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藏妙法 塔放瑞光
——评《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所蕴含的高妙思想更使这部经典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宗经。又因其词句典雅,语义精妙而备受社会文化精英的喜爱,加之经文中盛赞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本经的功德,使得本经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流通。
关于《法华经》的译本,据唐代智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中所载,《法华经》共有“前后六译,三存三阙”,可见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法华经》前后共有六个译本,而现存的译本仅有三个,即: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三个版本皆为同本异译,在内容上文旨互陈。但由于鸠摩罗什的译本辞藻华丽、字字珠玉,成为流通最广的《法华经》译本。抄写经文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由来已久的信仰传统,目的是为了使经文得以辗转流通、利益万世。随着技术的革新,雕版印刷成为佛教经文流通的主要方式,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法华经》刻本,已知现存最早的《法华经》刻本即是苏州博物馆藏的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
现存的瑞光塔为砖砌塔身,是北宋初期的遗物,体制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木构部分为宋、明、清历次重修的,其建塔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的这些文物,经过鉴定考证,有以硬黄纸墨写《佛说相轮陀罗尼》一百零五卷、《佛说天地八阳经》一卷,碧纸金书《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七卷(唐、五代之物);雕版印刷的《法华经》六卷、《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梵文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一卷(北宋);黑漆嵌螺甸经箱(唐、五代);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北宋);铜质金涂塔两座(五代);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宋);彩绘描金模制泥质观音像两尊(宋)及喇嘛小木塔和琥珀龟钮方章(宋)等,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批文物大部分同佛教的密宗有关,对于研究密宗在五代南方的传播及其对北宋初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的参考价值。这些文物现在都收藏在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藏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原藏于苏州城南盘门瑞光塔中。“瑞光”之名,最早为三国时期孙权所建之瑞光寺,千载风霜、历经沧桑,寺宇几度兴废,而寺内宋塔耸立依然。窗间过马,忽焉千载。1978年4月12日,机缘巧合,藏于三层塔心的宝藏被发现,妙法经文、千载重光。
通长277~339厘米
瑞光塔所发现的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被收藏于苏州博物馆,全文共六卷(卷1-5、7),卷轴装,每卷以黄纸数版接续而成,以碧纸为首,每卷行数从四二十七至五二十二不等,每行二十四字。经文无边阑,字体书法端正,刻工精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佛教经卷之一,更是现存最早的《妙法莲华经》刻本。由于这一刻本为小字,近欧体。版式独特,版面四周没有墨线边栏,与北宋早期刊印的《开宝藏》版式相近,在古籍版本领域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本由苏州博物馆编的《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依据经卷原貌出版,但因这一版本佚失了《法华经》第六卷的文字,故加以袁寒云旧藏宋刻本《法华经》卷六补足,付梓出版,列入《普陀山佛学》丛书之中。如此稀有的宋代刻本《妙法莲华经》首度公开印行,经藏妙法,塔放瑞光,千载因缘,跨越时空再度与众人相遇,弥足珍贵。
苏州博物馆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有10万余册(含卷轴、册页等),大部分属于民国以前(1911年前)的线装刻本及稿、抄、校本,虽不云多,亦可曰精善,尤其是佛教经卷、地方文献、碑帖拓片、名人手稿等,均为极富特色的馆藏佳品。在2007年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中,苏州博物馆迄今已有56种古籍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127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不乏历史文献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俱佳的珍品。其中,五代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北宋写本《佛说天地八阳经》、北宋刻本《金光明经》等56种古籍,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在这些古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佛教经卷。江南地区自魏晋以后崇佛之风日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昔日盛况之描绘。
《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典藏版共6卷,依据经卷原貌,以卷轴形式影印,诸位方家或可据此一探这套珍贵古籍之绝妙。
典藏版并附赠会闲法师签名收藏证书。会闲法师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普陀讲寺监院、首座,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