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略称弥陀,是五方佛之一,主西方极乐之地,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净土。
阿弥陀佛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阿弥陀佛曾是世自在王如来时一位叫法藏的国王,自愿放弃王位出家为僧,并发四十八誓愿建立极乐净土以度化众生,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此后,他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后以大愿力为众生创造了西方极乐世界。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敦煌莫高窟420窟隋代壁画阿弥陀佛说法图
点击蓝色标题可至原文↓
敦煌壁画宝池莲花台阿弥陀佛说法图
敦煌壁画宝池莲花台阿弥陀佛说法图
阿弥陀佛立于宝池莲花台上说法,年长弟子,老成持重,年少弟子,憨态可掬。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丰满端庄,神情怡悦,平易可亲,颇具世俗气息。
八世纪初 唐代
绢画
伯希和盗自敦煌藏经洞
绢本彩色
规格:59.6 x 54.5 cm
《阿弥陀佛说法图》为公元八世纪初的唐代绢画作品,是描述极乐世界最早的一幅画作。描绘的是在极乐净土中,在诸大菩萨围绕下阿弥陀佛正在说法的场景。此图虽损坏严重,但从残留的一角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富丽堂皇的绘画特点。本图设色和雅,衣冠服饰华美精致,人物面部端庄秀美,神态慈悲安详。整个画面线条流畅飘逸,色彩斑斓,堪称杰作。
南宋普悦绘阿弥陀三尊图(三幅)
绢本设色
日本清净华院藏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观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由于此三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之本尊,故通常称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如来接引图
十三世纪南宋宁波佛画
绢本设色 尺寸:135.9 × 58.4cm
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红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足踏双莲,双足一前一后,呈行走姿势。以示阿弥陀如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前来接引往生的众生。图中如来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亡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
日本福井西福寺藏
侧身立于莲台的阿弥陀佛是宋代以来流行的佛画样式,南宋时多见传于江南地区,一些图本流传至日本和朝鲜半岛,对日本和高丽佛画产生了影响。此画绘制于南宋,后流入日本。图中阿弥陀佛略向右侧身而立,肉髻低平,俯视下方,足踏两朵莲花,手结来迎印,以示迎接。内着墨绿色衲衣,外披红色袈裟,衣饰团花纹样,袒露前胸。有绿色头光及大莲瓣形举身光,周围祥云缭绕。佛像用笔精丽,色彩单纯明快,呈现阿弥陀佛自云端接引众生的生动姿态。
阿弥陀佛的立像:此像又称为“接引像”,阿弥陀佛右手下垂,掌心向前呈“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佛能满足众生之愿。左手平胸持金莲花,表示阿弥陀佛以莲花接引众生来住此极乐世界,众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悲愿,往生极乐世界时无须以父母为缘而能化生于莲花之中。此外,也有以双手捧金莲台的阿弥陀佛接引像,或有左手下垂作“与愿印”、右手上扬作“无畏印”的接引像。
尺寸:189.6×97 cm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绢本设色
尺寸:113X61.5厘米
黑水城出土
阿弥陀佛立于两朵莲花上,手结来迎印,有一如火的光圈。比丘的外衣披在肩,上,胸部袒露。另一件衣服的确实情形,由于折叠繁复,以及色彩多变化,而难以辨识。在中尊阿弥陀佛的左边,是大势至和观音二菩萨,前者正面,后者侧身,都立于莲花上,手持莲花座接迎男正行者。二菩萨头戴图案错综复杂的冠,大势至的冠上有一瓶,而观音的冠上有一小阿弥陀佛像。如中尊阿弥陀佛,由于折叠和装饰繁复,二菩萨衣服的实际情形亦难以辨识。卷轴左边,二菩萨前的一朵云上有婴儿像,婴儿的身体缠着飘带。此婴儿象征此男正行者往生的阶段。
阿弥陀佛接引图
西夏 12世纪
黑水城出土
麻布设色
尺寸:125 × 64 厘米
阿弥陀佛立于两朵莲花之上,脸部四分之三偏向右方,手结来迎印(即右手结与愿印,左手结思维印)。脑后中有一轮头光。他外披一件有金色草木图案的袈裟,并以一细绳将之击住左肩。第二件袈裟的折纹,饰以金龙、凤、云、宝石的袈裟,披于一臂,垂在一边。下衣的边缘饰有芍菊。一道云般的光芒自阿弥陀佛的头顶投射至两个施主身上。
此幅表现西方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主尊阿弥陀佛、观音及大势至菩萨皆坐于莲座上。莲座自水池中托出,分为三枝,座下飘散著云气。佛肉髻低平,髫为绀青色,身着红色袈裟,结跏趺坐;绿色头光外缘绘火焰纹,身光为白色,背光为黄色。背光上绘十组西方三圣接引图,并饰带状条纹。佛上方可见饰云纹的华盖及两道蜿蜒光束。观音及大势至的宝冠分饰化佛、宝瓶,带蓝色头光,身光描绘得极为轻透。莲池边有成对的孔雀、鹦鹉和白鹤,池中有八朵莲花,当中坐菩萨、僧侣及童子,为莲花化生之意。
这幅阿弥陀佛圣众来迎图是净土宗美术的典型样式,来迎图的作用主要是在念佛行人临命终时作观想和引导。图中根据《观经》上品上生章的内容,绘制阿弥陀佛与无量大众菩萨前来接引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中的菩萨众是根据《十往生经》中论及的二十五菩萨绘制。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带红颇梨色之阿弥陀佛尊像也。三摩耶者,八叶莲华上横五钴杵,杵上竖独钴杵,上有红莲,其上阿弥陀佛结跏跌座,头上戴金刚五佛之宝冠。左右两手住于定印,佛身及衣等悉带红颇梨之色,威容端严。盖以五大之色配于五方,赤色当于西方,弥陀本土西方之色,为本佛之身色光明也。
这幅金色阿弥陀佛来迎图主尊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着金色袒胸佛衣,左手当胸结印,右手下垂施与愿印,此画采取斜向构图,阿弥陀如来足踏金色莲台,自画面左侧面向右方乘祥云而来迎接亡者,象征阿弥陀佛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左侧)。头略向下垂,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亡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
此画采取斜向构图,阿弥陀如来足踏金色莲台,自画面左侧面向右方乘祥云而来迎接亡者,象征阿弥陀佛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头略向下垂,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往生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
《佛说无量寿经》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来迎图,又称接引图,是净土宗的创作主题之一,主要表现阿弥陀佛和圣众接引往生者的情景。本图描绘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踏莲而立,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众往生的场景。这种描绘西方三圣前来接引的佛画被称为《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收藏
主尊阿弥陀如来面相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清净明莹,法相慈悲安详。身后背光呈舟形,身着金色袒胸佛衣,双手结下品上生来迎印,足踏金色莲台,自画面左侧面向右方乘祥云而来迎接亡者,象征阿弥陀佛来自西方极乐净土(左侧)。头略向下垂,双目微垂,慈悲安详的注视着即将往生者。此画色彩靓丽、描绘细腻,佛衣纹饰美轮美奂,极其精致。从面部表情到形体动姿,将阿弥陀如来依因地所发的宏誓大愿,前来接引亡者的场景描绘的生动逼真,是诸多接引图中的精品之作。
镰仓时代净土佛画:皆金色阿弥陀佛接引图
这幅阿弥陀佛接引图是净土宗美术的典型样式,来迎图的作用主要是在念佛行人临命终时作观想和引导。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平安时代(794~1185)
绢本设色
高109.4公分 宽71.8公分
此图绘阿弥陀佛、观音及大势至三尊像,皆乘银泥描绘之云彩,迎接往生者至净土世界的飞来姿态。绘制于十二世纪,为日本平安时代少数来迎图之一。阿弥陀佛半跏趺坐于七重莲座上,眉间白毫放出光芒,手结来迎印,即上品下生印。图右前方为观音菩萨,手托莲台,趺坐;左前方为大势至菩萨,单膝跪坐于莲座上。二菩萨均作侧身斜向,构图简洁。
山越阿弥陀图
镰仓时代
絹本 著色 金泥 截金
縦147.3cm 横94.5cm
本图描绘即将临终的信徒面前,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徒往生的场景。这种主题的佛画被称为“阿弥陀佛来迎图”。在"来迎图"中又有一种被称为“山越阿弥陀图”。表现的是阿弥陀佛与众菩萨乘云飞降,从山的另一侧露出上半身前来接引亡者往生。“山越阿弥陀图”出现于镰仓时代,是日本净土宗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样式。
阿弥陀佛及圣众来迎图
平安时代
绢本设色
高103.3公分 宽65.8公分
此幅为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斜向构图挂轴来迎图,绘制于十二世纪。阿弥陀佛印相异于一般的来迎印,大势至菩萨亦非惯例的合掌之姿,仍保留在来迎图形式化之前的样式,故推测为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后期较早的作品。右上角无题赞的痕迹,旧轴有室町天文十五年(1546)及江户享保九年(1724)的整修题记。
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尺寸:81×35cm
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端祥庄严,饱满祥和,佛衣轻柔飘逸,通背光焰万丈。主尊两侧,一位右边手捧莲台乃观世音菩萨,左边为大势至菩萨,更可见腾云而至。这张画作画的内容是佛教绘画中的“来迎图”,指西方三圣出现于往生者面前,接引其往西方极乐世界,故而此等图式又被称为“西方三圣行云图”。
《阿弥陀三尊图》
镰仓时代 (十三世纪后半)
设色绢本 金箔 金银泥
由于日本寺庙多发火灾,仅极少数早期佛画得以存留。本作为其中极佳的例子,已经类似品仅有一件,为京都醍醐寺所藏。
佚名(宋- 元)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设色绢本 局部髪绣
来迎图,又称接引图,是净土宗的创作主题之一。主要表现阿弥陀佛和圣众接引往生者的情景。本图描绘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踏莲而立,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众往生的场景。这种描绘淨土三尊(或称西方三圣)前来接引的佛画被称为《阿弥陀三尊来迎图》。在唐代敦煌壁画、南宋佛画中可见到类似之作。
此作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阿弥陀佛头部排列密集的螺髮以及二菩萨的及肩长髮是用“髪绣”的方式,即用真正的髮丝绣入画中,故呈立体状,十分写实逼真。古代中国人视头髮如生命,轻易不肯落髮。“髪绣”作品存世极少。透过此作,我们似乎可以穿越重重时空,真切感受到製作者的赤诚之心。
来源:本愿寺旧藏、日本某寺院递藏
这幅阿弥陀佛及诸尊接引图,佛菩萨的身躯均涂以金泥,衣袍则以金泥为底,且整体为“截金”纹饰(截金是指将金箔细切用来装饰的技法)所覆盖,这种全身呈金色的表现方式称为“皆金色”,是镰仓时代佛画具有代表性的佛像表现手法。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自古能发愿制作的截金净土宗来迎图式,只能是皇权阶层和贵族阶层,尤其这种皆金色的类型,只能是权倾一时的阶层代表。
日本和歌山伊都莲华三昧院藏
作品以暗色为背景,阿弥陀佛三尊像似悬浮于莲池上空,后方拖曳彩云,显现来迎之势。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上,结说法印,大势至、观音菩萨二胁侍坐于两旁,皆侧身朝向主尊,姿态相对。主尊顶上现华盖,前方盛开的莲花上有六角台,台上放置金铜制的华笼、香炉及驻足的三双瑞鸟。虚空中花瓣冉冉飘落,与宝池中红色鲜艳莲花相辉映。像身、身光及莲座,均以黄色涂绘,轮廓以朱色勾描,仿奈良时代古风。
奈良长谷寺藏
图中根据《观经》上品上生章的内容,绘制阿弥陀佛与无量大众菩萨前来接引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
山越阿弥陀佛图
绢底 矿物颜料 金箔
纵120.6厘米 横80.3厘米
本图描绘即将临终的信徒面前,阿弥陀佛与众菩萨从西方极乐世界前来迎接信徒往生的场景。这种主题的佛画被称为“来迎图”,出现于镰仓时代,是日本净土宗绘画的一种重要样式。一般的来迎图描绘的都是阿弥陀佛与众菩萨乘云飞降,然而本图描绘的是阿弥陀佛与众菩萨从山的另一侧露出上半身,因此,这类作品又被称为“山越阿弥陀图”。
山越阿弥陀佛图
镰仓时代
绢本设色
高101公分 宽83公分
此图为三联式的装裱屏风,屏风三面。图上二隅书有来迎图之赞文,其右上开头记有“弟子天台僧源信”,得知山越阿弥陀图之图案设计,为源信之首创。此图阿弥陀佛的指端仍留有五色彩线,可能希用于临终仪礼或念佛会时的主尊。
画面下方三分之一描绘连绵起伏的山峦,呈现空间的远近感。主尊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二胁侍菩萨从山峦上露出半身。阿弥陀佛敛目垂视,手结转法轮印,头部放出毫光,采取与观者正面相对的构图。图右侧为手捧莲台的观音,与双手合十的大势至相对,皆面向主尊。三尊身躯为金黄色,衣着饰以碎金纹样,即所谓的全金色像,与暗色背景对比,更显得辉耀。此图表现有些形式化,推测是镰仓时代后半期之作。
山越阿弥陀来迎图
材质:绢本着色
规格:138×118 cm
时代:平安时代末期~鎌仓时代 12~13世纪
图中,阿弥陀佛于山谷间显现出格外大的上半身,顶戴头光两手结成接引手印。在阿弥陀佛的两侧,双手捧着莲台的是观音菩萨,而合掌而立的是势至菩萨,莲台是为了拯救往生者的灵魂并引导其通往极乐世界的道具。
净土就在山的那边 | 阿弥陀与二十五菩萨来迎图
日本净土宗总本山 京都知恩院藏
此图以对角线描绘阿弥陀佛和二十五菩萨一行快速从虚空中乘云陡降,表现出迅速来迎的样子,故通称速来迎。画面右下方描绘山庄,一往生僧人合掌端坐于房舍内,山庄周围出现化佛,上端虚空浮现净土楼阁。其余大半画幅表现阿弥陀佛和二十五菩萨正越过连绵山峦的景象。尾随最后的菩萨从山面的棱线露出半身,捧莲台的观世音菩萨率先到达往生者前,圣众中央的阿弥陀佛从白毫放出一道光,直达往生者。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仙乐自空中飘飘传来,阿弥陀佛带领教众,从白云中降落,欢迎一位将死之人,带他前往西方极乐。观音带着身后侍从冲在最前,为信徒展示重生的莲花宝座。在公元6世纪的中国,净土宗兴起,他们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到13世纪,净土宗在日本获得相当多的独立发展动力。
高丽佛画阿弥陀如来及八大菩萨像
绢本设色
尺寸:160.3x86cm
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台座上,面相饱满,螺鬈肉髻,眉心有白毫,双目微睁,丰唇,鼻翼宽大。身着朱色袈裟,衣纹简洁流畅,内著僧衹支,双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阿弥陀三尊图
高丽王朝(918—1392)
材质:矿物颜料,金粉,墨汁,丝绢
规格:114.9×59.1厘米
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净土宗信仰在高丽王朝拥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在存世的160余幅高丽佛画中,净土宗相关的作品占了大多数。这幅阿弥陀三尊图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珍贵的高丽佛画。画面上半部分几乎被主尊阿弥陀佛的身形占满。他面相圆满,神情安详、宁静,身着赤色袈裟呈半披状,袒露的胸前用金粉勾画出卐字符,手结下品中生印,跏趺坐于精美异常的莲花宝座上。阿弥陀佛的两侧是两尊菩萨,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拈杨柳枝,正在播洒甘露,表明其以大慈悲为体相。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手持经书,表明其以大智慧为体相。
知恩院本高丽佛画阿弥陀三尊像
纸本 着色 挂幅
縦168.3cm 横91.4cm
画面中心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图右下角为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对座。此图布局似描绘佛说法的场景,为高丽佛画中少见之图像。
阿弥陀佛面相丰圆,五官端严,予人稳重之感,双手举至胸前作说法印。观音菩萨顶戴化佛宝冠,脸部丰圆,眼大鼻高,身躯丰厚,手持柳枝,衣饰华丽。大势至菩萨造型和姿态与观音相似,右手持经函。此图笔触轻妙,多用柔和的中间色,色彩优美,类似宫廷样式之佛画。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一般阿弥陀佛画像周围或有二位、四位,乃至于八位胁侍菩萨,或有许多弟子及天王等像,此幅则是以阿弥陀佛与八大菩萨为主题。
此幅以阿弥陀佛坐像为中心,旁为观音和地藏胁侍菩萨,上方有六位罗汉。阿弥陀佛肉髻较大,上有髻珠,右手上举结印,左手置于腹前,坐于纹样简单的四角台座上,箕形背光等特色,是与高丽时期佛像不同之处。
该佛画在朝鲜现存的佛教画中属于规格较大的作品之一。
该画作向人们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描写技术。尽管佛陀和弟子们的形象是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但是画作比例正确,包括脸部在内的人体部位的描写非常鲜明。
1828年 道光八年十月
朝鲜王朝宫廷佛画
绢本彩绘
尺寸:263.5 x 181.8cm
这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朝鲜时代佛画,从画面下方题记可知是绘于道光八年(1828年)10月,属朝鲜王朝宫廷绘画。描绘的是极乐净土阿弥陀佛说法场景,主尊阿弥陀佛安住中央,上方二侧各有五位罗汉,中间二侧各有三位菩萨围绕,似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在阿弥陀佛身边,画面下方是二位护法天尊。整幅画面色彩浓烈,构图紧密,人物面部为典型的朝鲜人种特色;大面庞、细目小嘴,极具地域特色,使人一望便知这是朝鲜佛画。
《极乐世界庄严图》,由清乾隆宫廷画家丁观鹏绘制,原作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整体观之,通幅《极乐世界庄严图》,人物众多,景物繁复,但通过设计者细致的安排,形成一幅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敷色鲜艳,树木宫殿与圣众菩萨之间,虚实互补,列序有秩,将《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所阐述的极乐世界胜妙景观,钜细靡遗的呈现出来。
如今,我们将这幅珍贵的《极乐世界庄严图》进行高清复制,终于还原出了原作的风貌。即可作为供奉修行之用,亦可作为佛画临摹的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