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当官后,居然还要祈福求雨?东坡求雨二三事。

文摘   2024-11-14 07:22   四川  
1061年,宋仁宗嘉佑六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终于开始当官了。宋朝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用中央集权,地方官员时常轮调,考核一般三年为期,这也是为何宋朝大多数官员包括苏轼在内到处漂泊的原因之一。
凤翔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市凤翔区,位于陕西西部。此时苏轼26岁,血气方刚,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弟弟,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独自居住。判官之职可以说是太守的助理,职务工作不多,但是比较杂,属于是地方官员,时常要和老百姓打交道,要参与地方的各项事务管理,比如:审理案件、处理太守文书,甚至还包括为民祈福求雨。
1062 年春,关中大旱,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前往太白山祈雨。太白山是秦岭最高的山峰,山上有一道观,道观前面有个小水池,据说雨神龙王就住在其中。一般人求雨可能就是真的低声下气的“求”,而苏轼不同,苏轼更像一个高明的谈判家,他求雨主要是和龙王讲道理,虽然说起来很搞笑,但是了解苏轼的人,对此肯定是确信无疑的。
求雨还是要说一些奉承话的,苏轼在《太白山祈雨祝文》开篇写到:“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也许苏轼根本就没想过奉承,只是开篇说了几句客气话而已。随后苏轼写到:“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徂春,雨雪不至,西民之所恃以为生者,麦禾而已。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贼且起。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亦岂有他哉!凡皆以为今日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全文大概意思如下:好几个月都没下雨了,粮食是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长时间不下雨就是天灾,百姓没吃的,盗贼也要兴起了,这不仅是我们地方官员的责任,神灵也不应该熟视无睹啊!现在天子和百姓都很关心这个事,你应该也看到了,你可不要辜负天子的心意和百姓的期望,接受祈祷快快下雨吧。
这篇苏轼写的祈雨祝文,现在读来非常有趣,用词不卑不亢,与其说是“求”,还不说是给神灵讲道理:神灵啊,这是你守护的子民啊,这么多天不下雨天子和百姓都要受苦了,赶快吃了祭品下雨吧,别不给面子!
此次求雨没过几天,下了一场小雨,但是作用不大。苏轼开始找各种原因,最终在唐书中查到太白山神在唐朝被封为“灵应公”,但是到了宋朝却被封为“济民侯”!侯爵比公爵低了一个爵位,想来是被降低了爵位,山神颇不高兴,随后苏轼马上写了一个奏本,请求当今皇帝恢复山神之前的爵位。然后,苏轼同太守一起沐浴更衣,敬告神灵已经为神灵求得更高的封号,还从太白山庙前的水池取回一盆“龙水”,用于祈祷仪式。

不知是太白山神升了爵位的原因,还是苏轼和百姓的虔诚祈福有了效果,此次求雨颇有成效,当“龙水”祈雨仪式完成不久,苏轼就开始念他的祈雨文,不久暴雨降临。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雨中尽情地欢呼。苏轼也非常快乐,为了纪念此喜事,他把自己后花园亭子改名“喜雨亭”,并写下《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节选)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此文写出了喜雨亭的命名原因和修建过程,表达了作者经历旱情而后久逢甘露的喜悦,与民同乐的的心情不表而明,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对于祷告和祈福这件事,苏轼是认真的,也是虔诚的。不管是在凤翔还是以后在其他地方做地方官,只要事有必要,他都会去祷告祈福,他也始终相信,天上的神明必定也是明理的,必然会竭尽所能的为他的子民消灾造福。所以为了他的子民,苏轼本人也乐于去做这么一件事。
也许,这也是我们喜爱苏轼的原因之一。
【END】
我是无南,35+读书写作正能量,苏东坡老乡代言人。
一口气看不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5首词,正是李清照的一生。
一口气读完59位唐朝诗人,读完汗流浃背!
一口气读完“诗仙”李白的一生(李白一生简表编年)

無南悦读
35+读书写作正能量,诗词爱好者,苏东坡老乡。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