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府表态学:多元灵活的哑巴观

文摘   2024-08-16 17:04   上海  
旧文重发

志怪小说中有不少涉及哑巴的故事,很多时候,这些人做哑巴是被迫的,或者是自觉的。他们往往转世而来,知道何时该闭嘴,何时该表态。我以前写过“冥府表态学”,实际上,作为表态学的反面,多元灵活的哑巴观,也是一门学问。
河北邢台的宁晋县有个小黄庄,庄子里住着一位姓黄的奇人,因为他能记得自己前九次轮回转世的情景。能记得自己前世的事,已经够奇特了,此人竟然记得九轮,简直骇人听闻。真是转世圈最长的河。
据黄先生自己介绍,在这九次转世中,他曾有一次投胎为猪,一次投胎为驴,其余七次都是投胎为人,有时长寿,有时早夭,有一次甚至出生就被父母扼死。但有一点,无论怎么轮回,总是不出宁晋县方圆百里之内。这也间接证明了我以前的说法:要想投胎到北京市西城区,前世就得在那一带生活。
黄先生曾对人谈及转世的情况,据他介绍,“冥界昏昏,无昼无夜”。初入冥界,饥渴难耐,但是那些食物都腐臭不堪,只有寺庙的香火气、村里的炊烟才能入口,倒也能果腹。似乎没有冥官来管他们,众鬼零星散布,每日无非聚集闲谈。某天正枯坐无聊,见四位女子经过,服饰华丽,后面还跟着三个男子。黄先生好奇心起,跟在这几人身后进了一处庄园。进去后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头刚出生的小猪,身为猪崽,心里却灵台清明,悲愤之下,立时就想撞墙自杀,可是年幼体弱,死也死不了。更加难受的是,闻到猪食就觉得香喷喷的,只能强行控制住猪的本能。后来,猪妈妈带着八只小猪到隔壁菜园,这可比猪食好多了,众猪齐上,大啖菜蔬。菜园主人赶来,众猪四散奔逃,它却故意慢悠悠的,结果被抓住杀掉。然后再次投胎。黄先生言下对冥界的生活还颇为眷恋:“为鬼颇自得,初不望转生,亦未见阎罗及地狱,惟状如胥役者则恒见之,意亦如乡曲细民,无事不入官府耳。”也许,在他看来,只要没有官府扰民,做鬼也没什么不好。(《洞灵小志》卷七“知九世”)
黄先生并没有说自己被父母扼死的那一次是怎么回事,猜想起来,很可能是他没学会闭嘴。因为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肯做哑巴,刚出生就炸号了。
清末湖北有一个私塾先生,在家里开馆授徒,他只有一个哑巴儿子,所以长到十二岁,也没有开蒙。有天私塾先生外出,回来发现学生做的八股作业有人批改过,他以为是有客人来过,代为批改。可是问了仆人,说当天只有他的哑巴儿子进过教室。他将儿子叫来,一顿胖揍,儿子终于开口了。原来,他这个哑巴儿子,四世前是个秀才,因为生前无行放诞,死后被罚做马。因为不愿为牲畜,马夫偶有疏忽,丫就从悬崖上一跃而下,自杀而亡。冥官当然不能纵容,再罚他为牲畜,转世为穿山甲。这次他很注意修行,故意避开人类,以免惊吓到他们。死后受到表扬,被判再转世为人。阴差带着他走到一间屋外,让他在窗口窥视,忽然猛推他一下,成了婴儿呱呱坠地。可是这个过程中却出了岔子,因为出其不意,他对阴差破口大骂,这骂声直接带到了阳间。全家人听到刚出生的小娃娃竟然满嘴污言秽语,大呼妖怪出生,将这孩子扔在野外冻死了。等到第四次转世,他终于知道闭嘴了,所以出生十二年一言不发。直到这次看到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练习卷,技痒难耐,露了破绽。父亲得知这段奇缘,也未生气,后来父子俩还一起参加科考,又一起名落孙山,平平淡淡地过了一生(《洞灵小志》卷七“自述前世”)
清末湖北蕲县,传说有位姓陈的乞丐知道前世之事。县里的师爷好奇,专门去问出了缘由。据陈姓乞丐自己说,他的前几世姓高,是个秀才,靠替人打官司为生,属于政府所深恶痛绝的讼棍。因为与邻居少妇私通,导致对方上吊自杀,被索命而亡。到了阴间,冥官罚他先为猪、为蛇,受几茬罪,然后再转生为人。大概是做讼师习惯了,管不住嘴,一出生就叽里呱啦地乱说一气,他父亲觉得生了个妖孽,直接把他掐死了,然后才投胎到陈家。因为前世的心理阴影,出生后始终不敢说话,家里人把他当哑巴看。遇到战乱,全家逃难,直接把哑巴儿子抛弃了。没奈何,只能张嘴说话,以讨饭为生。(《洞灵小志》卷七“知前世”)
这几个故事都没有提及消除记忆的孟婆汤,很可能,他俩入冥时因各种机缘巧合,其前世记忆并未清零。知道的太多,风险就很大。为了不被视为妖孽,选择闭嘴也许是个办法。可是,坚持装聋作哑,很可能最后被家人抛弃,沦为乞丐。换句话说,选择做哑巴,并不一定能带来福报。
不过,有鬼君并不是想讨论转世过程中的闭嘴问题,而是有其他的困惑。在这三位的多次转世过程中,因果报应似乎并非全程百分百地起作用,也许即使有因果报应,也被遮蔽了。在他们生命的多次流转中,有太多偶然的主客观因素。比如那位转世成马的,实际情况是“见挂壁皆皮革,取其一著之,遂为马”,第二次“择皮革稍异者,著之乃为穿山甲”。对他自己来说,下辈子是牛或马,可能就在选择皮革的一闪念间。然后我们以“后见之明”判断,说这是善恶果报的结果。我们真是太喜欢路径依赖了。
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正好读到研究佛教的学者朋友的文章,其中说:“强调善恶报应之对称性的其实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印度佛教自始至终都更加注重作为‘因’的善恶……行为之后莫管结果回报、无所执着,即‘自净其意’,才真正‘是诸佛教’。”我并不是佛教信徒,但对此却颇多感触。志怪小说中有大量涉及善恶果报的故事,很多人据此批评此类桥段的单调、无趣甚至无聊。可实际上,我们现代人一方面严厉批评因果报应,一方面心里又暗暗期望这是真的,不仅是真的,还能像科学一样严密、精确。志怪作品读得越多,我对因果报应的那种绝对有效性就越不敢深信,无论是“现世报”还是“来世报”,我们懂的并不比一个哑巴更多。
在一个众声喧哗、反复述说的时代,能选择做哑巴,大抵还是幸福的,等大合唱开始的时候,你再闭嘴试试看?


天下无鬼
古代志怪小说中的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