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朋友一起聊天,有人感叹说:“和平年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官不好当。”听来引人深思。
为何“官不好当”?首先缘于“官”必须对事业高度负责。岗位承载着责任。领导干部职位越高,意味着所肩负的责任越重。有了当尽职尽责“好官”的想法,自然就会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心间,就会备感压力,甚至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自觉化压力为动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始终保持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推动事业发展。
“官不好当”,还缘于“官”对群众必须有真挚情感。领导干部的工作,承载着群众的信赖,寄托着群众的期望,关系着群众的利益。认识到这一点,干工作才会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自觉为官兵排忧解难;才会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才会用权三思而后行,不因一着不慎、一时失察而给群众带来损失,受到群众的指责。事实证明,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敢于为维护群众利益而得罪人,必然会为群众所拥戴,这样的官虽“不好当”,但却是群众眼里的“好官”。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一个单位的建设,总会伴随着困难与矛盾的相互交织,总会遇到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影响整体的短板问题和牵扯精力的个别问题,这些难题的存在,都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调查研究、思考解决。解决难题,不仅要靠能力,更要靠毅力,没有一番苦学苦思苦干,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谋发展领方向,抓建设带队伍,出思路想对策,就都无从谈起。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面对难题,领导干部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但正是在一道道难题的解决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能力才得以提高,威信才得以树立,单位才得以发展。
由此看来,当一个“好官”,其实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质。对单位而言,只有“官不好当”,事业才有希望、官兵才有盼头、难题才能解决;对个人而言,只有“官不好当”,这个官才当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