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全面展示学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决心,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事业和教育强国实践,献礼海大百年华诞,再谱时代蓝色华章,学校现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展播活动,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风范——名师工作室故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我们身边的青年奋斗者”四个专题陆续推出,敬请阅览。
本篇导读
海浪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文圣常
文圣常(1921—2022),男,河南光山人,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194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1946年赴美国进修。1953年10月,调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任教。1956年3月,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4月至1987年4月,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11月1日,文圣常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家中兄妹4人,他排行第二。
文圣常两三岁时,父亲文古瑜就教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为他讲解其中的哲理故事。母亲苗氏贤惠善良,淳朴仁厚,勤俭持家,虽然识字不多,也总是鼓励他好好读书,追求上进。他五六岁时,在文氏祠堂跟随大伯文古范学习《论语》之类的儒家经典, 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1927年起,文圣常就读于国立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教育和感染下,爱国情怀开始萌发。1933年,考入河南省立潢川初级中学。初二时,英语老师蔡大钧对他的英语学习帮助很大,使他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当时学校设有甲、乙、丙三等奖学金,文圣常因为成绩不错,每次总能拿到乙等奖学金,会有十几块钱的奖金,依靠这些奖金,他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立宜昌中学。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年初,文圣常办理了休学手续,赶回砖桥镇。在家乡住了一段时间后,经亲戚引荐,他在光山县的白雀园国民小学谋得一个教书差事,负责除了体育、音乐以外所有课程的教学,当地人习惯称呼他“文小先生”。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光山县,家乡不再安全,他决定返回高中继续求学。他之前就读的湖北省立宜昌中学并入恩施高中。同年底,他辗转抵达恩施进入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就读,于1940年1月毕业。
1940年9月,文圣常考入位于四川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当时,两任机械工程学系主任郭霖教授、张宝龄教授以及任课教师笪远伦教授等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广泛涉猎知识,业余时间还阅读了大量新闻、文艺、哲学和逻辑学之类的书籍,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
1944年7月,文圣常通过了学校规定的各科考试,并撰写提交了毕业论文《流体边界及研究的远景》,从国立武汉大学正式毕业。同月,被分配至位于成都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八飞机修理厂担任试用技术附员,负责统计全厂的修理任务、填写报表等工作。1945年2月,工作满半年后,他通过了试用期考察,成为正式员工,并被调到航委会下属的第十一飞机修理厂担任考工股员。其间,通过了前往美国进修的考试。
1946年初,文圣常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进修。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海,十分高兴,尽管有些晕船,但他依然站在甲板上眺望着蔚蓝的海面。面对太平洋上的滔天巨浪,他发现自己乘坐的上万吨重的轮船像一片树叶一样摇摆。他脑海中灵光一闪,这滚滚的波涛 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如果想办法利用起来,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从那时起,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启了探究海浪的浩海求索之路。同年3月,抵达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凯利机场的航空机械学校,学习飞机修理 知识。
在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期间,文圣常读到了加拿大女王大学物理学系教授John K. Robertson的著作Atomic Artillery and the Atomic Bomb(《原子轰击与原子弹》),考虑到将来中国要想发展这一领域的技术,就必须先了解原子弹相关的知识。他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这本书,于1947年把译稿带回国内,并在世界书局出版。在美国期间,他除了完成规定的飞机修理课程外,也比较关心脑海中萌生的开发利用海浪能的问题,他一边收集阅读相关的资料,一边结合自己的机械工程学科特长进行思考,甚至在脑海中谋划设计出了一种简单的对波浪能进行开发利用的装置,只等回国后制作出来。
1947年回国后,文圣常被分配至驻守北平的空运第一大队103中队。同年秋,他毅然离开部队,在国立武汉大学机械学系主任刘颖教授的介绍下前往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任教。他在航空机械科担任讲师,主要讲述飞机学和汽车学方面的课程。在重庆任教期间,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动力装置,在嘉陵江边进行试验。为寻找一个开展海浪研究的理想场所,1950年底,他离开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前往上海。
1951年1月,文圣常受聘于湖南大学机械学系任副教授,主要讲授发动机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同年8月,他利用赴北京开会之便,前往北戴河海边进行了海浪能开发利用的试验。返校后,他辞去教职,又前往位于桂林的广西大学机械学系执教,并被聘为教授。
1952年夏,抵达青岛。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赫崇本教授邀请他加入刚刚成立的海洋学系,他欣然应允,并返回广西大学等待工作调令。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成立,文圣常被选派到空军工程学系任教。10月,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他调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工作。12月,在前期开展海浪能开发利用试验的基础上,他在《机械工程学报》发表了《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一文,这是我国学者最早探讨海浪能量利用的学术文章。
20世纪50年代,文圣常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展海浪能的开发利用研究困难重重,既没有科考设备,也没有研究团队,于是他转向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50年代末,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盛行的海浪研究方法——“能量平衡法”和“谱法”,但这两种方法在研究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即研究者主观经验推测和假设的成分较多。他认为这些谱理论都是表征海浪充分成长状态的,是特殊状态的;它们没有考虑波浪成长过程中的、更一般的、更普遍的谱型形式。
1960年,文圣常从能量平衡的观点出发,导出了可用以描述风浪随风时或风区成长的更一般、更普遍的普遍风浪谱,并撰写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 一文,发表在《山东海洋学院学报》上。同时,他还在《山东海洋学院学报》发表了《涌浪谱》一文。这两篇论文经赵九章和赫崇本两位教授联名推荐,在《中国科学》上以英文发表。其中,普遍风浪谱的成果还被译成俄文,在苏联著名海洋学家克累洛夫编著的《风浪》论文集中全文刊出。他的这一创新成果在世界海洋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在1960年有关国际海洋科学进展评论中被评为重要研究成果。为铭记他的卓越贡献,业内将其称为 “文氏风浪谱”。
1963年,文圣常等29名海洋科学家联名上书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鉴于当前海洋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较多;海上活动安全没有保证、海洋水产资源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海底矿产资源储量和分布状况了解很少、国防建设和海上作战缺乏海洋资料等原因,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以加强对全国海洋工作的领导。1964年,经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批准,国家海洋局成立。
1965年至1966年,文圣常主持和领导了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浪预报方法研究组的技术工作,因为开展的研究充分结合了中国海域的特点,适合我国海洋生产的实际,由他提出的海浪计算方法很快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交通部启动了《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编写工作。他带领团队制定的设计波浪标准及其换算推算方法、外海波浪因素计算方法、近岸波浪因素计算方法等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册《海港水文》中,并于1978年1月出版,从而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1985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文圣常先生在指导学生
1979年9月,文圣常被任命为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1984 年4月至1987年4月,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84年10月,他带领学校师生员工集思广益, 编制了《山东海洋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办一所面向海洋科学技术,以为海洋开发服务为主,涵盖理、工、水产、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及文科等多科性的高等学校。任期内,他推动了学校与德国汉堡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合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物理海洋学成为学校首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文圣常成为学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198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立物理海洋研究所,文圣常兼任所长。
20世纪80年代,文圣常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了风浪频谱和方向谱。90年代初,风浪频谱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风浪频谱被收录进交通部1998年《海港水文规范》中。
1986年,我国启动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76项)“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文圣常承担了该项目的重中之重—— “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课题编号为75-76-01- 01 )。历经5年科技攻关,他带领团队提出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该模式不仅可靠稳定性高,而且节约机时,在相同条件下所用机时仅约为当时国际流行的WAM模式的 1/60。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不仅有效克服了当时我国计算机运行水平较低的困难,而且使我国的海浪预报模式从传统的经验预报迈向了数值预报,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
1991年,文圣常又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及近海环境关键技术研究”核心课题“灾害性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研究及业务化”第一专 题“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编号为85-903-03-01 )的研究工作。他进一步完善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使我国的海浪预报工作摆脱了长期使用的经验外推方法,进入到国际先进海浪预报技术行列。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青岛海洋预报台和渤海石油公司工程部试用效果良好,并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推广供各区台日常业务预报使用。
1993年,文圣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山东海洋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位院士。同年,青岛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环境学院,下设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文圣常任名誉院长。
1996年前后,文圣常又承担了新的科研项目—— “近岸带灾害性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并亲自参与该项目子课题“近岸带浪、流、水位联合计算方法研究”工作,以无须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气概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发表了多篇涉及深、浅水风浪方向谱的学术论文,提出了“浅水风浪谱”“基于选定风浪方向谱的海浪 模拟方法”等系列创新性理论。
鉴于“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文圣常和团队先后获得国家 “七五”科技攻关集体荣誉证书、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科 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本人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 关突出贡献者”“‘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同时,文圣常还积极著书立说。1962年,出版了《海浪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海浪理论专著。1984年,他与同事余宙文合作编著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一书,这是一部近百万字的鸿篇巨著,所引用的500余篇参考文献中,近400篇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海洋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该书出版后,赢得了海内外海洋学者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直到今天仍然是海浪研究的经典著作。此外,他还与其他教师一起编写了《普通 海洋学》《动力海洋学》《波浪学》和《天气学》等教材。
文圣常先生审读修改学术材料
2000年,文圣常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2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10万元港币捐给青岛海洋大学设立了“文苑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每年评选3人。10万元港币捐给家乡的砖桥镇初级中学,建造了一栋教学楼,学校希望用他的名字命名,他坚辞不就,后命名为“海洋希望教学楼”。2006年,他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取出10万元捐赠学校,用于发放文苑奖学金。2009年,他荣获青岛市历史上首个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50万元全部捐赠学校,其中20万元入文苑奖学金基金,30万元依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实施 办法》的有关规定,供本科生研究发展使用,并希望不要提他的名字。2018年11月1日、 2021年11月11日,他又分别向文苑奖学金捐赠20万元。该奖学金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学生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之一,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2人获奖。
文圣常诲人不倦,桃李天下,是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育人,特别是到青岛后,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洋人才。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获得卡尔 ·古斯塔夫 ·罗斯贝奖的著名气象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王斌等皆是他的学生。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授予他“烛光奖”,以表彰他为国家海洋人才培养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1年11月1日,青岛海洋大学举行海洋环境学院建院55周年暨文圣常院士从事海洋教育科研事业50年庆祝活动。学校将物理海洋实验室大楼命名为“文苑楼”,以铭记他为海洋科教事业和学校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2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文圣常任主编,直至2019年卸任,改任名誉主编。17年间,他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为座右铭,鞭策自己认真审核每一篇稿件,终审了800余篇稿件,按每篇论文4000个单词计算,共审读了300 多万个单词。
2018年10月31日,学校为他举行荣休仪式,正式退休。
文圣常荣誉等身,1994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评为2011年度海洋人物,2015年2月获评2014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2015年9月获评“第五届全省道德模范”,2016年被国家海洋局授予“终身奉献海洋” 纪念奖章,2019年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授予“九三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文圣常迎来百岁华诞,学校举行了“耕海踏浪谱华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成就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2022年3月20日,文圣常因病在青岛去世,终年101岁。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和老同志、山东省和青岛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老同志,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他生前就读学校以及他的家乡光山县委、县政府和砖桥镇党委、 镇政府等敬献花篮、花圈或发来唁电唁函,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他生前好友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
3月22日,文圣常告别仪式在青岛殡仪馆追瞻厅举行。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人员不能大规模聚集,师生亲朋好友等以不同的方式,向他深情告别。学校党委审定的《文圣常先生生平》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文圣常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海洋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耕海踏浪、勇攀高峰的科学巨匠,失去了奖掖后学、桃李天下的一代宗师,失去了一位淡泊名利、崇德守朴的‘大先生’。……文圣常先生的一生,是崇尚学术、谋海济国、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要学习发扬先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发扬先生浩海求索、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发扬先生淡泊名利、崇德守朴的高尚品格,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争创一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作出我们海大人新的更大贡献!”
(撰稿人:冯文波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史·人物卷》)
排版:赵雨悦、李璇
审核:闫伟、郑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