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爱吃,这并不是一个秘密,但是如果问苏轼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恐怕大家都不知道了吧!在苏轼丰富的诗词世界里,水果的身影时常闪现,似乎每一种都承载着他特殊时期的情感,要论最爱,还是需要细细盘点一番才是。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杨梅,那紫红的色泽如同玛瑙般诱人。杨梅酸甜的口感给苏轼留下深刻印象。在江南的雨季,杨梅挂满枝头,他在江南游历或为官时,想必常常品尝。入口时微微的酸涩与随后的甜蜜回味,与江南烟雨交织成独特的记忆,那是江南水乡赋予他的味觉与情感的交融。
《参寥惠杨梅》 宋·苏轼
新居未换一根椽,只有杨梅不值钱。
莫共金家斗甘苦,参寥不是老婆禅。
梨,洁白多汁且清甜。在干燥的北方,梨是润肺解渴的佳品。苏轼在北方的岁月里,梨或许是缓解不适的好物。秋夜烛光下切开的梨,那如霜雪般的果肉,带来宁静质朴之感,其淡雅韵味如同北方大地,宽广而沉稳。
《梨》宋·苏轼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
若论苏轼最爱,荔枝或许更占上风。荔枝带给苏轼的不仅是味觉上满足,更是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归属。
公元1068年,苏东坡在眉山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准备离乡,苏轼的眉山好友蔡子华为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荔枝,希望在荔枝开花结果之时,他能荣归故里,同家乡好友一起享受荔枝的美味。1089年,53岁的苏东坡在距故乡千里之外的杭州任职,想起当年的约定,写下《寄蔡子华》。
《寄蔡子华》节选 宋·苏轼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在经历了官场浮沉后,苏轼想起了故乡的荔枝和故乡的朋友。这棵900多年前种下的荔枝树,一直都没有等到东坡的归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衰死,现在的眉山三苏祠依然陈列着这棵荔枝树经过处理后的老树根,同时工作人员还在原来的位置补种了一颗新的荔枝树,以延续苏东坡对故乡的怀恋。借此机会,无南也欢迎各位朋友有机会一定要来我的故乡眉山,参观三苏祠,感受眉山三苏的家风和乡土气息。
公元1094年,北宋又换了一个宰相(章惇),按照惯例换宰相必须拿苏东坡开刀(谁叫你名气大呢)。苏东坡以57岁高龄被贬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公元1095年,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妃子笑”荔枝。写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东坡居士的诗里,荔枝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水果,妃子倒过来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
绍圣三年(1096 年),苏轼受惠州太守之邀来到梌山“太守东堂”(现惠城区中山公园临江一侧)品尝荔枝,这里有北宋宰相陈文惠公亲手种植的荔枝树,东坡先生吃完荔枝后写下《食荔支二首(并引)》,此文包含了苏轼自己写的的引言,现在读来就像日记一般。
《食荔支二首(并引)》 宋·苏轼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当时的广东条件不好,但是由于属于亚热带气候,盛产各种水果,包括柑橘、杨梅、甘蔗、荔枝、香蕉等等等。“卢橘杨梅次第新”,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货苏东坡高兴至极。但是提到最爱吃的水果,必须是“日啖三百颗”的荔枝,一天吃三百颗,这是真的大爱啊!哈哈,一天吃这么多荔枝肯定要上火了,朋友们可别像吃货学习哦。惠州这里有这么多好吃的水果,苏轼也打算在此终老余生了。
朝廷看到苏轼这么高兴却不乐意了,于是大笔一挥,于1097年把苏轼又被贬到了更偏远的儋州去了,但是儋州对于苏轼来说也有很多好吃的啊,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这就是我所喜爱的苏轼,贬到哪儿,吃到哪儿!如果是在今天,妥妥的网红吃货博主一枚!
从苏轼对这些水果的描述和情感中,能看出他对生活感知之敏锐。水果在他眼中各具魅力,从色香味中挖掘出人生意义。它们如鲜活角色,与苏轼命运交织,见证喜怒哀乐。苏轼在品尝水果中品味人生,水果是他生活的调味剂和心灵寄托,无论是朝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陪伴着他,成为他生命中璀璨的明珠,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话。
如果此时朋友们再问苏轼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无南定然会回答:是荔枝啊!
【END】
无极之南,唯有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