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各路军阀盘踞一方、拥兵自重,为争夺利益混战不休。先统治中华民国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就陷入了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派系斗争之中。之后,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直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但是,蒋介石也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中国依然在军阀拥兵自重的局势中。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被重新洗牌。蒋介石取得了胜利,全盘通吃;张学良独霸北方,阎锡山保住了山西,李宗仁退守广西。可是,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私家军的冯玉祥,却在这一场中原大战中地盘丢失,丢失了 40万兵力,西北军彻底瓦解。
现在,我们来探讨,曾经凝聚力最强、势力强大的西北军,为什么在中原大战中最先崩盘?
一 西北军的历史
为了了解覆灭的原因,先了解西北军的历史。冯玉祥出身在军人家庭,父亲也是淮军一名低级军官。淮军有着子承父业的传统,15岁的冯玉祥就加入了淮军,之后又辗转到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北洋军的大舞台上,冯玉祥就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贵人陆建章的扶持下,一路晋升。
之后,在滦州起义之后,死里逃生的冯玉祥获得了组建属于自己军队的机会。他组建了16混成旅,乃是他的私人军队,也是西北军的雏形。之后,他不断扩编部队,担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等职位。在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成功,收纳大量直系军阀的部队,这也使他的部队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
在1925年10月底,冯玉祥的国民军已坐拥西北等地的大片地盘,军队人数猛增到42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庞大的军阀之一。
冯玉祥势力的膨胀,以及倒戈行为,引起了其他军阀的嫉妒。于是,在1925年底,奉系军阀联合其他军阀,发动了围剿冯玉祥的战争,这也就是国奉战争。在众多军阀的围剿下,冯玉祥寡不敌众,率领的国民军败退在南口,剩下的残兵败将被各方军阀收编。
但一个月后,从苏联回来的冯玉祥,又到了内蒙古的绥远五原,召集了手下的军官,如岳、方振武、弓富魁、徐永昌、邓宝珊等人,重新组建了国民军联军。
冯玉祥看到军队重新组建成功之后,又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党,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北伐。之后,从内蒙古开始,一路打到宁夏、甘肃、陕西,直接到中原,可谓是声势浩大。
这样,北伐战争的胜利,北洋政府也逐渐走向了覆灭。当时中国大地,形成了五大军政集团,也就是北伐四巨头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再加上东北易帜的张学良。
这五大军政集团,也就是新军阀,军阀之间必然有利益上的战争。1930年的中原大战,也就是新军阀的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队,联合一起反对蒋介石。但是这一场战争中,冯玉祥一败涂地,失去了发家的老本,麾下的西北军或转投在蒋介石军队,或被收编,或被解散,或被消灭,不复存在。
二 根据地的贫瘠
军阀都是掌握军队、盘踞在一方的“土皇帝”。因此,军阀都占据一定的地盘,地盘也就是根据地的经济效益,对军阀来说如同生命的根基,决定军阀能够生存的成败。
在中原大战之前,冯玉祥的地盘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部分地区,也就是占领了西北大部分领土。
我们知道,西北一直都是黄土高原、沙漠、戈壁滩比较多,土地贫瘠。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又出现了持续性干旱,天灾的打击,百姓生活穷苦。当时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大量人口被饿死或逃荒,经济陷入困境。
可以看到,西北地区缺乏江浙或东北一带富庶的土地资源,这也使冯玉祥即使占领了西北广袤的土地为根据地,却是税收微薄,无法解决西北军的军饷问题,只能勉强维持军队的基本伙食费。
当时冯玉祥为了筹措军费,采取强征、摊牌甚至扣押救济物资等办法,把西北财富都是压榨一空,穷得叮当响。但是如此压榨,冯玉祥的西北军装备和待遇都是比较差,士兵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经常缺衣少粮、士兵的军饷经常拖欠,甚至穿的军装都配不上。有时候士兵都需要亲自动手,用空面粉袋去缝制衣服。
相比之下,蒋介石的中央军待遇优厚,士兵月饷是比较高。蒋介石的军队一年军费两三个亿,士兵月军饷是十块大洋。这样,即使底层士兵除了能自己开销,也能供养妻儿和父母。西北军伙食却每个月两元大洋,吃饭都困难。
因此,当中原大战爆发时候,蒋介石以优厚的军饷为糖衣炮弹袭击冯玉祥的西北军,很多西北军战士在金钱诱惑面前,很难坚守,自然军心涣散,看到形势不利就投降倒向蒋介石这一边,加速了西北军的溃败。
可以看到,经济的匮乏,使得冯玉祥的西北军迅速崩溃。
三 军事战略的失误
冯玉祥军事战略上的失误,也造成他丢失了西北根据地的地盘。在中原大战开战之前,冯玉祥的信心十足,认为自己军队实力雄厚,再加上与阎锡山、李宗仁组成了反蒋联军,一定能战胜蒋介石。
当时,冯玉祥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把留守在西北后方的孙连仲部队都调出,几乎放弃了西北根据地,就为了孤注一掷,与前线的蒋介石血拼一场。
但这样一来,必然造成西北的防守空虚,给予地方势力的可乘之机。可是在西北军大势已去时候,冯玉祥在西北已经没部队驻扎,再加上陕西的杨虎城已经投靠蒋介石,占领陕咽喉地带——潼关等关键地区,截断了他们的退路。青海的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等地方势力立即宣布反叛,投靠蒋介石。这样,冯玉祥的西北后方根据地迅速被瓜分,西北军无路可退,自然遭遇失败,以及被蒋介石中央军瓜分的尴尬境遇。
四 冯玉祥的家长制管理作风
冯玉祥出身贫寒,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一名小兵艰苦奋斗为一方军阀,自然控制欲望很强,对西北军的管理是封建家长制的作风,习惯个人专制,缺乏民主作风,依靠封建家长制来维系这一个团体,树立个人的权威。
西北军的老底子和中高级将领,原本都是饥寒交迫或者身份卑微的穷苦人,是冯玉祥招募他们为士兵,并且培育他们由小兵晋升为将军或者军官,给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平台。因此,冯玉祥要求西北军资历老的将领,对他不仅是上级领导对待,更是一种父亲,这一种二合一的角色,如西方的教父一样。
所以,冯玉祥要求军队上至高级将领,下至基层军官和士兵,把他视为军队的“大家长”,在军队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威,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下属官兵都是他的“子侄”,必需绝对服从他的命令。
虽然冯玉祥爱兵如子,常年一身粗布军装,深入基层给士兵剪指甲,博得士兵的爱戴。同时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思想,改造士兵们的精神世界,视他为精神导师,强化部队的精神凝聚力。但是在军队事务决策上,冯玉祥都是独断专横,决策都是由他一人决定,很少听取部下的建议和意见。
如在部队的调动、军事行动的部署,冯玉祥都是独断专横,不听从属下将领们的讨论就做出决定,令将领们只能被动去执行命令,毫不尊重将领们的想法,自然令将领们有了反叛之心。再加上冯玉祥的军队虽然是纪律严明,却是惩罚过于严厉。对于违反他命令或者犯错误的部下,冯玉祥都是采取棍责、跪罚等严厉方式,即使高级将领军长、师长都不例外,这令将领们都有反感和抵触情绪。所以,冯玉祥西北军的高级将领们,表面上对冯玉祥是忠心耿耿,内心却滋生了不满的反叛情绪。如韩复渠是冯玉祥手下大将,拥兵十万,位高权重,因为提建议,就遭到被罚跪、挨打的待遇。吉鸿昌身为高级将领,只要犯错也要如普通士兵下跪,这令他觉得毫无面子和尊严。
吉鸿昌
当将领们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自然想起了反叛之心,想另立门户。当蒋介石为了拉拢韩复渠,给予韩复渠元首一样待遇,给他当省主席,又送500万大洋。在糖衣炮弹和尊严面前,韩复渠自然愿意乐颠颠背叛冯玉祥,跟着老蒋走。
西北军表面团结,内部也是派系斗争严重,存在老派将领们争夺领导权的窝里斗。如宋哲元和刘郁芬都想争夺西北军的领导权,在中原大战后期,两个将领矛盾斗争激烈,造成数万西北军残余部队都难以获得粮饷和武器装备,被迫朝着山西方向撤退。新派将领却受到老将领的排挤和提防,如吉鸿昌被老派将领们认为是不听话的人,曾经被他们私自扣押。这些将领们的矛盾和窝里斗,使得西北军凝聚力下降,加速了瓦解。
五 外部势力的分化
冯玉祥西北军的瓦解,与外部势力的分化是分不开。如前面说的,蒋介石用金钱、权力等手段拉拢和诱惑西北军将领,使他们主动愿意脱离冯玉祥的领导,愿意跟着老蒋走。西北军将领跟着老蒋走,必然造成西北军集团的分崩离析。如韩复榘、石友三等将领被蒋介石收买后,背叛了冯玉祥,这也严重打击了西北军的士气和凝聚力。
同时,冯玉祥虽然获得苏联的援助,但国际形势是变化的,苏联后来不支持冯玉祥了,这也使的西北军在面对其他军阀联合进攻时候,处境艰难。
六 缺乏政治智慧
冯玉祥虽然有杰出的军事才华,却缺乏政治手段,不是一位很高明的政治家,与其他军阀交往过程中,经常被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耍弄。
又如阎锡山为人狡猾小气,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在中原大战前,冯玉祥主张与阎锡山合作,手下的将领们认为阎锡山毫无信用,合作反蒋胜算不大。甚至一些将领建议冯玉祥,如果攻下阎锡山盘踞的山西,对西北军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更有好处。
但是,冯玉祥却是刚愎自用,霸道却不听从部下的建议,单纯与阎锡山合作。结果在中原大战中,阎锡山没有全力以赴,却是保存实力,这也令冯玉祥的西北军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遇中、冯玉祥的刚愎自用和缺乏政治智慧,也加剧了西北军的内部矛盾。
结语
冯玉祥的西北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瓦解,也反映了民国动荡时代军阀的生存困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走向。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组织的兴衰与经济基础、领导方式和凝聚力、外部环境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这也为我们今天管理组织和集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