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灼见”|王义桅:以影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摘   2024-12-01 21:55   北京  

编者按:11月28日,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在北京举办。11位国内外知名导演、业内专家进行授课并对入选项目主创代表进行案例指导,1.5万余人参加培训,共同探索影像的创新表达和国际传播新路径。以下为授课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的授课内容精编,以飨读者。

△王义桅在工作坊授课


                 数字时代,

人人皆可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言人

今天我们探讨以影像为媒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影像创作过程伴随着专业门槛高、观众选择受限及普通人难以成为创作主体等诸多问题。进入数字文明时代,这一现状已得到改变,影像创作已实现人人皆可创作。
以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为例,她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融合。这一过程中,她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姑”成为全球知名的博主。这一转变证明了“人人皆可创作”的新时代特征。
李子柒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她通过短视频这一现代媒介,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

         跨越时空的共鸣,

共享的历史塑造共享的未来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股清流,汇聚着世界各地的智慧与力量。在这一理念下,文明交流互鉴也展现出新内涵、新意义与新使命。
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阐述文明交流互鉴应以平等、尊重与自信为基础,深入挖掘并珍视每种文明的独特之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在工作坊授课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跨时空对话,寻找不同文化间的共鸣。正如郭沫若笔下的《马克思进文庙》,马克思与孔子的跨时空对话,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更揭示了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共同追求。这些想象不仅富有创意,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共鸣。
其次,我们需要精准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避免大而泛之的陈述。在民间,有许多高手用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魅力。这些民间高手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宝库,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第三,为了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关注历史与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创作艺术作品等方式,来展现这些共享的历史与未来,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景。在数字文明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

热文推荐




欢迎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喜欢请点击 在看

解读中国
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出品的纪实节目,旨在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