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借钱必还。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候,虽然赖掉了一笔向日本的借款,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忽悠了中国人,实际上却是吃了大亏。
北洋政府对日本人这一笔借款,叫做西原借款,现在就了解一下西原借款的背景。
民国北洋政府财政亏空
从晚清末年中诞生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也是一处烂摊子,面对财政亏空的窘迫境遇。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政府分为皖系 、直系、奉系等多个军阀派系,这些军阀为了争夺权力、争夺地盘彼此交战,中国由此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当时,“北洋三虎”中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凭借强大的兵力在军阀混战中占据优势,组建了段祺瑞总理内阁。但是,段祺瑞也看到为了统一全国,是需要更多资金。
但是民国初年连连混战,造成国家财政赤字、收入入不敷出、国库亏空,没有钱养军队。最窘迫一段时间,就是有编制的政府公务员工资也发不出,更加难以镇压南方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东亚,这也使日本在东亚地区实力范围增强,自然增强了占领中国的野心。日本政府的大隈内阁曾经想占领中国,如对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但这一种明目张胆的方法,引起了中国国内反日情绪的高涨,日本人从中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利益。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
之后,日本新上台的寺内正毅首相想用经济手段渗透的“亲善主义”,进一步去控制中国。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提供贷款获得中国的利益。用这一种经济渗透的软刀子入侵方式,虽然兵不刃血,却伤害中国最深,获利最大。
寺内正毅也看到当时中国段祺瑞政府的窘迫境遇,于是派西原龟三为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私人代表,对段祺瑞政府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巨额资金,在借款条件上也做了积极包装。如八次借款本金总计为1.45亿日元,按照当时汇率折算相当于6000万两关平银,分八次支付。
当时日元是比较值钱的,这一笔借款金额是比较巨大,由于代理人姓西原,这一笔贷款又叫做西原借款。
当时段祺瑞正为没钱吃不下饭发愁,西原捧着巨款前来也是来者不拒,自然也愿意和日本合作。
西原贷款的贷款金额
段祺瑞派曹汝霖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他在心理也盘算着,这一笔借款如果恰当应用,可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也能有效控制那些不服从的地方势力,如一些反对他的军阀,还有南方孙中山的革命力量。
西原龟三作为日本的主要代表,曾多次抵达北京,与段日瑞政府的幕僚就着借款的具体内容,做了密切的交流。
可是,伴随着谈判的深入,段祺瑞本人也感到事情的复杂性,意识到日本人这一笔借款表面优惠又美好,背后似乎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阴谋,充满着许多隐患。
从表面上看,实事求是的说,对比之前满清政府、民国政府的历次对外借款,“西原借款”的附加条款还是很优惠的。
如这一笔借款没有过去列强借款的高额折扣、佣金和手续费等。以袁世凯为了镇压孙中山革命势力,向列强的“善后大借款”为例子,当时五国银行团不是直接拆借现金给北洋政府,却是代替北洋政府发行等价债券来筹集资金。之后,债券实际以原价的九折售卖,五国银行团还要抽取债券原面额的6%为佣金。
这样一来,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善后大借款”合同上,获得资金是2500万英镑,实际到手却是2100万,可谓是大打折扣了。
但是,日本政府对段祺瑞的西原借款,没有手续费,却是直接拆解。简单来说,就是北洋政府借多少,就到手多少。
西原借款的具体内容
同时,西原借款的八笔借款在对应“抵押物”上的要求是很宽松。在晚清政府和袁世凯政府的借款中,列强银行都要以中国的盐税、关税或地方税为抵押,每年度相关税收进入列强指定的银行账户。当中国还不起钱,就扣除盐税、关税或者地方税为贷款金额。列强就以这种方式,在经济上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但是日本的西原借款却对抵押物的要求很宽松,他需要的是抵押物,就是东北地区铁路权益抵押、金矿和铁矿等矿产资源抵押、森林资源抵押、电信业权益也就是把有线电报业抵押。日本人想通过这些铁路和矿产资源抵押,获得经济利益。同时通过有线电报抵押,可以获得中国的通信情报信息,窃取中国机密,监控和干涉中国的信息传递,借此达到殖民中国的目的。
西原借款的具体程序
西原借款分为八次,具体借款程序是:
1916 年 12 月 28 日,西原龟三与曹汝霖、陆宗舆等人就交通银行借款事达成协议,1917 年 1 月 4 日正式签字,日本提供 500 万日元资金整理交通银行。
1917 年 3 月,中国断绝同德国的外交关系,以此为交换条件,日本向中国提供 2000 万日元的第二次交通银行借款。
1918 年 4 月 30 日,签订 2000 万日元的有线电报借款。
1918 年 6 月 18 日,签订 1000 万日元的吉会铁路垫款。
1918 年 8 月 2 日,签订 3000 万日元的吉黑两省金矿及森林借款。
1918 年 9 月 28 日,签订满蒙四铁路借款、高徐铁路借款、济顺铁路借款以及参战借款
但段祺瑞在获得这些借款之后,没有把资金用在铁路、电信、林场等建设上。有资料表明,北洋政府获取的1.45亿资金中的65.22%用于直接财政性支出(工资和政府运营费用),25.40%用于军费支出。所以,西原借款大部分内容,被段祺瑞用在扩军备战、控制地方军阀势力,借此稳固自己的统治,建立强大的政权。
西原贷款被段祺瑞赖账
当时,段祺瑞认为这一笔钱用得恰当,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一切都是人算不如天算。伴随着国内军阀混战的升级,段祺瑞政府也失去了控制力,在军阀派系斗争中他抵抗不了其他派系,在直皖战争中被迫下台,民国的财政状况愈发恶化,政府收入都是入不敷出,这一笔西原贷款就变为了赖账。
当时冯国璋也询问过段祺瑞,还不起日本人的钱怎么办?段祺瑞却不以为然地说:“只要咱们国家强起来,到时候一瞪眼全拉倒!”《北洋人士话沧桑》
段祺瑞的意思也很简单,没什么实质性抵押,就赖着不还,不按合同偿付借款。
之后,1927年初,南方国民党组建的北伐军挥师北上,结束北洋军阀在中国统治。日本政府也看到中国政治形势发生变动,认为这笔借款一定要还。于是,前后一共派出了二十余批次代表,与北洋政府以及当年的当事人——段祺瑞(借款担保人是张作霖)做谈判,要求还清债务。
可是,段祺瑞已经下台了,表示无法偿还,只能赖账。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还款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形式上统一中国。在1929年,日本公使佐分利贞男携带八笔借款的原始证据,来到南京与国民政府谈判。但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却以当时的北洋政府是以贿选的总统为理由,拒绝偿还债务。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态度都是很强硬,日本人数次派人上门讨债务都是拒绝偿还。于是,“西原借款”就成为无人偿还的死账。
日本人在西原贷款中获得经济利益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真的被忽悠,吃了个闷亏。但其实段祺瑞虽然成功赖掉了日本借款,但他们却通过借款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虽然日本在形式上被“赖掉”了1.2亿日元的借款,但通过借款说服了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并对德奥宣战,这为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日本政府与北洋政府在商定“高徐、济顺铁路筹备借款”的时候,达成了密约,允许日本在青岛、济南一带驻军,这都为入侵山东提供借口。
在西原贷款中1.45亿日元中的2000万日元,是抵押中国全部有线电报的财产和收入,将来要分批还给日本的,另外3000万日元是抵押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金矿和森林,日本人有资格抽成其中的收益。可以看到,这3000万日元相当于森林和宝贵的金矿都卖给了日本人,日本人在这一笔买卖中绝对不亏本。
日本在这一笔贷款中,也获得中国东北铁路的经营权、修筑权和沿线的矿产资源开发权,使得中国经济丧失了自主权和决策权,使得中国被日本半殖民化。
日本在西原贷款中获得的军事利益
西原借款协议中,允许日本人在东北修筑三条铁路,但这不是帮助中国农基础设施建设,乃是占领东北铁路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甚至还驻军。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三条铁路就是日本重要的交通线,方便了日本兵力和物资的调动,无疑是为日本侵华助纣为虐。
中国虽然赖了这一笔账,但是却能使日本索要借款为理由,为军事侵略找借口,如日本声称占领在这一笔借款中,东北的矿产资源为抵押物。现在这一笔钱不还,对东北军事占领具有合法性,为日本的侵华提供合理的“依据”,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
此外,日本利用中国政府的赖账行为,在国际舆论上大肆宣扬中国的“不诚信”,使中国在国际舆论上处在被动地位,这使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候,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减少,甚至一些国家支持日本,为中国抗日带来困难。
结语
可以看到,段祺瑞“卖国”换来的钱,虽然成功赖掉,但给中国带来弊端是很多。最关键,就是段祺瑞把这一笔军费用在内战和争权夺利,可以看到他旧军阀的本质,这一切也必然造成了北洋政府的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