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展播】系列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赫崇本)

文摘   2024-10-24 23:18   山东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海大大先生”精神,全面展示学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决心,激励大家积极投身一流大学事业和教育强国实践,献礼海大百年华诞,再谱时代蓝色华章,学校现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展播活动,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风范——名师工作室故事”“百年历程中的海大人物”“我们身边的青年奋斗者”四个专题陆续推出,敬请阅览。


本篇导读

近百年来,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上,中国海洋大学奋楫领先,丰碑矗立,涌现出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锐意进取、潜心育人的教师楷模。比如:甘为人梯、为国育贤的一代海洋宗师赫崇本先生,浩海求索、立言济世的人师楷模文圣常先生,正德惟和、海济苍生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管华诗先生等,他们都是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的典范。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信念坚定、爱国奉献,崇尚学术、潜心育人,崇德守朴、淡泊名利,勇担使命、追求卓越”的“海大大先生”精神。他们让世纪海大的蓝色星空熠熠生辉,也必将照亮海大人逐梦深蓝、追求一流之路!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海大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一贯追求,深化改革,踔厉奋发,以先辈们为榜样,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大成就、赢得更大荣光,为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


赫崇本(1908—1985),本姓赫舍里,又名赫培之,男,奉天凤城人,满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海洋学家。1928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本科毕业后先后在省立河北工学院、烟台私立益文中学、私立南开中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4年赴美留学,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又到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学博士学位,1948年底回国,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1952年担任山东大学海洋学系主任。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后先后担任教务长、副院长。他为中国海洋事业的早期发展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争取并监制了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作为重要领导者组织了全国首次海洋综合调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两次中国海洋科学规划的制定,所作的黄海浅水团研究为我国近海水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为中国海洋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贡献。
1908年9月16日,赫崇本出生于奉天省凤城县(今辽宁省凤城市)西堡村的一户满族人家。5岁时入小学堂,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很快成了班里的小秀才。16岁时从奉天转学,先后在北京宏大学院、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中就读。

1928年,赫崇本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当时清华理学院汇聚了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他们都抱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将世界上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带回中国,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凝聚在学生培养上。赫崇本的普通物理学课老师是吴有训先生。吴有训曾和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普顿一起完成“康普顿效应”的实验验证工作,是康普顿最得意的弟子,他注重基本概念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也非常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当时清华理学院招生选拔严格,学业过程中又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四年下来,与赫崇本同届入学的六名同学到毕业时只剩下两人。他的毕业论文由萨本栋先生亲自指导,历时一年多才完成。在清华,赫崇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严格训练。
赫崇本毕业后曾在省立河北工学院、烟台私立益文中学、私立南开中学教书,1936年受吴有训先生之邀回到国立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任教。清华金属研究所成立后,赫崇本又进入研究所工作。1941年,他参与素有“奥本海默”之称的余瑞璜教授的X射线研究,合作发表《直接决定FeS2之晶体构造》《再论直接决定FeS2之晶体构造》《量晶仪头之一个新设计》等论文;还与吴有训、余瑞璜合作完成论文《NaCl晶体对于X射线之扩散反应》;参与了汤佩松、余瑞璜合作的用X射线衍射法了解蚕吐丝过程中晶体结构的动态之研究。这些都是处于前沿的新课题。

1943年,赫崇本考取庚款留美。赴美前,对于专业的选择,吴有训先生建议选择在我国尚属空白的海洋科学。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1944年2月,赫崇本抵达美国洛杉矶,在卡耐基理工学院冶金专业注册,但几个月后就改变了选择,进入位于拉霍亚城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学。所长斯韦尔德鲁普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海洋学家、气象学家,他认为研究海洋的人最好先具备气象学知识,然后再转入海洋学研究。1944年底,赫崇本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气象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不到三年时间完成了论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北美洲大气形成》,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欧美海洋科学的发达,二战中美军的成功登陆,使赫崇本深深认识到海洋科学对于一个国家海军、国防事业的重要意义。已是气象学博士的赫崇本,再次回到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学习海洋学。斯韦尔德鲁普先生安排他与后来成为世界著名海洋学家的蒙克博士一起研究物理海洋。他完成了《芝加哥的温度变化统计研究》《基于统计突触的平均周温度预测》等海洋学论文。

1948年冬,考虑到国内国际局势,出于对顺利回国会有困难的担心,正与蒙克一起进行波浪观测和资料收集的赫崇本,决定放弃快要取得的海洋学博士学位,动身回国。在曾呈奎教授的推荐下,他接受了位于海滨城市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

赫崇本先生(右一)在学生宿舍

1949年春,赫崇本来到了樱花烂漫的国立山东大学校园,开始了他一生的海洋科学教育事业。他被聘为物理学系教授,又负责海洋研究所,在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和物理学系讲授海洋学课程,1950年调入物理学系气象组,研究气象与海洋动力。

赫崇本深知,没有海洋科学研究,就没有国家的海防,而发展海洋科学,要有一批懂海洋爱海洋的海洋科技人才。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真正具有海洋学背景的学者不过数人,从事海洋领域研究的不过三四十人,而学校也仅是曾呈奎和赫崇本两人具有海洋学背景。为迅速培养海洋学方面的师资,他提出动员非海洋学背景的部分教师进入海洋领域开展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待有些科研成果后即可建立相关专业,招收学生,培养相应海洋学科的专门人才,作为发展祖国海洋事业的源地。这个建议得到学校的支持。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来海洋研究所工作的年轻讲师景振华被安排做他的助手。赫崇本专程到北京购买、订购物理海洋学的书刊,与曾呈奎合作编写海洋学教材,用于培训景振华和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其他年轻教师。景振华后来成为海流研究专家。国立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海洋组8名四年级学生,于1949年夏来国立山东大学进行毕业前专业授课和毕业设计,赫崇本和曾呈奎为他们讲授海洋学通论课,并指导毕业设计。为尽快培养海洋学方面教师,赫崇本就动员来借读的复旦学生和本校水产学系临届毕业的学生共9名改学物理海洋,并让景振华帮助为他们特地开设海洋学、潮汐学、动力气象学三门课程,他还亲自给学生补习高等数学。来听这些课的还有不少年轻教师。赫崇本对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殷殷之心,吸引了不少年轻教师和学生投身到海洋学来,国立复旦大学借读学生管秉贤就是其中之一。

1951年3月,华东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学校院系及研究所重新设置,其中在物理学系气象组的基础上设立海洋物理研究所,赫崇本担任所长。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理化组4名教师、18名学生并入山东大学,与海洋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了海洋学系,人才队伍的充实使得赫崇本发展海洋学科的构想有了强有力支撑。

赫崇本与大家反复研究,确立了海洋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开办专业及其培养目标:培养以物理海洋为主的调查、预报等研究人才和海洋学师资。结合新中国刚成立要建设国防事业、开发水产资源,要分析海洋情况调查海洋资源,需要有大量的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人才的现状,他以海洋资源调查分析为主作为物理海洋专业的方向。1953年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下达的指示,讨论确定了重点发展方向,确立理科以海洋学为重点的办学思路,即面向海洋,从事海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以物理海洋学、物理学、海洋生物学三个专业为发展重点,同时海洋化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质学等专业也要一起发展,共同面对发展海洋的任务。在决议报告中还特别指出:以物理海洋作为重点方向,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和人才,海洋系责无旁贷。

本着海洋学与气象学相辅相成的理念,海洋学系中气象学课程占到三分之一。在赫崇本建议下,1953年物理学系气象组调整到海洋学系,成立海洋气象教研组,由在校讲授气象学和天气学课程的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兼任组长。1957年9月,海洋气象组扩充为海洋气象专业,依旧由王彬华负责建设。由海洋、气象两翼为基础,赫崇本发展海洋科学的构想已具雏形。

赫崇本组织教师反复讨论办学任务和方针,认真研究了苏联彼得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的教学大纲,并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反复比较。他认为学生既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在海上独立开展观测,几经修改,最后草拟出一份较为理想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学教学大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专业并重。大纲对课程、学时、实习等都作了详细设计,既注重打牢学生的数理基础,也兼顾传授其他学科知识(如无线电技术和海洋工程),本专业内课程也较为宽泛,今天仍是物理海洋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蓝本。

基于海洋科学浪、潮、流等内容的发展目标,赫崇本在建构师资队伍时,理学与工学都在他的考虑范畴中,也注意聘请和培养这些学科方向的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确定了就地培养、外聘商调、到名牌大学选聘优秀毕业生等几种途径。1953年,他聘请正在转向海浪研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年轻教师文圣常到校任教,从四川大学调来牛振义讲授气象学课程,1956年王彬华正式调入学校。1962年又聘请清华大学毕业生冯士筰等四人来校任教。1964年派人三下西安请来水利专家侯国本,支持他建立了海洋动力学实验室。

赫崇本亲自担任波浪学和气象学课程,后来气象学课程由王彬华担任。唐世凤讲潮汐推算,海洋学通论课则由赫崇本、曾呈奎、张玺、景振华共同讲授。海洋观测、动力海洋、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实习等由其他老师担任。本系师资不足,就邀请本校数理化三系教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观象台的研究人员来兼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毛汉礼、本校物理学系束星北都被请来讲课。

没有海洋学方面的教材,赫崇本就组织教师编写。他们很快就编出海洋学通论、波浪学、潮汐学、动力海洋学、海洋化学讲义,这五门课程是国内第一次开出的较为系统的海洋学课程。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教材,今天依然是物理海洋学专业教学的基础。

赫崇本通过随堂听课、补课、助课、先讲授一门课程的一部分到独立讲授的步骤,来培养年轻教师独立承担课程。他鼓励年轻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在编写中成长,并要求教师要开展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赫崇本对师资的培养思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极为可贵。即使在对教育和科研都不算理想环境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赫崇本倡导的“为了中国的海洋事业”为指引方向,年轻教师都取得了令世瞩目的成就。不少教师成为我国海洋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如文圣常、陈宗镛、景振华、管秉贤、冯士筰在浪、潮、流方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填补空白的科研成就。侯国本主持的海洋动力学实验室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艰苦的条件下参与完成了交通部多项海上航行交通工程的水工实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一流的海洋动力学实验室。海洋学系到20世纪90年代就相继出现了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和冯士筰。

以这些教师为中心,海洋学又发展出许多新的方向和领域,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海洋人,“海洋”成为一个综合化立体化的学科体系。

从1952年到1958年,海洋学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使学校“开拓海洋”的特色得以确立。1958年10月,山东大学大部奉命西迁济南,留青部分以海洋学系为基础,加上水产学、海洋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等专业组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列入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可以说,山东海洋学院的成立正是得益于数年的海洋学教育与研究的积累。

研究海洋,赫崇本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基础是海洋调查。培养海洋人才,若不进行海洋调查,就无法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数据,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就失去了根基,也无法给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欲做海洋事,先做海洋人。这是赫崇本的海洋科学研究思想,也是海洋教育理念。应当有一艘海洋调查船,是赫崇本一直心心念念的事,也为此不断提出申请,囿于国家财政有限和当时海洋事业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环境,很难得到实现。但他一直怀抱这个梦想,在1954年时,还动手做了一艘调查船模型。

1956年国家开始制定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国家科委成立了多个小组,其中就有海洋组,赫崇本是副组长之一。这是新中国国家层面第一次汇聚海洋领域的智慧。搞海洋建设要首先摸清楚海洋家底,启动我国近海调查成为规划中的核心任务之一。1959年夏,在海洋大调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全国海洋普查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赫崇本向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详细讲述了调查船对海洋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学校需要建造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学校的苏联专家在会上也建议培养海洋人才应该有一艘调查船。武衡表示回京后向有关方面反映。9月,国家科委在《1960年科学技术重点任务说明书》中建议为山东海洋学院建造一艘500吨左右的海洋实习调查船。国家计委于1960年1月26日批复同意,9月20日正式列入1961年度国家计划,此时这艘船已经由原先设想的500吨确定为2346吨。1960年12月,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拟建的调查船被下马。为让调查船再次列入国家计划,赫崇本在北京奔走在各部门之间求援。在各方的支持推动下,调查船最终又列入了国家计划。

对于船的设计,赫崇本认真研究分析了他多年收集的世界各国调查船的资料,结合在美国学习时在调查船上的经验,又考虑到未来调查事业的发展,决心要造一艘高质量的调查船。1960年5月,国家计委、科委安排船的设计由三机部船舶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由学校提出要求和构想,再由设计单位具体设计。赫崇本带领团队和设计方密切商讨设计方案,大到船体小到一个饮水壶,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1961年10月四易其稿后,调查船的总体设计方案完成,由上海沪东造船厂承建。1963年7月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这艘船被命名为“东方红”。进入建造程序后,作为专业性权威,赫崇本承担了监制重任,奔波在青岛、上海之间,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参加造船中每一次的试航和验收。1965年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自己设计、自行建造的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下水,同年11月27日正式入列,成为学校培养海洋人才的“海上实验室”。

没有海洋调查就没有深入发展的海洋科学。在教学上,赫崇本强调要到海上去,对于国家的海洋事业,他更是主张要进行海洋调查。他常对周围人说,尽快发展我国海洋事业,除了抓紧培养人才,还必须针对国家建设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实际工作逐步提高水平。在他的倡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开展了一些渔场海洋学调查,为在我国复杂变化的浅海进行综合调查积累了一些经验。

工作中的赫崇本先生

1956年10月,在国务院科学技术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委员会气象组组长、海洋组组长赵九章组织曾呈奎、赫崇本、毛汉礼、朱树屏等起草的中国海洋事业十二年远景规划中,第七条“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明确指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应结合生产实践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为这些部门服务;其发展途径,应先从海洋综合调查开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海洋发展规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近海综合调查,建立水文气象预报系统,建立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展国防、交通的海洋问题研究。

1958年4月,国家科委海洋组决定以大协作的方式开展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成立了由海军单位和海洋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律巍任组长,曾呈奎、赫崇本、王云祥任副组长。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涉及我国大部分海域,跨9个省区。调查调动了海军、中国科学院、水产部、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沿海省市60多个单位的600多名人员,还选调了一大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参加进来,动用的调查船有50多艘。学校海洋学系年轻教师和学生98人参加。从1958年9月开始,于1960年6月结束海上作业,1960年底整编资料基本结束。这次海洋调查取得了中国海洋科学史上第一批关于中国近海的资料,对于中国近海的海流、水团、波浪、潮汐、海水化学性质、海底沉积和地貌,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系统的海洋调查报告8部、调查资料10册、图集14册,出版了第一个《海洋调查暂行规范》。根据调查整理的《中国近海的水系》《海洋调查方法和仪器》《中国近海海流》《中国近海的潮波系统》等著作以及观测到的“南海暖流”“台湾暖流”等调查成果和研究成果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海洋大调查,赫崇本曾对师生们说过,我们要按照国际标准,确保调查资料的准确度,一定要给民族、给子孙后代一个讲科学负责任的交代。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完美表达。

对整个调查工作,赫崇本担负起许多责任。调查前,他参加调查计划和工作规范的制定,在调查中不断到“办公室”和各个海区指导工作,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近海海洋水文要素变化复杂,赫崇本一直重视调查方法。他结合在国外学习的经验,曾提出要多船同步观测,增加资料的可比性。1957年春,烟威海区鲐鱼场的温度与盐度大调查,就接受了赫崇本的建议使用了这种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科学研究离不开仪器。在海洋大调查前,赫崇本就倡议中国自行生产颠倒温度表、标准海水,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1960年,他在海洋学系成立海洋仪器研究室,与天津海洋气象仪器研究室合作,研制出仿苏的印刷海流计,应用于中美长江口联合调查。1962年又研制出HTJ1直读海流器,到现在仍被使用。1963年开始研制海水透明度仪。他还倡导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海洋仪器大会战,两次会战全国研制出50多种海洋仪器,加快了我国海洋研究仪器、技术实现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现代化。

全国海洋大调查取得成功后,国家海洋事业如何发展,成为海洋学家和相关管理部门极为重视的问题。赫崇本等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协调非国防性质的全国海洋工作。1963年春,在国家科委海洋组多次召开讨论国家海洋科学十年发展规划会议之际,与会人员达成共识——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5月,他们联名上书国家科委。报告由赫崇本、曾呈奎、毛汉礼等7位海洋科学家起草,29名专家签名。1964年春,国家科委党组和分管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致信中共中央书记处反映海洋科学家们的建议。2月1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作出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决定。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第124次常委会会议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赫崇本担任顾问。国家海洋局的成立,开启了中国海洋科研和管理迈向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40多年里,赫崇本的倡导和实践在我国海洋事业的许多个方面填补了空白。在大量的管理工作之余,他所作的黄海浅水团研究也为我国近海水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5年7月14日,赫崇本因病在青岛去世,终年77岁。

赫崇本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海洋界尊称他为“一代宗师”。1995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在百花苑为20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竖立雕像,其中就有赫崇本。2009年新中国十大海洋人物评选,赫崇本名列第一。

(撰稿人王淑芳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史·人物卷》)




排版:王译萱
审核:闫伟、郑文奇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教工部人事处
传递人事动态,服务海大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