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 -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16帝,享国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1368年:朱元璋(1328年—139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即明太祖。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朝随后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陆续平定西南、西北等地。
1370年:朱元璋开始分封诸子为王,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为后来的藩王问题埋下隐患。
1376年:朱元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军事和司法,加强了中央集权。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强化了皇权。1382年:设立锦衣卫,负责侦察、逮捕、审讯等事务,加强了对臣民的监视。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1355年—1392年)去世,直接导致朱元璋开始诛杀蓝玉等功臣。1393年:蓝玉(1340年—1393年)案发,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牵连甚广,史称“蓝玉案”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1377年—?)即位,是为建文帝。1399年:燕王朱棣(1360年—1424年)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叛朝廷,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设立北京行部诸衙门,开始为迁都做准备。1405年 - 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加强了中外交流,彰显了明朝的国威。140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开启大规模营建北京工程。1407年:《永乐大典》编纂完成,这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1409年:朱棣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地区。1410年 - 1424年:朱棣多次亲征蒙古,打击蒙古势力,巩固了明朝北部边防。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仁政,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1425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1398年—1435年)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延续仁宗的政策,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明朝出现“仁宣之治”的繁荣局面。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此后明朝停止大规模航海活动。1435年:宣宗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1427年—1464年)即位,是为明英宗,太皇太后张氏(仁宗诚孝皇后)和内阁大学士“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 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中也有人相继离世,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明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怂恿下亲征,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此役明朝军队损失惨重,国力受到严重削弱。随后,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朱祁钰(1428年~1457)为帝,是为明代宗,改元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军队。1450年:瓦剌释放英宗回京,英宗被景帝软禁于南宫。1457年: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改元天顺。于谦被杀害。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1447年—1487年)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1465年:明朝开始设置郧阳府,安置荆襄流民,缓解了当地社会矛盾。1477年:宪宗设立西厂,由宦官汪直统领,加强特务统治,西厂权势一度超过锦衣卫和东厂,后因汪直失宠而被撤销。1487年:宪宗去世,太子朱佑樘(1470年-1505年)即位,是为明孝宗,年号弘治。孝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臣,政治清明,史称“弘治中兴”。1505年:孝宗驾崩,太子朱厚照(1491年—1521年)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武宗喜好游乐,宠信刘瑾等宦官,刘瑾权势滔天,后被武宗诛杀。武宗还多次出巡,引发诸多社会问题。1517年:武宗应蒙古小王子部的挑衅,率军亲征,取得应州大捷。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很快被王守仁(即王阳明,1472-1529年)平定。1521年:武宗去世,因无子嗣,堂弟朱厚熜(1507年—1567年)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初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清理勋戚庄田、改革科举制度等,但后期迷信道教,长期不理朝政,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1542年:发生“壬寅宫变”,宫女杨金英等企图勒死世宗,未遂,但世宗从此更加沉迷于道教。1550年:俺答汗率军进犯京师,在京师附近大肆抢掠,史称“庚戌之变”。明朝被迫开放马市,与俺答汗议和。1553年:葡萄牙人侵占澳门,此后澳门逐渐成为西方在中国的贸易据点。1555年:戚继光调至浙江抗击倭寇,后与俞大猷等将领合作,基本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1566年:世宗去世,太子朱载坖jì(1537年—1572年)即位,是为明穆宗,年号隆庆。穆宗在位期间,调整政策,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和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互市,史称“隆庆和议”,促进了汉蒙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明朝在南方部分地区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572年:穆宗驾崩,太子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位,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1573年:张居正(1525年—1582年)任内阁首辅,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明朝国力有所恢复,史称“万历中兴”。1582年:张居正病逝,随后遭到保守派的弹劾和清算,改革成果逐渐被破坏。1592年 - 1598年: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两次出兵援朝抗倭,最终取得胜利,但也消耗了明朝大量国力。1615年:发生“梃击案”,有人持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企图行刺太子,引发宫廷政治风波。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后金自此取得对明朝的战略优势,明朝在辽东的局势日益严峻。1620年:神宗去世,太子朱常洛(1582年—1620年)即位,是为明光宗,年号泰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因服用红丸去世,史称“红丸案”。随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位,年号天启。1621年:后金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明朝在辽东的统治范围急剧缩小。1622年:山东爆发白莲教起义,徐鸿儒领导起义军攻占多座城池,后被镇压。1623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开始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24年:魏忠贤(1568年—1627年)开始专权,他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迫害东林党人,政治黑暗腐败,明朝统治更加摇摇欲坠。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改名盛京。明朝放弃辽东地区,退至关内。1626年:宁远之战,明军在袁崇焕(1584年—1630年)指挥下击败后金军队,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受伤后去世,其子皇太极(1592年—1643年)即位。1627年:熹宗去世,其弟信王朱由检(1611年—1644年)即位,是为明思宗,年号崇祯。崇祯帝即位后,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试图挽救明朝危局。1628年: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1606年—1645年)、张献忠(1606年—1647年)等先后起义,起义军势力迅速发展,给明朝统治带来沉重打击。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突破长城防线,进攻北京,史称“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回援,解京师之围,但随后被崇祯帝猜忌,以通敌罪处死。1630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逐渐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1633年:徐光启(1562年-1633年)病逝,他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主持编写了《农政全书》。1634年:明朝设立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军务,围剿农民起义军,但效果不佳。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称帝,改元崇德。1637年:皇太极命阿济格等率军攻打朝鲜,迫使朝鲜与清朝结盟,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同年,明朝发生“丙子胡乱”,清军在华北地区大肆抢掠。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重新起义,李自成也在陕西发展势力,起义军再次形成燎原之势。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双方在锦州、松山等地展开激战,战争持续多年,明军损失惨重。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洵。张献忠攻占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明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受到严重削弱。1642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洪承畴投降清军,锦州等地失陷,明朝在辽东的防线彻底崩溃。1643年:皇太极去世,其子福临(1638年—1661年)即位,是为清顺治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自称新顺王,后攻占西安,改西安为长安,建国号大顺。张献忠在武昌称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率军东征,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同年,吴三桂(1612年—1678年)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清军迁都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此后,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建立多个南明政权,继续抵抗清军,但先后被清军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