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紧密联系为整体,相互之间彼此影响着。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全世界涌现的难民潮,对很多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难民潮的产生
难民潮来源于战乱频繁的中东国家和非洲国家。这些地区长时期的地缘政治纷争、宗教矛盾的激化,自然引起了一系列战争,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非洲索马里、南苏丹的内战和武装冲突等等。在战乱中,民众为了躲避战火,自然逃离了故乡,涌到其他地方,不得不成为了难民。
还有一些国家经济落后、就业机会稀少、民众生活贫困,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自然选择逃离自己的国家,成为难民。如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地区,每年都上演着墨西哥的难民,跨越美墨国界,偷渡到美国的事。2021年,美国执法部门在美墨边境逮捕的非法移民高达170万人次,创下20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有14.5万名是无人陪伴的儿童,这些孤儿的命运令人惋惜。
又如2022年2月,俄乌战争的爆发。短短几个月内,有超过600万的乌克兰人被迫离家故乡,逃到异国他乡,成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潮。这些乌克兰难民,很多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为了躲避战乱和求生欲望,涌现了相对来说比较安稳的和平地区。这样,如何安置难民问题成为了全世界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接受难民对接受国的消极影响
一些西方国家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宣称要接纳难民。但大量难民的涌入,给接受国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难民和接受国居民在文化差异、宗教上冲突,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同时,接受国在难民的安置和管理上,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会加重接受国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正所谓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对于接受国来说,难民的到来虽然为本国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难民的存在也可能会影响社会治安,大量的烧杀抢劫的存在,犯罪率的上升,使得社会秩序混乱。
可以看到,很多国家都是不愿意接受难民的。我国国家在接受难民采取的政策,都是基于社会稳定、国家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考虑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国家,在接受难民上,鉴于考虑自身的承载能力和社会稳定,都是采取拒绝的态度。
除了国情,历史上惨痛的教训,使得我国必须对接纳难民采取谨慎的态度。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大规模的难民潮,大量的难民涌入扰乱了当时中国社会秩序,也令现代中国人深刻意识到难民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汉光武帝对匈奴难民的安置
东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在北匈奴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于是只能向当时中原王朝——东汉王朝寻找庇护。
当时,南匈奴的匈奴王右日逐王自称呼韩邪单于,对东汉朝廷上书中,表示要把东汉王朝当他的祖父一样,恭敬地侍奉。
南匈奴王的奴颜婢膝,也软化了当时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心。于是,汉光武帝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同意了南匈奴王的请求,并且将南匈奴部落安顿在河套平原上。
要知道,河套地区乃令人垂涎的肥肉,这一片土地西起甘肃庆阳,东至山西,北至呼和浩特,南近关中,是一个战略要地。关键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盛,足以够南匈奴部落安居乐业。此外,汉光武帝每年还提供大量的粮草、、牲畜和丝绸给南匈奴部落。
南匈奴部落的壮大
汉光武帝的安抚政策,本质也是希望匈奴和大汉王朝能够和平相处、民族融合、和谐相处。当时有人赞颂汉光武帝的仁慈之举,认为这是施以小利,却能安抚异族、稳定边疆的高明之举。但后人也万万没想到,汉光武帝安抚南匈奴难民的做法,却埋下了后来祸患的种子。
之后,南匈奴部落在河套地区繁衍壮大,东汉王朝也没有对其做严格监督和控制,这也造成南匈奴部落势力逐渐扩张,蚕食到中原洛阳一带。
之后,伴随着东汉王朝的外戚专政,朝廷势力逐渐衰弱,那些曾经被东汉王朝恩赐的南匈奴人势力却逐渐壮大。在南匈奴人的心中,也不再有当时被东汉朝廷接纳的感激和忠诚之心,这些匈奴人的野心逐渐膨胀,妄想征服中原王朝,建立属于匈奴人的天下!
南匈奴部落对东汉王朝的入侵
于是公元195年,当时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积蓄力量,趁着东汉朝廷内乱的时机,率领大军直入了关中。这样,东汉王朝的和平岁月被撕裂,被卷入了战火之中。
当时,东汉百姓再也不能享受和平日子的岁月静好,曾经的家园变为满目疮痍。大量的汉族百姓被掳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东汉著名文学家,著名才女蔡文姬的人生遭遇,就是那时代普通百姓悲剧命运的见证。在蔡文姬的诗句“剧辛赴江汉,怨恨无穷已”,也道尽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南匈奴入侵给东汉百姓造成无穷灾难的痛诉。到了西晋时期,西晋朝廷的政治腐败,内部争斗频繁,社会矛盾尖锐。历史上盘踞在东汉王朝的南匈奴部落,长期与中原王朝接触过程中,逐渐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军事技术,实力不断增强,自然野心勃勃。
于是,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以恢复匈奴昔日荣耀为口号,聚集了众多力量,在公元311年和316年,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两次攻破西晋都城洛阳和长安。
当匈奴大军踏入洛阳和长安时候,战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繁华的的都城变为废墟,沦为人间地狱。匈奴士兵的肆意杀戮,令汉族百姓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之中。
西晋王朝就在匈奴的入侵下灭亡,由此衣冠南渡。在五胡乱华在灾难中,汉族文化遭受到严重的重创,许多珍贵的书籍、文物被损毁,学者、文人惨遭杀戮,文化的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给中华民族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东汉安置难民,埋下了祸根
看来,昔日东汉汉光武帝接受匈奴“难民”,却在历史的岁月中壮大为入侵者,加快了东汉的衰弱。曾经接受救济的难民对恩人不再怀着感恩之心,却是野心膨胀恩将仇报,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农夫与蛇”故事的上演。
实际上,西晋初年一位名叫江统的士人,早就预见这些少数民族对汉族王朝的祸害。如他在《徙戎论》中写道:“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关中地区很多都是戎狄等少数民族,这些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中原政权产生构成难以预估的威胁,必须尽早将其迁徙走。
可惜,西晋王朝的统治者对江统的警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十年后,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少数民族一起进攻西晋王朝,五胡乱华正式爆发。从此,西晋王朝灭亡,开始了衣冠南迁。
唐朝安置难民沙陀部落
中原王朝曾经统治的北方,由此陷入了战火之中。戎狄部落大规模屠城惨案接连不断发生,汉人百姓沦为“两脚羊”。这一切如《晋书》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也就是说,北方的汉族人几乎濒临种族灭绝的悲惨命运。
类似于接受难民“农夫与蛇”的故事,在唐朝的沙陀人事件中又一次上演。唐朝的沙陀人,最初是一个游牧部落,与吐蕃部落发生多次冲突,处在下风。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沙陀人由于与吐蕃人为敌,最终遭遇追杀,部族一度只剩下了2000余人,可谓奄奄一息。
当时,沙陀人的领袖向唐朝朝廷求救,唐朝朝廷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国胸怀,把这些沙陀难民安置的宁夏的盐池地区。唐朝政府这么考虑,宗旨也是在于借助沙陀人的力量,稳固边疆地区,巩固在边疆的统治。
一开始,沙陀人和唐朝朝廷都是和谐相处,帮助唐朝抵御外敌,并配合唐军参与多次抵御敌人的军事行动。可是,伴随时间的推移,沙陀人接纳唐朝的先进文化,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形成了庞大的部落实力,对唐朝自然滋生了敌意。
沙陀部落反噬于唐朝
在黄巢之乱之后,曾经赢弱的沙陀部落却是羽翼丰满,不服从唐朝朝廷的调遣,居然与黄巢联手,共同参与反抗唐朝的军事行动。在唐僖宗时期,沙陀兵举兵攻入关中,逼迫唐僖宗仓皇出逃,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肆意劫掠,又是一部“农夫与蛇”故事的上演。
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表面上出于仁慈和人道主义精神,接纳了异族的难民。短期内可能能稳固边疆地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远看乃是对国家安全的漠视,最终危机本国百姓。
西方国家接受难民的教训
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西方国家的接纳难民经历也令人深思。法国在接纳前殖民地的非洲移民后,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非洲裔法国人与法国本土文化的冲突日益加剧,造成社会分裂。又如大量中东地区的难民涌入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欧洲国家担心原本的基督教文化消失,国家被“伊斯兰教”化。
我国对难民问题的慎重考虑
从本质上来说,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盲目的接纳难民,却加剧了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2017年,联合国官方微博上发布关于接收难民的视频,引起了全世界网民的热议。对待难民,我国都持着谨慎的态度,多次强调“难民不是移民”,也就是重申了不接收大规模难民的立场。
这不仅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也是考虑到难民的涌入,可能造成社会治安、文化冲突、安置难民的经济负担、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社会资源竞争对多方面因素。因为历史的教训都在教育我们,在善待他人时候,也要保护自身的安全,以及利益不受损。
结语
但这一切,不代表中国对世界难民问题置之不理。相反,我国配合联合国积极参与解决难民问题,采取积极行动,为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对难民问题严重的国家,我国都提供经济发展援助和物资支持。又如对非洲战乱的国家,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减少难民现象。
此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和平发展,减少地缘冲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减少战乱的发生,从根本上降低难民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