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这个称号怎么来的?
皇帝的称号来源于秦始皇嬴政。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通常被称为“王”或“皇”和“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古代的三皇五帝,因此需要一个新的称号来体现他的伟大。于是,他让李斯等大臣研究新的称号,“皇帝”寓意“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自称为“始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帝制时代。
2. 谥号和庙号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2.1 谥号的由来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事迹的盖棺定论,起源于西周初期。不仅是皇帝,就连大臣和贵族去世之后也会被赋予谥号。比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和苏轼谥号都是“文忠”。
谥号通常由礼官或大臣们根据皇帝等贵族生前的功绩、品德和行为来评定,具有褒贬之意。谥号中蕴含着对皇帝一生的评价,如“文”表示有经天纬地之才或勤奋好学,“武”表示有开疆拓土或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厉”则表示暴慢无亲等负面评价。
秦时曾一度废除谥号,汉代恢复,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在发展过程中,皇帝的谥号逐渐变长,唐宋以后谥号字数膨胀,甚至达到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逐渐失去了盖棺定论的作用,成为满足帝王虚荣心的工具。比如康熙帝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2.2 庙号的由来
庙号是一个皇帝去世后,后代为其立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起源于殷商时期。当时的做法是死后建造宗庙来供奉这些已故的君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祭祀的君王数量不断增加,给祭祀带来了不少困扰,因此后代只有对那些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君王进行祭祀,并赋予他们庙号。
庙号是对已故皇帝的一种尊称,它体现了后代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庙号的选取往往与皇帝的功绩和品德有关,如开国皇帝通常被称为“祖”,后继者则被称为“宗”。
庙号制度在周朝一度中断,只保留了谥号。进入汉朝后,庙号制度重新恢复,并被后续的朝代延续下去。在唐朝及以后的时期,只有那些亡国之君或者在位极短的帝王未能获得庙号,大多数皇帝都有庙号。从唐朝开始,人们习惯了直接用皇帝的庙号来称呼他们,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
2.3 谥号与庙号的区别
对象不同:谥号的使用对象包括皇帝、皇后、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庙号则主要是针对君王,且在隋朝以前并非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只有那些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君王才会被特别追尊庙号。
评定时间:谥号是在去世后后世评定的,而庙号则是在皇帝去世后为其立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
评定标准:谥号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绩、品德和行为来评定的,具有褒贬之意;而庙号则更多地体现了后代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通常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尊号或美号作为庙号。
功能不同:谥号的功能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评价其是非功过。谥号制度始于西周,从单字到多字不等,但唐宋以后谥号字数膨胀,逐渐失去了盖棺定论的作用,成为满足帝王虚荣心的工具。庙号则主要用于表示君王在庙中享祀时的名号,最初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称号。
3. 年号的由来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通常由皇帝发起,用于纪年、记事等。先秦至汉初,中国并无年号制度。这一制度是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开始使用的,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年号为“建元”。
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并重新计算在位年数,开始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这被视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此后,年号制度逐渐形成并沿用至封建王朝末期。历代帝王在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4. 为什么清朝用年号称呼皇帝?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清两朝的皇帝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明朝只有明英宗朱祁镇有两个年号,主要是因为朱祁镇曾两次当皇帝。清朝只有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主要因为皇太极完成了由大汗向皇帝的过渡。明清皇帝大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具有唯一性和专一性,因此后世常以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比如明朝的洪武皇帝、永乐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一句话总结:年号是皇帝自己发起的,谥号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后世对其盖棺定论,庙号是一个皇帝去世后,后代为其立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
最后我们举个例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朝代:清朝
年号:天聪和崇德
庙号:太宗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谥号太长,年号有两个,庙号唯一,所以称清太宗。
课后作业:商纣王和光绪帝的称号分别是根据什么来称呼的?
· The End ·
无极之南,唯有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