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大也;煌,盛也。”
20世纪初,王道士重亮了敦煌尘封多年的佛光。敦煌492个洞窟,见证了丝路曾经枝繁叶茂的文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显学“敦煌学”,但也使得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流失海外。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无数人曾跋涉千里,只为一睹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像唇边微笑。
为了将这些藏于大洋彼岸的敦煌艺术展示在世人面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秉承“莫高精神”,联合马炜老师、蒙中老师高清出版10卷本《敦煌遗珍》。
当年斯坦因当年所购的绢画、麻布及纸本,部分藏于大英博物馆。这批题材多为各种佛像、菩萨、佛传故事、经变、说法图及幢幡等。《敦煌遗珍》(流失海外绘画珍品)囊括了其中的精品,并加以解析。
本套书中不仅收录了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艺术中的珍品,并特邀马炜老师、蒙中老师撰写了解说文字,对作品中的形象、风格做了详细的讲解,为读者提供进阶的阅读体验。
同时,也特别选取画中人物进行了局部放大,材质、笔触均清晰可见,以原色精印的方式呈现,利于读者临摹教学、鉴赏研究。
—
《敦煌遗珍(佛·菩萨)》
《敦煌遗珍(佛·菩萨)》分为佛画与菩萨两部分。佛画中的《树下说法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久、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一件作品。《炽盛光佛及五星图》的尺幅和场面则更为宏大。另外还有《释迦瑞相图》《阿弥陀·八大菩萨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等。
《树下说法图》中不论主尊、胁侍菩萨,还是女供养人的勾勒和敷色都十分细腻,特别是六位比丘弟子的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是敦煌遗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树下说法图
关于《炽盛光佛及五星图》,同样的题材出现在千佛洞Ch.VⅢ洞窟甬道南壁的壁画上,尺幅和场面更为宏大。读者不妨将两者做一对比,定然会对因不同材质而限定的绘制技法有所理解。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
《释迦瑞相图》带有浓厚的犍陀罗风格,衣褶的勾描,起收两端均为露锋出笔,沉密而飘逸。寥寥数笔即将人物的体肤之感传达无遗,不得不令人叹服——或许就是著名的“曹衣出水”风格之遗法。
《释迦瑞相图》(局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
除以上几幅,本书还收录了《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图》、《佛倚图》等多幅珍品。
—
《敦煌遗珍(菩萨1、2、3)》
地藏菩萨图(局部)
辨识画像中的发愿文对了解该幅作品,乃至一般的佛教绘画创作的背景因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观世音菩萨像》中发愿文分为两部分,各自沿正中向左右两侧方向书写。其书体是唐代成熟的楷书,用笔不苟,微含隶意。
作品的创作年代属于吐蕃时期——唐王朝一度失去对敦煌的控制权,由发愿文的内容可以做一印证。因为供养人一再表达了期望“归乡”的强烈愿望,祈求脱离三涂而往生佛国净土。
二观音菩萨像
通观敦煌遗画的菩萨画像,不仅有本土风格、印度风格,还有吐蕃或是来自中亚的风格。不同风格的背后则是相应的画工流派,当然,同处敦煌的画工们免不了要互相取鉴和交流,而这一过程无疑也正是敦煌绘画得以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观世音菩萨像(局部)
—
《敦煌遗珍(天王·金刚)》
《敦煌遗珍(天王·金刚)》一书中包括了敦煌藏经洞中最为精彩的几件天王和金刚作品。
而具体到每一位天王,仅从程序化的服饰、面容很难对应,所以必须依靠供养题记或是其手中所持的法器来判断身份。即如东方持国天王持弓箭,西方广目天王持宝剑,北方多闻天王持长戟,南方增长王持棒。
左:广目天像 右:持国天像
行道天王像
金刚画像大体遵循着下面的程序:身躯紧张,肌肉凸起;两眼怒睁,眉骨突出,微作俯视。金刚身上虽不乏精美的饰品,但着装裸露,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隆起的夸张的肌肉。画工利用圆劲流畅的用笔,以及富有立体感的敷色,将金刚威猛愤怒的形象表现无遗。
—
《敦煌遗珍(佛传)》
《敦煌遗珍(佛传)》一书中收录了敦煌藏经洞中的佛传故事绘画精品。
佛传图·燃灯佛授记,三苦
因为幢幡尺寸的限制,画面高度多在六七十厘米,宽10至20厘米左右。由于形制特殊,画面的场景展开,主要是按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四个场景一组,或者两条成对,或者数条成套。
佛传图·入胎、笼居
这批绢画,多数制作于洞窟封闭之前的一两百年前。从画面的上人物衣着、楼宇景致、生活细节等来看,有着鲜明的中国唐、五代时期的风格。
—
《敦煌遗珍(经变1、2)》
经变画是指依照某部佛经来绘制的绘画作品,亦称变或变相。《敦煌遗珍(经变1、2)》收录了藏经洞里的部分唐、五代时期的经变画。
广义上讲,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其中包括了情节生动的本生、因缘、戒律等故事画,它们不同于没有情节的说法图和单尊像。但这些故事画多数时候只是选取佛经的一部分内容。
药师净土变相图
这些经变画多数场面较大,以说法场面为中心,周围配置华丽的殿堂宫阁、楼台宝池,或者描绘山水风景。画家将丰富的景物作为背景,其中穿插不同的人物,烘托出一个理想的佛教世界。大量经变画对称式的构图形式都非常接近,可见经变绘画在这时候已经相当成熟。
报恩经变相图
—
《敦煌遗珍(纸本)》
《敦煌遗珍(纸本)》收录了藏经洞里的纸本绘画。这些画相对藏经洞的大幅绢画而言,尺寸较小。
藏经洞的这些纸本画多为佛教题材,计有各类佛像、供养人像、佛传故事、经变画、藻井及其他装饰图案等。此外还有一些世俗题材,如医书、相书的插图,动物、山水、花卉等。这些画卷都出自唐、五代及北宋时期的民间画工之手。画工们除了用纸本作正式的画以外,还用来制作画稿。
乌枢沙摩明王像
藏经洞纸本绘画中有一类特别的“写真”绘本。所谓“写真”像,即真人肖像画。如本册所收的《高僧像》便是代表。画中高僧跏趺坐于老树边的地毯上,树上挂着革袋、念珠,身前放着双履,身后放着水瓶。画中的人物表情安详沉静,双目炯炯,眉清目秀。墨线笔力劲健,潇洒自在,衣纹也描绘得非常精美。
高僧传
—
《敦煌遗珍(纸本·幢幡)》
观世音菩萨像幡
佛坐像
菩萨像长幡(局部)
《敦煌遗珍》(全十册)
流失海外绘画珍品
马炜 蒙中 编著
定价:500元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