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童年:四川佃农之家的苦难生活,铸就了十大元帅之首的传奇

文摘   2024-10-20 22:52   广西  

新中国开国功臣,十大元帅之首,那就是朱德元帅。在我党的革命年代,朱德元帅与毛主席的亲密合作,合称为“朱毛”。又由于他对红军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又号称“红军之父”。

俗话说,贫寒塑造辉煌、苦难铸就伟大。朱德元帅的童年是饱经磨难的,可以说童年佃农的苦难生活,铸就了他坚韧不拔性格,成就了他十大元帅之首的传奇人生。本文就讲述朱德元帅童年和青少年故事。

朱德元帅的出生

朱德元帅祖籍为广东韶关。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战乱时代,朱德的祖先为了谋生,跟随着清初政府的大规模移民,从广东韶关迁移到了四川仪陇,开始了耕种的生活。

朱德的祖先原本凭借勤奋,有着自己的土地。在他曾祖父去世时候,留给四个儿子的家业是六亩地。可是,当家里人口的增多,这一些土地就很难维持生计了。于是,朱德的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只能租种地主丁邱川的十几亩地,成为了佃农。

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马场镇马鞍场村,一家三代人一共二十多口人都住在一起,人多饭碗少,自然是家境贫寒。

朱德的父母一共生下了十三个孩子,但只活下八个。朱德回忆道,童年时候就目睹了父母亲生活的艰辛。每日清晨,都是母亲第一个最早起床,之后就是父亲、祖父。然后一家人清晨都是忙着喂猪、砍柴、种田、养蚕、纺布、挑水、挑粪……做活的繁忙,使母亲无法腾出手去抱自己的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上爬来爬去。

朱德贫苦的童年

在贫穷的生活环境中,朱德从四五岁开始,就帮助母亲干活。除了做饭、种菜,还经常到山坡下费劲力气挑水。如此重活儿,对一个幼小的孩童是难以承受的。可是,朱德一家二十几口人如此辛苦获得的劳动果实,都是作为租金交给地主,还要为地主服劳役,可谓是比牛马都不如。

朱德回忆自己童年一次大年初一,地主收回了租给朱家的土地,他只能随着伯父和小叔搬迁到五里以外的大湾区,与父母兄弟姐妹告别。如此家庭破产、骨肉分离的情境,自然使他从小埋下了对地主阶级仇恨的种子,如他回忆道:

“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在地主的沉重压迫下,朱德回忆童年辛苦的劳动得不到收成,又过得贫穷潦倒的生活。童年时候,自己穿的是母亲用铜钱一般厚的家织土布给孩子们做成衣裤,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杂粮。在菜里从来不放盐,只是偶尔从街上买一点又脏又黑的盐巴,溶在汤碗里。

苦难的童年,培育了朱德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如他回忆挨饿的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说道:

“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象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走路也是一样,成年以后,虽然有时有马骑,可是一生之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指挥的士兵并肩走来走去。”

可以看到,朱德认为童年生活的贫穷,使他觉得这世界没有什么是苦的,因为一切都习惯了。

在贫穷多难的童年生活中,朱德渐渐长大了。朱德家的长辈看到家里无人识字、经常受土豪劣绅的欺压,再加上无权无势,衙门差异更是横蛮无理。于是,朱德家的长辈下狠心,再困难也要培育一个孩子读书,支撑门户。

朱德的求学生涯

于是,朱德父母和大伯等长辈们,都打算节衣缩食、负债累累,都要供朱德读书。于是,六岁时候,朱德就来到了远房堂叔朱世秦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他知道家境贫寒,读书是非常不容易,自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读书非常刻苦用功。在私塾的学生中,一年就读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和《论语》,识字是最多的。

朱德的勤奋刻苦,再加上天资聪颖,非常受私塾教师的喜欢,私塾教师也认为他前途无量。于是,朱德家的长辈为了令他学业能更上一层楼,又送他去乡村挺有学问的丁秀才的私塾中学习。

在丁秀才私塾的三十多名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姓丁的大户人家。这些丁家的少爷们生活优渥,大多数是不思进取,对读书不感兴趣,不是跑出去玩,就是偷偷去看戏。丁先生也知道这些少爷们是纨绔子弟,自然不敢得罪,任他们撒野。

但是,丁秀才唯独看到朱德读书用功,每天都是一个人在私塾里看书,这也是因为朱德知道像他这样贫穷的家境,读书上学时非常不容易,自然不忘记父亲的期望和长辈们的嘱咐,读书都是勤奋用功。上课时候,他都是认真听先生讲课,丁秀才也为朱德的勤奋用功打动,自然对他是严要求,对他倾全力传授。

朱德接受新思想

于是,在严师的教导下,丁秀才的学业进步很快。在十岁那一年,丁秀才推荐朱德到附近有声望的席先生的私塾读书。席先生是一位饱读诗书、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乡村知识分子。他接受晚清进步的维新思想,有着报国救民的爱国热情,言行举止深深感染着青少年时候的朱德。

在席先生的教诲下,朱德的思想眼界开阔了,阅读了不少戊戌变法以来各种维新派书籍,自然也有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滋生了改变社会的爱国情怀。

于是,在1905年,当时朱德不再局限于信息不通的小乡村,就打算去外面闯一闯见世面。在席先生的鼓励下,年满十九岁的朱德就肩挑行李,步行数十里,来到了仪陇县城,这是他第一次背井离乡去闯荡世界。

当时,朱德去县城参加科举考试,当县试发榜时候,他名列第二十名。之后,朱德又继续挑着行李来到了顺庆府参加府试,结果又一次顺利过关。

连续两次在科举考试考中,这在朱家来说也是没有过的大喜事,全村的人都沸腾了,亲戚乡邻们纷纷前来祝贺,为朱德能够为家族光宗耀祖庆贺。

朱德考入了武备体育学堂

可是,在这一年清政府却实施了“新政”,在1906年起的两年内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举办新学。于是,朱德失去了科举当官的机会。

朱德看到在清政府“新政”的浪潮下,各种新式学堂兴起,就想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在1906年,朱德考入了顺庆府官立新式小学堂。同年秋,他又考入中学堂。

在新式学堂里,朱德接触到了私塾没有的西方文化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等,视野获得进一步开拓。在1907年,20岁的朱德想着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必需学习军事、操习武艺,于是就报考了当时为训练新军开始的武备学堂。但由于家人害怕他参军在战场上牺牲,自然持反对意见。这样,他只能放弃这个机会,考入了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

朱德在家乡宣传革命思想

当时已经是晚清末年,中国社会处在社会大动荡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全国革命掀起了革命活动。虽然这些起义和革命运动都归于失败,影响力却在一天天扩大。

在朱德就读的体育学堂里,也传播着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其中就有三名教师,就是同盟会的会员。通过这些教师,朱德阅读过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阅读了革命文章,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于是,朱德从体育学堂毕业之后,就回家乡仪陇县,担任县立高等小学堂的体育教习兼庶务。仪陇县虽然是偏僻山沟的小县城,革命思想也传播到了这里。朱德与同事们在学校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提倡废除四书五经等旧科目,设立新课程。自己主动脱下了旧长衫,穿上西式便于运动的短裤。可是,朱德的做法遭到当时的土豪劣绅和儒家思想顽固派的反对。这些顽固势力认为是伤风败俗,传播异端学说,要求县政府查封学堂。但是,朱德和进步教师,联合社会开明人士进行了抵制。最终县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取消了禁令。

朱德弃笔从戎

在家乡仪陇县从教的经历中,使得朱德认识到教书不是救国救民的出路。于是,在1909年初春,朱德果断辞去了当时认为是铁饭碗的教师这一职务,打算弃笔从戎,参军报效国家。

于是,朱德去云南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在同年四月底到昆明,历经周折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的丙班步兵科,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在革命生涯中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开国元帅。

结语

可以看到,朱德在童年和青少年的艰苦奋斗和求学经历,培育了他勤劳和坚韧的性格,树立了他远大的理想和爱国情怀,为他一生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德元帅的童年经历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在困境中奋发崛起,成就伟大的人生。因此,我们从朱德元帅童年的生活汲取力量,学会积极面对人生各种挑战。


历史星空之旅
南宁作家协会会员,历史爱好者, 柳州阿妹用诗性的文学语言 与理性的哲学思辨,汲取毛泽东选集的智慧哥顶级思维,领读者受益终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