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新得”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文摘   2024-12-06 21:49   北京  

编者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工作坊于11月28日-29日在京举办,11位国内外知名导演、业内专家进行授课并对入选项目主创代表进行案例指导,1.5万余人参加培训,共同探索影像的创新表达和国际传播新路径。这是五洲传播有限公司翻译编辑部主编刘芸撰写的培训感受。 

为期两天的培训,无论是理论讲座,还是案例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纪录片的审核,包括引进来的美国国家地理的《寰宇地理》栏目和走出去的合拍项目,比如《极致中国》《零碳之路》《粉雪奇遇》等。以下,我就从审片的角度结合这两天的学习,简单谈谈我对国内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三点思考:
一是要把握好政治导向。政治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各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会导致立场和导向的不同。尤其一些历史或者地图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经常会看到与历史不符的节目,比如某些译制节目中有关丑化苏联的历史问题,有关中国地图中台湾和藏南部分缺失的问题。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在对外传播时需要规避的。
二是内容方面,要兼具故事性和真实性,注意本土化的表达。结合我审核的纪录片,个人认为在节目中加入外籍主持人会更有代入感,通过本国人传播异国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拿《极致中国》举例,以国家地理探险家、摄影师本·霍顿的个人视角,来体验中国文化,探索中国奇境,让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寰宇地理》有一集讲贵州的节目,名字叫《寻找最美目的地:贵州》,也是通过外籍主持人本·霍顿对贵州的所见所感,让更多外国人认识贵州,来到贵州旅游,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特别有效的国际传播案例。

△纪录片《极致中国》

三是形式方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用人工智能(AI)、超高清、5G等技术为纪录片赋能,让视听语言更加丰富多元,也更有利于国际传播。在纪录片的译制领域,我们正在探索并利用AI做一些翻译、字幕、配音等方面的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成本,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后续我们会逐步完善。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浅薄感受。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纪录片的转型与创新是我们的时代使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媒体人,希望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刘芸

五洲传播有限公司翻译编辑部主编



热文推荐




欢迎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喜欢请点击 在看

解读中国
解读中国工作室官方出品的纪实节目,旨在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