Ta₂Pd₃Te₅不对称边缘干涉器中的干涉约瑟夫森二极管效应
钙钛矿合金研究新利器:自动化工作流程
香港理工大学朱叶老师课题组招收全奖博士
双重锚固策略改善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稳定性
局部高浓电解液长效界面化学助力全碳双离子电池
PRL导读-2024年133卷13期
“ 95 ” 后研究员狂揽Nature,如何独占鳌头?AI+MD+DFT杀疯了!
可解释机器学习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的金属催化剂结构敏感性
(纯计算)日本大阪大学Nano Lett.: Co/Al异质结中的大手性轨道纹理和轨道Edelstein效应
四川大学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课题组招聘信息
北大杨槐&北科大胡威团队Nano Energy:用于锂金属电池的PET无纺布增强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中G4和SN的协同增强效应
厦门大学孙世刚/黄令/邓亚平团队JACS:锂金属电池锂负极“双功能”人工界面
上海交大梁正Nat. Commun.:含氟电解液添加剂的筛选策略
具有密集亲锂位点的三维共价有机框架保护层助力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UT Austin计算材料/物理/化学博后和全奖博士招聘
浙江农林大学刘伟团队Phys. Rev. B:含锯齿边缘和内部缺陷石墨烯纳米带中的双极磁性半导体
(纯计算)湖南农业大学李位团队J. Am. Chem. Soc.: 减轻锌黄锡矿太阳能吸收剂中的带尾效应
Nature Nanotechnology | 中科院物理所:自旋拓扑晶格助力新型量子材料和器件
锂硫电池中高结晶度硫化锂的生长规律及其自催化作用
异质结构量子点界面工程助力高倍率长寿命锂硫全电池
Angew:模组认证纪录效率!顶部界面修饰与N型半导体提升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与稳定性
早鸟特惠 | 零基础入门分子动力学:三天线上培训班,在线带教,专人答疑
人工智能综述:物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跨界新范式
(纯计算)首尔国立大学Phys. Rev. Lett.: 无Berry曲率的量子谷霍尔效应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项目招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晏湖根团队Science: 转角黑磷同质结中的亮偶极激子
(纯计算)大连理工大学蒋雪团队Adv. Funct. Mater.: 锂掺杂石墨烯的超导极限
陈桢/刘欣/陈明华/Stefano Passerini:构建亲锂性梯度和富Li3N的SEI实现稳定锂金属负极
江西师范大学陈义旺团队:双键限域增强多磷化物吸附和电化学动力学助力金属磷化物负极可逆稳定的锂/钠存储
PRL导读-2024年133卷12期
姜萍初赛成绩违反规则!其老师被诫勉谈话取消评优资格
(纯计算)韩国延世大学npj Comput. Mater.: 主动学习加速氧电催化多金属体系中单原子局域环境的探索
多组分合金权衡关系破译:从头算框架
复旦大学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博士后招聘
多氮杂环供体-受体自组装构筑双极性有机超结构
重建晶体三维应变场:相位恢复算法
ACS Energy Letters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王朝阳院士联合日产汽车团队首次揭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是不安全的
磁控溅射:解决锂电池界面问题的前沿技术
AI蛋白质诺奖后再登Nature,第一性原理级精度,微软亚研院4年之作
镍基超导机制 ‒ 说是莫若说不是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24年人才招聘公告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前沿材料课题组PV方向博士招生
基于d-p轨道杂化理论筛选用于锌碘电池的高效单原子催化剂
Co7Fe3合金催化剂的结构调控用于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的快速催化转化
胶体化学中浓差极化诱导的固化相界面稳定超低温锌电池
浙江大学傅杰团队招聘AI计算化学方向博士后
二维磁电耦合异质结构:可以“电写磁读”吗?
Nature Nanotechnology | 二维纳米材料助力新型水伏技术的探索与展望!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