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全面展示学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决心,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事业和教育强国实践,献礼海大百年华诞,再谱时代蓝色华章,学校现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展播活动,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风范——名师工作室故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我们身边的青年奋斗者”四个专题陆续推出,敬请阅览。
近百年来,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中国海洋大学奋楫领先,丰碑矗立,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锐意进取、潜心育人的教师楷模。比如:甘为人梯、为国育贤的一代海洋宗师赫崇本先生,浩海求索、立言济世的人师楷模文圣常先生,正德惟和、海济苍生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管华诗先生等,他们都是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的典范。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崇尚学术、潜心育人,崇德守朴、淡泊名利,勇担使命、追求卓越”的“海大大先生”精神。他们让世纪海大的蓝色星空熠熠生辉,也必将照亮海大人逐梦深蓝、追求一流之路!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海大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一贯追求,深化改革,踔厉奋发,以先辈们为榜样,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大成就、赢得更大荣光,为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张正斌( 1935—2007),男,上海人,汉族,民盟盟员,海洋化学家,中国海洋化学学科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海洋物理化学学科奠基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至1963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3月起,在山东海洋学院任教,历任海洋化学系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1983年任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青岛市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海洋科学学科组评委,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两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四学科组委员,《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大学学报》《中国科学( B 辑)》等编委、编委会副主任。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中国民盟杰出盟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35年5月9日,张正斌出生于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喜欢钻研且学习刻苦努力。中学就读于上海中学。闲暇时,书法、篆刻、诗词等均有所涉猎,并成为一生的爱好。
1954年9月,张正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大读书时,受到傅鹰教授的人格影响,在化学研究上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成为当时北大化学系在国内一级刊物《科学通报》和《化学学报》发表毕业论文的第一人。
1958年夏,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同时参加大青山提铀研究工作。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张正斌发现学校实验设备不完善,就亲手搭建大型仪器平台,创建了开展研究所需的实验室。除了教授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之外,还牵头开设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并进行“内蒙古贫铀矿提铀”系列研究,发表“溶液络合物稳定性”相关的文章30多篇。1963年3月,张正斌调入山东海洋学院任教。翌年在《中国科学》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平均物理化学函数概念,应用极谱法测定了络合物逐级稳定常数和络离子的扩散系数,得到化学界老一辈专家的肯定。1965年后,相继参加了海水提重水、海水提铀和海水提钾等工作。1967年,作为国内海水提铀的主要参加者,经10年工作,从实验室研究到室外中试,最后提取出“铀饼”,受到教育部嘉奖,成果被列入1978年教育部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选篇》。
1970年到1976年,张正斌作为“教改”小分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到淄博齐鲁石化、新华制药厂等开展“开门办学”,积累了不少生产实践经验,充实了以后的教学内容,为如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方法等打下了基础。同时从上述实践中,把传统的盐化工发展成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把传统的“蒸发(去水分)法”发展为一种新的“交换-吸附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海水提铀、海水提钾、海水提碘等工作,在“键参数在海洋化学中的应用”方面发表8篇论文。
为响应国家“海水提铀”号召,他承受“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写科研论文就是“走白专道路”的压力和年复一年的酷暑严寒,在青岛小麦岛不舍昼夜地按时通水取样,分析测定,积累大量可靠的数据,在《化学通报》发表《电负性应用的新进展》等文章。
1974年至1976年间,提出“海水中无机离子分级交换平衡理论”,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市级的相应奖励。
1978年5月,张正斌越级晋升为副教授。
1978年后,张正斌一直从事海洋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在我国开拓和建立了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推动了海洋化学的发展,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海洋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及其普遍等温式,通用于海洋液-固界面领域。他提出的“海水中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是国际上流行的三大液-固界面交换吸附理论之一,并是唯一可解释“台阶型”实验曲线的理论。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下,体现出的还有他和妻子刘莲生教授的相濡以沫。在198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5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上,他系统汇报了张-刘理论及近10年的实验验证工作,得到出席专家的一致肯定。此成果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他在海洋界面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提出液膜扩散理论、界面多层模式、提铀五步反应机理等,发表《海水中液-固界面液膜递进-分级交换的化学动力学理论》《海水中化学过程介质效应》(荣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海洋界面化学》(荣获 2001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成果。此外,在海水介质效应、海水中液-固界面三元络合物研究、海水微表层物理化学的系列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他提出的微表层研究中的原位法和异位法、海水微表层的多层理论模型、海水微表层中Gibbs吸附公式的“异常”、计算物质海-气通量的新方法、一氧化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理论,是具有原创性的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张正斌参加或主持了黄河口(中美、中法等)合作调查研究工作,主编出版了《黄河口的河口/海洋化学》(英文版)。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的15年间,参加了关于南海、黄海、东海的海洋调查和研究,出版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化学过程研究》《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等专著,开创了我国的海洋微表层化学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海-气界面海水微表层化学的多层模型》《海水微表层的原位法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与其他学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八五”重点基金“东海陆架边缘海洋通量研究”,在我国首次建立DOC、DMS等的测定方法和装置,首次用分形方法研究沉积物的交换吸附规律,指出东海是大气CO2 的“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国家“六五”至“十五”攻关项目3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5部。其中,《海洋化学》一书是以我国海洋化学工作者和著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融入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具有我国特色的第一部海洋化学专门著述,介绍内容涉及海洋中液-固界面理论、痕量元素和胶体等先进理论。《海洋物理化学》一书对于海洋界面化学、海洋络合作用和海水活度系数等作了清晰和深入的论述。1983年,张正斌晋升为教授。同年9月至12月,他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学系和放射中心进行科研合作的三个月期间,写出了《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及其应用理论》(英文版)专著,以及《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这是他于1987年获得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主要内容之一。张正斌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大量科研工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6项。1986年,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年和1995年两次被授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6月,张正斌任海洋化学系主任。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海洋化学专业为第三批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之一,张正斌被批准为该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开设了十几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海洋物理化学、海洋化学等,讲授的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被评为教育部名牌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翌年获青岛市教育名家称号。1994年,张正斌突发心肌梗塞,卧床三个半月,病情稍有好转,即更加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指导研究生,且一直为本科生讲授教育部名牌课程海洋化学。1993年至1994年,他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南沙群岛的科考,获得南沙海底沉积物和海水的珍贵样品,后续研究的成果荣获1996年南沙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发表的《南沙群岛海区化学过程研究》荣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填补了国家的研究空白。王修林、于志刚、杨桂朋、俞志明在《深切缅怀我们的恩师张正斌先生》一文中写道:“几年来,医生一再警告张先生,如果不注意身体,随时都可能有危险。这倒让张先生更加争分夺秒地工作起来。研究生要手把手地带,论文他要逐字推敲。工作再忙,每周也都要和每个研究生谈上好几次话,否则心里就不会踏实。对研究生的论文实验,要求至少3~6个月的反复操练,苦练基本功,熟练后才让正式出数据。做实验要求测定数据多次重复的才算可用,一条实验曲线国外文献用6~8个点绘成,张先生则要求至少比国外多2~3倍的数据才行。凡是属重要的实验发现,他都要求两人以上重复实验,以反复论证之。1994年出院后的十几年间,张先生完成了上百篇论文,新出版了6部专著(其中包括两部教材),一直在不断进取、不断拼搏。张先生既是一位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拼搏终生的普通人民教师,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海洋化学领域的一代名师。”2002年和2004年,张正斌先后赴美国乔治亚大学海洋科学系学术访问两个月,赴广东大亚湾现场实验,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他也于2004年至2006年连续3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世纪之交,即便已届古稀之年,张正斌仍坚持走上讲台,亲自给本科生授课。由于他在教学上的卓越成绩,于2003年获得教育部评选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该奖项要求评选者要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担本专科基础课教学任务。张正斌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了楷模,为中国海洋化学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对学生的实验数据重现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要求极为严格,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相当关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指导。他培养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省市领导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领导,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林,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于志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原院长杨桂朋和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主任赵美训等。另外,孙铭一、蔡卫君、孟晓光等都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张正斌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今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一、二届海洋科学学科组评委,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两届),国家教委地理、大气、海洋、环境四学科组委员,《海洋与湖沼》编委、《海洋学报》副主编、《中国 科学(B辑)》编委等。他还曾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山东省委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委主任委员等职。2007年4月10日,张正斌因病在青岛去世,终年72岁。学校的悼词说:“近50年来,张正斌教授潜心学术,教书育人,是我国海洋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国际知名的海洋物理化学家,是我国海洋物理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他对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撰稿人 迟瑞娟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史·人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