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
Science Culture · Future Ethics · Common Values
王永利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
导语:2024年9月20日,第八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展望国际政经变局,共谋安全发展之道”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以下将有关嘉宾发言做梳理分享。
当前全球经济安全和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地缘冲突、经济封锁、金融制裁等。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作为全球贸易投资的基础设施成为了关注焦点。国际支付清算体系服务于跨境投资贸易或金融交易。当两个国家进行交易时,如果货币无法完成支付,这笔交易实际上是难以落地的。目前绝大部分跨境贸易主要通过清算机构转账支付和记账清算完成交易,直接的现金收付已可忽略不计。但转账支付需要收付款双方提供支付指令作为依据,从而保证每笔款项能准确无误地从付款方转到收款方账户。如果各个国家都使用不同的支付指令、语言文字和运作方式,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就会很差。因而,最理想的方案是在全球建立一个标准统一、覆盖全球的国际清算中心,各国或清算机构能在该中心开立清算账户,实现机构间资金账户联通。但由于货币具有主权属性,需要接受各国法律监管,全球统一的国际清算中心还难以建立,只能在各国建立国家级清算中心包括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如美国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另一个理想方案是建立一个标准统一的全球银行间金融信息传输平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SWIFT成立于1973年,其初衷是按照中立、专业、安全、高效的原则,管理、传送和处理全球银行间的支付指令。即使在美苏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依然可以使用SWIFT。SWIFT也凭借着坚持商业营运、不受政治影响的做法,发展成覆盖全球200个国家11000多个成员单位的专业化组织,有力支持了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发展。需要强调的是,SWIFT只是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金融信息传输平台,也就是报文体系,其成员单位无需在SWIFT开立资金账户。然而,美国在2001年遭遇“9·11”恐袭事件后,以反恐名义要求SWIFT提供美元支付数据。此后,美欧不断强化对SWIFT的干预,通过从SWIFT中剔除特定国家或机构,将SWIFT用于对他国制裁。2022年俄发动对乌特别军事行动后,SWIFT随即剔除俄部分重要银行。当然,由于欧洲需从俄进口天然气并进行相关货币清算活动,SWIFT并未完全剔除俄方机构。但此举仍然引发了很多国家的警惕与担忧,不少国家积极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替代组织,对SWIFT及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面对上述挑战,国际支付清算体系潜在的应对方案包括:一是推动SWIFT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真正恢复中立、专业、安全、高效的原则。SWIFT既然是为全球服务,就应接受国际社会共同管理,避免成为由少数国家控制的体系,但目前看难度非常大。这也意味着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不得不进行深刻变革。二是由被SWIFT剔除的国家另建一个类似平台,与SWIFT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从技术角度看,SWIFT运行已久,主要涉及标准问题,若要建立新的金融信息传输平台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新的组织真正做到中立、安全、公平、公正,不被少数国家控制,以及如何避免各国都想建立自己掌控的金融信息传输平台,导致实际运行效果低下。三是借鉴数字货币技术打造新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首先是比特币。自2009年推出后,比特币成为可全球流通的超主权加密货币,现在依然保持安全运行。但比特币体系非常封闭,数量非常有限(总数约2100个),若以比特币体系作为中介进行国际支付清算,效率将非常低。其次是稳定币。目前部分与主权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如USDT、USDC、GUSD等)已运行多年,在跨境支付清算中表现出较高效率。这种稳定币实际上就是主权货币的代币。若借鉴稳定币技术打造数字主权货币并用于跨境支付清算,虽然可能形成各国主控而非全球集约化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但由于其全新运行方式,实际成本效率或仍有优势,值得积极探索研究。如果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分裂,跨国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不能顺利进行,势必倒逼出一个新体系乃至一系列联盟集团。物极必反,风险可衍生出新生事物,我们可对此保持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