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展播】系列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方宗熙)

文摘   2024-10-31 22:34   山东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全面展示学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决心,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事业和教育强国实践,献礼海大百年华诞,再谱时代蓝色华章,学校现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展播活动,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风范——名师工作室故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我们身边的青年奋斗者”四个专题陆续推出,敬请阅览。


本篇导读

近百年来,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中国海洋大学奋楫领先,丰碑矗立,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锐意进取、潜心育人的教师楷模。比如:甘为人梯、为国育贤的一代海洋宗师赫崇本先生,浩海求索、立言济世的人师楷模文圣常先生,正德惟和、海济苍生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管华诗先生等,他们都是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的典范。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崇尚学术、潜心育人,崇德守朴、淡泊名利,勇担使命、追求卓越”的“海大大先生”精神。他们让世纪海大的蓝色星空熠熠生辉,也必将照亮海大人逐梦深蓝、追求一流之路!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海大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一贯追求,深化改革,踔厉奋发,以先辈们为榜样,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大成就、赢得更大荣光,为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海洋生物遗传和育种学奠基人方宗熙


方宗熙(1912—1985),字少定,又名少青,男,福建云霄人,汉族,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山东大学二级教授,海洋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科普作家,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奠基人。1936年毕业于私立厦门大学,194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冬回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主任。1953年4月起,任山东大学教授。1959年起,任山东海洋学院教授、海洋生物学系主任、遗传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侨联副主席、科协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遗传》主编、《海洋学报》副主编等。
1912年4月6日,方宗熙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云霄抚民厅镇城(今福建省云霄县云陵镇)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以烧窑营生,他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第四。

方宗熙7岁即入云霄官立两等小学堂就读,他勤奋好学,历年成绩均名列前茅。14岁时,县立云霄初级中学(今云霄第一中学)创办,他直接进入初中二年级学习。他博览群书,尤喜填词写诗,寒暑假期间常到云霄当地耆儒陈茯园老先生处学习古诗文,古典文学素养从此开始养成,这也为他日后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初中毕业时,他赋诗一首赠同学,诗云:“骊歌唱罢海风吹,碧水悠悠空自流。两岸芦花牵别恨,数声风笛不胜愁。”上学期间,方宗熙深受启蒙老师、中共地下党员庄少青先生影响。庄少青牺牲后,为纪念恩师,方宗熙后来撰写文章常以“少青”署名。

1929年秋,方宗熙考入私立厦门大学预科,后转入生物学系读本科,主修生物学,辅修化学。大学二年级时,他参加厦大动物博物院鱼类标本整理工作,进行形态分类研究;三年级时兼做私立厦门大学附中生物教员,写出论文《一种板腮鱼类之解剖》;四年级时主编《厦大生物学会期刊》,主办过海洋生物标本展。在厦大期间,他曾获福建省教育厅清寒学生奖学金,并于1934年1月获中山文化教育馆第一次奖学金第三类自然科学考试竞赛(以生物学为主)乙等奖。1936年夏,从私立厦门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秋留校任生物学系助教。翌年夏,任县立云霄初级中学生物教员。

1938年初,方宗熙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中华学校任生物教员兼教务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日军侵占印尼导致学校停办,他一度失业避居巨港山区,靠经营菜园谋生,以“守节待机”。1945年秋,应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薛永黍之邀赴该校任生物教员兼图书馆主任,其间参加胡愈之发起的民盟马来亚支部创建工作,并经常为《风下》周刊等撰稿。

1947年秋,方宗熙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后改为“UniversityCollegeLondon”)奖学金赴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他选修人类遗传学,在生物学系高尔登实验室(GaltonLaboratory)专攻人类指纹遗传研究。1949年底以论文“TheInheritanceofthea-bCountontheHumanPalmwithANoteonItsRelationtoMongolism(《手掌上a-b掌纹数目的遗传和大舌症低能的关系》)通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6月,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是年冬,方宗熙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翌年2月,应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先生邀请到总署编审局担任编审。同年5月,应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先生邀请,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组(后改称生物编辑室)组长(主任),负责编写中学生物教科书。他集中两年时间编写并修订了新中国第一套和第二套全国通用中学生物教科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以及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郭戈称他是“新中国生物教科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这一时期,他与周建人、叶笃庄合译了《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与夫人江乃萼合译了《人和动物的细胞遗传学》。

 

方宗熙教授在做实验

1953年4月,应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教授邀请来校任动物学系(同年7月与植物学系合并为生物学系)教授,后兼任生物学系遗传教研室主任。同年任学校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生物学系达尔文主义教学小组组长。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召集的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中国米丘林遗传学工作者和摩尔根遗传学工作者第一次在一起对遗传学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方宗熙与会并发言,他认为:种内斗争是普遍存在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理论中所讲到的不适者的死亡,不仅牵涉到种间斗争和跟无机条件的斗争,而且牵涉到种内斗争。

1959年7月,任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系主任。同年10月任首届院务委员,并连任第二、三、四届院务委员。同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海水养殖业刚刚起步。方宗熙着眼于海藻遗传和育种研究,将遗传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应用于海水养殖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海带野生群体的性状特征,首次验证了数量性状遗传规律,计算出叶长、叶宽等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并以此建立了海带选择育种技术。从1958年到1964年,培育出“海青一号”“海青二号”“海青三号”等若干自交系。这是世界上首例关于海洋生物优良品种的研究,并为后期海洋生物遗传改良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与方法学基础。方宗熙堪称我国以海带、紫菜养殖为代表的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20世纪70年代,体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植物育种学研究的新时期。在方宗熙指导下,我国大型海藻遗传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使之能够与国际植物遗传与育种学研究保持同步发展。海带裙带菜配子体无性繁殖系(克隆)的培育,解决了大型褐藻不能实现长期保存的世界难题,为大型海洋藻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而且为开辟海藻细胞工程育种新时期奠定了重要基础。

方宗熙总结归纳出海带配子体克隆具有性别分化、细胞全能性、遗传基础纯一等重要特征,并明确指出了其在生理学、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在他指导下,利用海带、裙带菜雌性配子体克隆经孤雌生殖培育的雌性孢子体,建立了一个非自然界常态存在的全人工生活史,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他发现的海带叶片斑点状凸起突变,是最早的海洋生物质量性状遗传突变的报道,而且还是首例在海洋克隆植物中的自然突变事例。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并被下放劳动改造。1978年11月9日,在全院落实政策大会上,中共山东海洋学院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张国中代表院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宣布几项决定,其中指出“院核心小组研究决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地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罪名的赫崇本、方宗熙……等同志,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对强加给他们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

1977年6月,“海带单倍体育种”研究成果在专家鉴定会上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具开发价值。翌年3月,该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海带单倍体育种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以及在1983年首次以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海带新品种“单海一号”,不仅成为开创我国海洋生物细胞工程育种的新时期的里程碑,而且是我国褐藻遗传育种领先于世界同类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海带单倍体的应用”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方宗熙指导下,实现了不同种系海带配子体克隆间的杂交育种,先后建立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海带育种技术,培育出“单杂十号”等优良品种,为我国海洋藻类养殖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他指导下完成的一系列海带遗传育种技术至今仍是国内外大型经济褐藻育种研究所沿用的技术手段。海带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我国当时的海带育种技术能够保持与农作物同步发展,海带养殖业也成为唯一实现良种化养殖的海水养殖种类。

方宗熙不仅致力于海带等大型褐藻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还积极推动中国其他海洋藻类和植物研究工作,在海洋藻类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大型海藻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等方面颇有建树。在他指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藻(海带、裙带菜)种质资源库和中国第一座海洋微藻种质库,完成了孔石莼、浒苔、条斑紫菜等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细胞融合,海藻工具酶的发现与利用,耐盐水稻品种培育等工作。

方宗熙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他所授的课程不管教过多少遍,仍如同教一门新课一样认真备课,并不断补充新知识。他课上言简意赅,常用辩证的观点说明问题;课下会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下次上课时回答。

他对师生严格要求,悉心爱护。原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张学成教授撰文回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到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系工作。系主任方宗熙先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听我的课,不时根据我的表现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有一次听课时,他看到我把一个遗传学专业概念讲错了,下课后就径直告诉我那个概念讲得不对,并马上召开教研会,在会上指出我错在哪儿,其他老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这让我受益终生。”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涛回忆:“我1979年秋考入海洋生物学系时,方先生已是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仍亲自带我们出海,指导我们做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因为有一处错别字,他特意把我叫到家里,严肃告诉我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都要认真严谨。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到学校任教后,方宗熙编著了《拉马克学说》《生物学引论》《普通遗传学》《达尔文主义》《生命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遗传与育种》等7部大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其中,《普通遗传学》从1959年至1984年先后修订再版5次,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方宗熙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科普作家。早在私立厦门大学任教时,他就翻译了摩尔根的《进化的物质基础》一书,并经常在报纸上发表科普文章,介绍生物学知识。留学英国时作为新加坡《风下》周刊和槟城《时代周刊》特约通讯员撰写多篇《伦敦通讯》和小品散文。回国后撰写了《古猿怎样变成人》《达尓文学说》《生物进化》《生命进行曲》《遗传工程浅说》《遗传工程》等科普著作。其中,《古猿怎样变成人》1952年首次出版,1990年第五版重印时,责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幼于在《重印附记》中写道:“这本书自1952年出第一版以后,三十多年中经过四次修订,于此也足见方宗熙同志治学态度之认真和严谨。一本科普读物修订到四次之多,在国内是少见的。”他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部科普作品《科学的发现——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为孩子们讲述了遗传学基础知识。他还撰写了一些指导科普写作的文章,如《科学性是科普的命根子》《实事求是地写好科普作品》和《编写科普读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等。长期科普创作中,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晚上检索所需资料卡片,次日黎明即起身伏案写作。日记本扉页写的“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被他当作座右铭。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陈天昌选编过方宗熙的科普作品,他认为:“方宗熙教授的科普作品有两大特色:一是可读性比较强,比较通俗易懂,读来既觉得有趣,也富思想内涵,读者可通过具体事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叙述脉络清楚,很有条理,许多作品用了同一个模式,即每章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标题下又分一、二、三、四……每个小节末尾都有一个小结,全书结尾还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叫人看了清清楚楚,也容易记住一些什么。”

1978年3月,方宗熙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先进工作者奖。同月兼任海洋生物学系遗传教研室主任。之后,当选为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遗传》主编,山东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名誉会员,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

同年8月,学校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招收遗传学研究生5名。早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就招收遗传学研究生,1983年又招收3名遗传学研究生。1978年8月兼任学校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1月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9年5月,《山东海洋学院学报》复刊后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月兼任海藻遗传教研室主任,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9月任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10月,方宗熙任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十一届大会及其执行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竞选,中国以最多票当选为执行理事会成员国。除以上本兼职外,他还担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和第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山东省委常委,全国侨联委员、山东省侨联副主席、青岛市侨联主席等若干项社会职务。

1980年夏,方宗熙与美国西伊里诺大学马德修教授合作,根据污染物对染色体断裂愈合的影响,统计细胞分裂后的微核数量,用于环境污染物的诱变监测,运用紫露草进行微核监测。在全国首先建立了检测环境污染的遗传学方法,并发表《中美合作研究用植物细胞微核监测环境污染物的报告》,引起环保部门重视,后来举办两期全国范围学习班满足需求。

方宗熙多次率团去美、英、加、德、日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推动和促进学校的对外学术合作交流。例如,1982年8月应邀到加拿大参加国际藻学大会,并作题为《海带的遗传学研究》的报告。1984年,在病痛严重情况下仍坚持去美国讲学。

1985年3月,方宗熙病重赴上海动手术前,强忍病痛致信中国遗传学会办公室主任安锡培:“我觉得遗传学在四化(建设)中很重要。遗传工程不能包括所有的遗传技术。经典遗传学的遗传技术现在仍然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主要作用。我们既要提倡遗传工程,也不要忘记其他遗传技术。”这是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封信。夫人江乃萼后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提及此事时写道:“他自知生还希望渺茫,仍不忘工作,以祖国的建设为念。”6月8日,他在病床上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终生渴望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夙愿。

同年7月6日,方宗熙因病在青岛去世,终年73岁。17日在青岛市政协礼堂举行的追悼会上,院长文圣常教授代表学校致悼词。悼词说:

“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始终站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海洋科技人才。方宗熙同志在长期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科学研究。几十年来,他在海藻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海带遗传育种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他还不辞劳苦,创作了百万字的科普读物和文章,努力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海洋科技知识。方宗熙同志热心于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积极组织学术活动、编审稿件和出版书刊;在国外,与有关专家、学者广泛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并多次出国考察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为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为纪念方宗熙先生诞辰100周年,2012年5月11日,方宗熙雕像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揭幕,雕像基座上镌刻着他的学生包振民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撰写的铭文:“先生潜心科学,治学严谨,创立了海藻遗传学,是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奠基人;先生教书育人,著述等身,著作《普通遗传学》为新中国高校遗传学首选教材;先生热爱祖国,心系海洋,发起筹建中国海洋学会、中国遗传学会等学术团体,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方宗熙先生,春蚕蜡炬,师表楷模,同仁学子立像以致缅怀。”

为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汇聚中心,提升在全球海洋生物进化和发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2018年,中国海洋大学依托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双方共同支持,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融合组建中国海洋大学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FangZongxiCenterforMarineEvo-Devo,OUC)。研究中心专注于以冠轮动物、海鞘、丝盘虫等海洋动物为模式生物开展遗传、发育、神经和进化领域的研究,旨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生物进化发育生物学前沿领域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以方宗熙姓名命名,是为了彰显他为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撰稿人:金松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史·人物卷》



排版:王译萱
审核:闫伟、郑文奇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教工部人事处
传递人事动态,服务海大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