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展播】系列之: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 (杨连瑞)

文摘   2024-10-11 17:14   山东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全面展示学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决心,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事业和教育强国实践,献礼海大百年华诞,再谱时代蓝色华章,学校现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展播活动,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风范——名师工作室故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我们身边的青年奋斗者”四个专题陆续推出,敬请阅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扎根讲台40余载,在任教的三个阶段,始终把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做一名无私奉献的好老师。


始为人师 初心不渝



杨连瑞教授给学生上课

 40多年前,还不满18岁的我,从外语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沂蒙山区的一所重点中学教英语。那时交通不便,山区的道路坎坷曲折,起风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我依然清晰记得县教育局安排了一辆毛驴车,载着满满的两大箱书以及行李把我送到了大青山脚下的乡村中学。从此,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初为人师,望着教室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关爱学生也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几位家境贫寒,每周从家返校时都会挑着一担干柴到集市上换点钱作为自己的学费或生活费,面对如此坚毅不屈的贫寒学生,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从每月27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设立“英语拔尖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师爱无言,润物无声。做中学教师8年,奠定了我教书育人的底色和信念。我这一时期教过的学生大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后来,他们许多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外交外事领域的公职人员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家乡,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回报家乡,助力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师范教育 创新不怠



杨连瑞教授与师生谈心

1989年,由于工作需要,通过全区选拔,我从中学调到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院,从此开始了培养教师的工作。我不甘心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创新性地开展师范教育改革。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制约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症结何在?围绕这些难题,我和我的同事大胆探索中学教师培养的新机制,尝试开辟一条新路。

我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从人才培养的“出口”往回找,设计教学实验方案,建立实习实验基地,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发表实验研究成果,召开校友返校年会,普及教学研究成果……5年间,我和同事们秉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跑遍了蒙山沂水,在13个区县作教学改革讲座或报告数百场次,令全国数万中学教师受益,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

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1993年,我们的这项改革成果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并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推广开来。


学科建设 潜心不移


杨连瑞教授与师生谈心

2003年,我受时任院长张德禄教授的邀请调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海大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平台更高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也宽了,我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更重了。

2010年,我受命担任学院院长,学院行政事务繁忙,但我始终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基础核心课程,不断开出学科前沿课程,每年平均300多课时。周末和节假日往往是我集中备课和学术研究的最佳时间。

作为院长和教授,我不断思考学院、学科、学术、学者、学生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机制,把学院当成学校办,要有学科主心骨,不断给师生鼓劲打气,让大家坚定外语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发展信心,并开始思考如何让外语学科迎头赶上,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我与全院师生携手围绕学科建设的“三要素”(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重点发力,探索解决全国本学科存在的“有技能、没思想、同质化”发展困境,主张学院管理“制度要硬,文化要软”,出台一系列学科建设的“乡规民约”,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我们聘请了9位国际名师,其中5位是全球排名前2%的语言学家,与本院教师合作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学术团队,紧贴国际学术前沿。在学科建设上,我们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践行外语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构建并实施了学科与国家战略协同、团队与国际师资协同、课题与优质课程协同、成果与社会需求协同、过程与培养结果协同的“五协同”高水平创新型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成为当年山东省文史哲众多学科门类中唯一获批的博士授权点,也是学校唯一从硕士一级学科直接评审增列为博士一级学科的学位授权点,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软科学科外语排名由前70%进入全国本学科前15%的行列。成为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由弱变强的典范。


杨连瑞教授在学术会议中致辞


我目前从事的二语习得研究是人类跨语言跨文化实践的一个难点,也是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前沿,旨在研究全球性存在的二语学习效率低、不能学以致用等费时低效难题。我在国内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开设课程,进行研究生培养,始终以科研促进教学。这些年来,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等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计划《二语习得新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提出构建中介语语言学的构想,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言特征体系。

2018年,我当选了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会长。在创始会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初明教授的带动下,学会长期遵循国际一流学会的运作规律,戒除学术浮躁,力求静水流深。始终学风严谨,崇尚学术、追求真知,发现培养年轻学者,扎根中国大地做学术研究,不断促进外语学科发展,学会成为我国外语界学术探索性最强、与国际学术研究最无缝接轨、学术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

每周二上午是我和团队老师们给研究生授课的日子,学院二楼走廊尽头的教室热闹成了一个集市。常常是30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听课,多位学院青年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来蹭课。大家分享国际学术文献研读心得、报告自己研究成果,发言踊跃,思想碰撞激烈。

多年来,我喜欢在课堂的结尾用同一幅PPT动画——向快乐出发,画面上6个人排成一列纵队勇往直前,大人在前,孩子在后。这幅动画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生要树立快乐的目标,无论学习,还是做科研以及生活都要热爱,热爱才能快乐。二是寓意我们团队做学问的方式,是大人带小孩,大小孩带小小孩,师生共同成长,这是教育的真谛。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2022年,我领衔的“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教40余载,回顾从教的三个阶段,点点滴滴浮现眼前。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运,也更幸福!


教师简介

杨连瑞,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生专业学位(文科三组)教指委主任,山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等。曾在美国岗泽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堪培拉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留学和做高级研究学者,担任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等4家国际SSCI期刊编委。

学术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二语习得。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完成国家社科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190余篇,著作10余部。国家一流专业英语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英语语言学》负责人,指导硕士生170余人,博士生20余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等。《基于价值引领的“五协同”外语学科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22年第九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学术研究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5项奖励。

END

供稿:杨连瑞

排版:李璇

审核:闫伟、郑文奇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教工部人事处
传递人事动态,服务海大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