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四人合称。都出自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
苏门六学士:也称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与李廌(zhì)。
黄庭坚(1045 年—1105 年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等。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合称“秦七黄九”。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秦观(1049 年—1100 年):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这首词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千古名句,体现出词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晁补之(1053 年—1110 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自幼聪慧,记忆力超群,文章写得很好。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崇宁二年(1103)被免官回到故乡(山东巨野),自号归来子,于东山上修葺归来园,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这首词就是此时所作。这首词上阕描绘自然景色,下阕抒发对仕途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张耒(1054 年—1114 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张耒自幼受学于苏轼,其文辞受苏轼、苏辙兄弟的影响较大,文风平易舒坦,长于议论。《示秬秸》是一首七言律诗。原诗诗人有自己的题记如下: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示警, 示秬,秸。 首联以景入手,描绘了月落时分,城头降下如雪的寒霜,生动地描述了小商贩卖饼儿的情状,最后表达自己的主题。告诫两个孩子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志向应当坚定。男子汉要自食其力,不要做游手好闲的懒汉!陈师道(1053 年—1102 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苏门六学士”之一。陈师道的诗歌风格朴拙,感情真挚,对后世江西诗派有一定的影响。他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不太喜欢与人交往。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此诗道出了很多人有所体会但没有表达出来的话,诗人以浅显的语言形象地将之展现出来,其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世界上的事情,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完全开怀顺心是少有的。全诗以冷静的态度体察客观事物,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蕴藉精深,富有理趣。李廌(1059 年—1109 年):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少年时即有文名,受到苏轼的赞赏。但他的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中。词的上阕描写江边景色,下阕表达思乡之情。此词通过写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词由天涯之雨,联想到远方之人,相隔千里,思之念之,只能“霎时梦凉、到南州”了。结拍两句,悠思渺渺,迷离恍惚。全词笔触精细,写夏秋之交的景色如画,境界幽美、引人遐想,意境清新自然。【END】
我是无南,35+读书写作正能量,苏东坡老乡代言人。
一口气看不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59位唐朝诗人,读完汗流浃背!大唐诗人编年合集
6首数字入诗佳作,最后两首堪称神作。
一口气读完“诗仙”李白的一生(李白一生简表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