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形象重塑的道与术

学术   2025-01-14 11:02   天津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有不少负面看法。负面形象的形成,有体制及舆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干部自身的原因。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从体制、舆论及干部自身等多方面入手。

乡镇街道巴掌大的权力要担天大的责任

在职权上,乡镇、街道可谓没有子弹的枪”——既缺乏执法权又缺少工作手臂,在职责上却巴掌大的权力要担天大的责任。省、市县级政府均可用文件落实文件,乡镇、街道却不行,他们必须通过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行动,才能将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坊间邻里。

我国地方政府是压力型体制,发展指标层层分解,逐级下压。区县级政府常将上级下达的各种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后,通过责任状形式下达乡镇、街道,责令其按期完成。凡能完成指标者,便有升迁资本,否则怕连现职也难保住。面对如此高压,乡镇、街道不得不想方设法(甚至弄虚作假)去完成指标任务,其他问题只好不闻不问。同时,乡镇还不得不延长工作手臂,搞所谓强人治村,因为只有强人才能帮其落实高指标、高任务,至于完成任务过程中强人贪污腐败一点,侵犯公民权利一点,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此不免出现任务指标完成亮丽、社会问题却不断累积、百姓怨声载道的奇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

综上可见,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要改革条块分割体制,明确划分政府间权力,以便基层能因地制宜地实行具体到位的管理、服务。应根据权随事走,财由事定原则,明确哪些属于基层事务,哪些不属于基层事务,属于基层事务,就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财力。精简政府中间层级,将节省下来的编制、财力充实到一线基层,使其有能力进行具体到位的管理、服务,以免其用最弱的肩膀最重的担子”!

同时,还应废除政府承包责任制,切实改革目前指标层层下压、层层加压的压力型体制,放活基层干部,使其从上级下派的各种琐碎、繁重、形式主义的任务指标以及层出不穷的考核评比中彻底解脱出来,以便有较多时间、精力用在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上。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既要体现上级的硬性要求,也要体现民众意志和民主管理。例如,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服务、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道路修建、建设规划、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方面,考核的依据应主要是民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以保证基层干部可以不唯上,把主要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做出人民真正满意的成绩,赢得人民的爱戴与支持,重建自身形象。

接地气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止谤莫若自修,重塑基层干部形象,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第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及物质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治理的第一线。郡县治,则天下治,再好的政策也得靠基层干部去落实,没有优秀的基层干部,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干部职级偏低,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压力、难度及复杂性怕比一个中央、省、市、县政府主任科员要大得多,可是他们却处在同一职位序列——科级,而且一个从乡镇开始入职的公务员,按部就班地升到乡镇党委书记常要十几年之久。由于待遇与职级相对应,政治待遇低即意味物质待遇低,以致优秀人才多不愿到基层工作。建议提高基层公务员政治及物质待遇,不妨将县级政权升为副厅级政权,乡镇、街道升为处级,以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任职,基层就难有好的治理效果没有好的治理效果,干部形象当然难以提升。

第二,牢固树立为民做事信念。国人一向重名分,一向有官本位情节。不少官员把做官而非做事作为人生目标很多民众以官位的高低来衡量官员们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高低,一个人一旦在基层小吏的位子待久了,可能会自觉没面子,别人也会觉得他没本事。在如此内外压力下,他们当然不愿长期待在基层,当然要热衷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甚至尔虞我诈,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衡量官员人生价值的高低其实不应在官位,而在为民做实事。如果一个人当了大官而未为民做事,那才是真正的耻辱!

第三,基层干部要努力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基层干部除了应有普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外,还应具备做基层工作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基层工作可能要风餐露宿,需要不怕吃苦耐劳基层工作面对的多是社会的底层,需要更多的爱心基层工作常要面对不能开除、不能一票否决、没工资克扣、无职称可评的农民或市民,需要更多的耐心基层工作可能会遇到有吃有穿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臭骂你,你来硬的要告你的民众,更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总之,基层干部是接地气的岗位,只有具备各种接地气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进而取信于民。

实事求是,力戒被污名化

长期以来,我国舆论界对基层干部的宣传与评价陷入两极化:一种是刻意找高大全典型,进行美化宣传,不少时候即使所找典型一点也不典型,一点也不能感动社会,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这样的宣传不仅不会取得正面效果,听多了反而还令人讨厌。另一种是专挑基层政府的弊端和基层干部中的败类进行铺陈、渲染,完全漠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们的正面作用,把基层政府说成掠夺性政府,把基层干部说成打麻将三更天不睡,喝老酒三五瓶不醉,干工作三五天不累三五干部,以及早上是相公,中午是关公,晚上是济公三公干部等,对基层干部确实存有一定的污名化倾向。

以上两种态度都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新闻材料本身的真实,还应体现在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真实。一味说好,通过所谓典型,把基层干部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和专门说坏、拿极端事例说事,将基层干部彻底妖魔化。即使典型和极端事例本身再真实也不意味新闻的真实。

针对目前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的污名化倾向,确实应该寻找最美基层干部,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正面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及内心世界,体谅他们夹在上级一票否决与底层怨声载道之间两头受气的苦衷,以及用最弱的肩膀扛最大的责任的无奈,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艰苦奋斗精神,帮助社会各界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偏见。

只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难找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下足功夫,找到确实能撼动人心的真最美而非伪最美。同时,在宣传最美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两分法,避免绝对化、模式化、脸谱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为社会进步积攒正能量


张洪修收藏研究资料分享
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