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
佛头残缺,佛像背面刻发愿文:“武定元年九月八日,清信女王女仁兴心造记。父母生存之日,正光元年中造像两区(躯)释迦、观音。为国祚永康,三宝长延,兄弟姉妹,亡者归真,现存得福,亲罗蒙润,眷属得济,一切含生,普得善愿,一时成佛。”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了两千二百多尊佛教造像,据统计单单纪年造像就有二百七十一件,且大多数造像纪年集中在北魏神龟三年(五二〇年)到隋大业六年(六一〇年)之间的九十年中。曲阳的白石佛教造像是在曲阳县南关农民在挖地窖的时候挖到的。在河北省文化局协助下,经过两次发掘,清理出了一大批白石佛造像,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有关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造像的埋藏坑在一座名为修德寺的宋代寺院遗址中,准确地说是在一座早于五代的佛殿遗址下面。
故宫博物院藏
佛像基座右、后两面刻发愿文:“大齐武平四年七月廿三日,佛弟子赵田姜敬造玉像一区(躯)。上为皇帝陛下,七世先亡,过去父母,兄弟姉妹,见存男女,居眷大小,一时成佛。”
当时一共有甲乙两个埋藏坑。甲坑为方形,坑内全部散乱堆放着佛像,大像多集中在下部,小像多集中在上部,共埋藏了两千多件残石造像。乙坑在宋代修建修德寺的时候已经被发现,其中所埋藏的一些北齐的大佛身已经被挖出并改造成寺院的柱础,乙坑再次被发掘时仅存三座佛座和一具佛身。
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造像的演变规律非常明显,通常以二十年左右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形成周期,即可将隋大业六年以前的造像分为四个时间段:第一段从北魏晚期开始到东魏中期;第二段从东魏中期开始到北齐中期;第三段从北齐中期开始到隋中期;第四段开始于隋中期。每个周期最初的一段时间内,造像题材品种不断增加,造像风格也明显发生改变,然后这种增加和改变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稳。根据这种规律,又可以将每一时期分为相对较短的变革期和相对较长的平稳期两个阶段。
故宫博物院藏
佛像基座前、右、后三面刻发愿文:“兴和三年八月廿九日,佛弟子赵道成造多宝像一区(躯),上为皇帝,下为家居眷属,迳苌破忘,含同此愿。”
故宫渊源
由于佛像损坏严重,而当时只有故宫博物院拥有最出色的文物粘接技术,因此出土的造像和残块全部被运往北京故宫粘接修对。本次发掘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像样式,如思惟像、弥勒像、双身像等,形成了曲阳造像独特的艺术风貌。佛教造像在中国古代漫长发展变化过程中,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推进,有的时候变化明显,有的时候变化不明显,这使得其演变带有一定的周期性。
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
限于藏品数量的限制以及不同地区造像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将所有时期不同地区造像的演变情况完全梳理清楚具有极大的难度。故宫博物院在慈宁宫雕塑馆展出的曲阳造像,就是将曲阳佛造像的演进历史浓缩到一个展陈室中,挑战了这一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