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新得”丨global +local = glocal

文摘   2024-12-02 21:28   北京  

编者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于11月28日-29日在京举办,11位国内外知名导演、业内专家进行授课并对入选项目主创代表进行案例指导,1.5万余人参加培训,共同探索影像的创新表达和国际传播新路径。这是第二届创作计划入选作品《联合国职员中文班》编导、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融媒新闻中心专题节目部副主管黄海韵撰写的培训感受。

△黄海韵在工作坊海报前合影留念

这次工作坊培训的内容丰富且极具深度,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揭开了诸多关键问题的面纱:什么是好的故事,什么是好的国际传播,如何保持创意、如何积极拥抱新技术……
在“一对一”的项目指导课堂上,吕波老师凭借其丰富的制片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这让我们对自己的项目《联合国职员中文班》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也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指明了方向。


跳出“内外有别”的理解范式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纪录片国际传播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明确了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标准。国际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需要精心策划和精准表达。谁能讲好故事,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话语不仅能够塑造传播秩序,更能构建传播格局。我们需要精心打磨每一个故事,使其在国际传播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认识到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平台上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平台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并被有效接受。
再者,“global+local=glocal”的理念让我明白,坚持面向世界的同时,必须深耕中国。我们既要具备全球视野,了解国际传播的规律和趋势,又要扎根中国的深厚文化土壤,挖掘具有中国特色和价值的故事,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们需要先建立再跳出“内外有别”的理解范式。不能简单地将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割裂开来,而应在把握本质一致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传播技巧,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边培训,边思考:今后工作的方向是什么?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活力与韧性。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要展现中国发展取得的物质成就,更要突出背后凝聚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注重提炼并呈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清晰阐述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慧源泉与厚重支撑。
善于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文明叙事体系。特别需要注重共情传播,把中国故事置于世界背景中讲述,通过中外故事的对比来叙事,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表达中国的世界观。把握好传播的基调,既保持开放自信,又展现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具体作品中积极引领国际社会达成对文明交流交融的思想共识。可以围绕“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世界性议题,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的角度出发,努力构建更多具有全球认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正确看待“内外有别”,明确本质无别,技巧有别。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传播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占据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借助前沿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VR 等,推动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体系的重塑。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践运用,突破信息流动的物理界限,实现中国叙事、国际表达、全球到达。

此外,我也深知国际传播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横跨国际政治、跨文化传播、传媒、经济等多元领域,涵盖传播信息挖掘创造、传播主体交互行动、话语叙事方式构建等诸多环节。这要求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视野,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作者:黄海韵

第二届创作计划扶持作品《联合国职员中文班》编导、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融媒新闻中心专题节目部副主管



热文推荐




欢迎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喜欢请点击 在看

解读中国
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出品的纪实节目,旨在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