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以成才

学术   2025-02-01 09:10   天津  

有句常被提及的诗: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句。者,生也。就是说,要打破一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人才生长出来。在人才的选用上,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可说是不拘一格的当代注解。

不唯学历,不是说不重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要成才,离不开学习,而且需要勤奋持久的学习,苦学力文,不遑寝息。学习,由小学生而中学生而大学生而研究生,沿着学校的台阶一格一格向上攀登,这是一种正规的途径。能走这条路的,自然很好。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沿着这一台阶爬到顶的。好在求师问道还有其它许多途径,只要愿意学习,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继续进行,各朝各代都有自学成才的人。如今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互动,更为自学者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所以,读大学,有学历,能成才;不读大学,有着认真自学的经历,也能成才。倘若学历不是专指有学校文凭的学历,而是宽泛地解作为具有相应的学习经历,那么可以说,那些自学成才者也都是有学历的。

当然,现在讲不唯学历,是指不唯有文凭的学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在确定人才标准时,是颇强调学历和职称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始能成为人才。当时人才的主要内涵,就是学历和职称。这在当时有其必要,对扭转刚刚过去的文革践踏知识、鄙夷教育的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读书学习的热潮,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成长。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学历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地方都是以是否拥有大学文凭划线,没有相应文凭的人,即使有才华有能力,也淡出了人才的视野,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唯学历的思潮。学历本是个好东西,加上了后,却把那些自学成才的人一股脑儿挡在人才大门的外面了。以此为标准,如果出了一个比尔·盖茨式的青年,创造了微软公司式的业绩,但也不能算人才,因为他没有读完大学,没有大学文凭。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的桥梁专家林元培,也不能算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生。显然,这将影响人才的发现、选拔、评价和使用,进而影响人才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科学的大人才观,主要应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

唯学历的不宜,还因为同是高学历的人,情况也不是一样的。人的手指有长短,同学历的人水平有高低。博士中多俊才,同时也有庸才。高学历的人虽然多学了一些知识,知识却要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手中有箭,只会拿在手中搓来搓去,老是找不到目标射出去,或者总是射不中目标,这样的知识,也是徒然的笃学。培根对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有过这样的诠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此,是不是人才,是不是优秀人才,光看学历不行,重在实际能力,重在实际贡献。俗话说得好:是骡是马拉出去溜溜看。这样做了,就会多渠道地发现人才,就会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会促使人们踏踏实实地在学习中增加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再只盯着学历,以捞文凭作为成才的目标。


张洪修收藏研究资料分享
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