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盛行源于官场里"成熟"的"规矩"

学术   2025-01-25 12:25   天津  

整饬吏治,从说话而始,这算得很有针对性——江苏省的睢宁县,曾经召开改革动员大会,拿干部的官话开刀。于是报刊网络,一片叫好,痛斥官员的套话废话,号召干部们都来学讲人话

这当然是一大改革。然而我们的干部,是不是生下来就不会说人话?他们的官话,又是谁教会的呢——于是想起我的一位官员朋友来,此公当初素以能言著称,话语生动,民谣丰富,人话朗朗,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而且开怀大笑。然而这位官员,提拔起来,入仕那一天,组织上找他谈话,严肃指出的竟是管好自己的嘴巴,要学会讲应该讲的话。从此之后,此官说话,唯上是从、唯求得体、决不出格,竟博得成熟起来了的赞语。为了这个成熟,明明可以脱口而出的,也要人先写好讲稿。有一次没有讲稿,竟然拿了几张白纸站到台上,让人看了以为是照本宣读,于是有了成熟公认

我们的干部,从娘胎里出来,是会说人话的,然而一提拔起来,进入官场,说话往往就成了问题。官场有它的文化,更有它的规矩,话怎么说,路怎样走,都是件大事情。说话不同凡响,就是出格;演讲脱口而出,就是轻率;说句老百姓拍手的话,疑似党性不强;而如果一句套话废话也不会说,那更是不成熟靠不住的表现了。久而久之,原来会说人话的,功能退化了,原来不会讲官话的,也成熟了。说话问题成了官场之间、上面考察下面的重要项目,成了左右之间、同僚们互相遵守的规则共识

当然一个说话,于官场成了大问题,并非从今而始,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有悠悠文化堪作楷模———比如南朝的阮修,求官于太尉王夷甫。太尉出题,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从容而对:将无同。这样的模棱两可,这样的云遮雾罩,当然是参透了说话的禅机,透显出那么一份成熟,从而够了做官的格儿。于是太尉善其言,当场拍板辟之为掾。后来的官场,将《世说新语》的这个经典拿给子孙看,以阮修的三字掾来楷模官场里待人、接物、起公文、拟批示的规矩,算得很有道理。如若当时阮修一剖此心,直言褒贬起儒道之优劣来,哪怕是说了一句人话,我看太尉府上,是决没有他一碗饭吃的。因此沿袭至今,代价惨重叫做付了学费,节节败退唤作屡北屡战,坐失良机美曰欲擒故纵,扯皮叫做把关,拖拉叫做慎重,推诿叫做协调,停滞叫做稳定,下滑叫做换气,连送命都叫做辩证法的胜利。多少原来会说人话的官员,因为参透了官话,凭着三字对而升官辟掾,靠着有分寸而出类拔萃,圆圆熟熟地在那里跟老百姓玩着将无同的迷藏?谁说这是无用的废话呢?

因为有王夷甫这类的太尉,才会有将无同的青云直上,更因为有官场里成熟规矩,才会有官话的今日盛行,可见说话问题,仅仅拿官员开刀,恐怕是失之肤浅而又无济于的了。


张洪修收藏研究资料分享
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