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原因: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杀。)
3.一战时间: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
4.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
5.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等)与协约国(俄、英、法、意大利、塞尔维亚等)。
6.一战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7.一战转折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8.一战后期变化:
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9.一战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面结束。
10.一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③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十月革命的时间: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3.十月革命的经过: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冲进冬官,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十月革命性质: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5.十月革命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6.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
②目的: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及战后安排。
③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
④性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⑥影响:
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确立了欧洲的新秩序。
2.《凡尔赛条约》:
①签订时间:1919年6月。
②主要内容
政治: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外交: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影响:
《凡尔赛条约》与协约国和其他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
②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③参会国:美、英、法、日、真、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由美国主导会议。
④结果: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⑤影响: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2.《九国公约》:
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②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春。
2.领导人:列宁。
3.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内容:
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②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④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苏联: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苏联工业化开始时间: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 苏联工业化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
5.评价:
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②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开始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化具体内容: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加快集体农庄建设。
四、苏联模式
1.新宪法: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也称作“斯大林模式”。
3.“苏联模式”的实质: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苏联模式的影响:
一方面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让苏联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
①第一次:
1920年,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1922年,停止运动。
②第二次:
1930年,主要采取不服从的形式,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最后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③影响: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领导人:扎格鲁尔)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意义:
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领导人:卡德纳斯)
1.原因:
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3.改革措施: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意义: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