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中记载:唐朝的岑文本因学识广博、谈吐文雅、善于写得一手好文章而深受唐太宗赏识,后被封为中书令(朝廷所有诏令均由其草定)。他回家后不但不高兴,反而面带忧色,他的母亲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如此不高兴。岑文本回答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宠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因此忧惧。”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他就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又有人劝他置产业,他却叹息说:“我南方一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是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厚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于是,劝他置产业的人都感叹着退下了。
平心而论,中书令职务位高权重,能得此官,的确令人兴奋和激动,是件大喜事,本应该庆贺一番。然而,岑文本却恰恰相反,他不是得官而喜,而是得官而忧,不但不愿接受庆贺,反而面有忧色,心存畏惧。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条:一忧无功受禄,担心招人嫉恨;二忧责任重大,惟恐有负众望;三忧身居高位,生怕以权谋私。无疑,他的得官而忧并不是毫无道理,值得肯定和称颂。
古往今来,是得官而喜,还是得官而忧,这是每一个为官者面临的两种心态。在封建社会,获取高官俸禄是众多士人一心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面对加官晋爵,大多数为官者是求之不得,得官而喜,有的甚至是得志便猖狂,得意就忘形,因为这些人大多是抱着得官就能得名望、得钱财和得享受的念头去追逐官位和权力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岑文本却能与众不同,得官不喜反忧,实属难得,令人钦佩,让人深思。他的得官而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其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表现,是其对权力一种清醒认识的流露,更是其具有高尚人品官德的体现,值得我们现在的为官者学习和借鉴。
在今天的实际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得官而忧,首先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百姓,敬畏岗位,敬畏权力,时刻保持一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心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绝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大意,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职或渎职,切实做到决策不出偏差,权力不被滥用。其次,要常思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时刻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满腔热情地干事创业,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力争把本职当做奉献的平台和敬业的舞台。再次,要常修为政之德,严格自律,廉洁奉公,慎思、慎独、慎微、慎欲,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身居官位而不骄矜自傲、贪赃枉法,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总之,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做到了得官而忧,才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意识,才能有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责任意识,才能有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廉政意识。才能把官位当做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做为民谋利的工具,从而真正做到一心为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