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案例交流:探寻国际传播该有的样子

文摘   2024-12-01 21:55   北京  

11月29日上午,八位“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导师,对入选项目主创代表进行“一对一”案例交流。节目策划阶段,如何带入国际传播思维?成片国际改编怎么做?钱太少,到底能不能做国际传播?疑惑、思考、交锋、击节,八组案例交流课热火朝天,努力探寻国际传播该有的样子。

魏克然与学员交流

寻找人类共鸣的叙事视角

创作计划导师魏克然·钱纳对纪录片《我们的福宝》《校长的心愿》和短视频《众生的秘境》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他指出,在进行国际化创作和改编时,为增进国际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度,要找到故事在海外的关联性,放置于全球背景,寻找所有国家文化背景都能找到共鸣的叙事视角。
魏克然将叙事层次类比为中国传统水墨画,前景是节目表象的人物故事,中景是主角人物衍生而出的同类型社会群体,远景则是国家、文化的不同。虽然“画作”是平面图,却因为其隐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

 △竹内亮与学员交流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对短视频《喂喂喂,足球队》《“衣”路繁花》《叙非遗·寻找记忆》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他认为在对外传播时,需要找到如家庭、亲情等全世界都有共鸣的故事点。

回归创作核心:讲述真实故事

上海广播电视台制片人韩蕾对纪录片《猎人和一颗月球陨石》和短视频《瓷都C游记》《弦声回响》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她认为,短视频和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都在于找到新奇而独到的切入点,深入挖掘细节,观众尤其是国际观众,更在意的是细节背后的价值观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故事中的人物需要可信、有号召力,但不必完美无瑕,太过理想化反而会让故事失去真实感。

韩蕾与学员交流

韩蕾表示,创作者要用镜头倾听、观察,去展现生活的原貌,“拍了就比没拍强,去了就比没去强”。
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对纪录片《候鸟》《无惧冰火》和短视频《渝州拾遗》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
学员向他提问“如何调动和打开拍摄对象的内心?”罗飞给出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建议:如果没有条件进行长期跟拍,可同时采访主人公的同事、朋友,很多人不喜欢面对镜头表露自我,但是会愿意谈论一些他人的趣事,也可以关掉机器,只采用录音的方式进行采访,这会令采访对象放松很多,更容易展现真实的一面。
 △罗飞指导学员案例

好内容如何带来好传播

点石数码创始人、导演邓博弘对短视频《“山白”——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制作》《科学这么美》(第一季)《我住在香港的理由》和纪录片《祁遇记》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他提出,要花时间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从多角度提问,挖掘人物的个性和真实性,将其融入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邓博弘与学员交流

邓博弘认为,在选好、选对题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受众思维,想清楚作品希望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在内容构建上,注意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高级的叙事手法是能够与观众建立意识连接。在剪辑过程中,需要注意视频的节奏、减少同质化的镜头。在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注意力短而分散,就更要通过创意和情绪氛围去感染和留住观众。
新加坡棱聚传播IFA Media高级合伙人吕波对短视频《为你而唱》和纪录片《联合国职员中文班》《往来极地》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他认为,短视频要想吸引人要注意抓住三个方面:一是标题,有让人点进去的欲望;二是海报或视频封面;三是视频前20秒一定要精彩、抓人眼球。
 △吕波与学员交流
上海马马也文化传播创始人、原麦肯国际集团副总裁莫康孙对短视频《寻乡》《寻味安徽》《起舞吧》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他建议在内容创作中引入广告思维,将内容IP化,找到内容的核心立意,并形成一个IP模板加以强化,就好像重复出现的广告语,以加强节目的记忆度。
 △莫康孙指导学员案例
快手可灵AI超级创作者、《AI跨时空拥抱》作者董嘉琦对纪录片《跨越时空的龙门故事》、短视频《长城颜色》等项目进行了创作指导,和学员共同探讨前沿AIGC技术在影像创作和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
董嘉琦认为,要关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之道,技术应为内容增色,而非喧宾夺主。创作者要学会让AI工具为我所用,为内容创作降本增效。
 △董嘉琦向本组案例教学学员颁发工作坊结业证书

工作坊案例教学结束后,八位导师为学员们颁发了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结业证书。

热文推荐




欢迎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喜欢请点击 在看

解读中国
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出品的纪实节目,旨在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