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13.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根据以下图示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1)题目自拟。(2)内容需包含图示中提到的六个战争及其影响。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从中你获得哪些感悟?(3)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答案】(1)题目如“战争启思录”(2)内容要点: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商朝灭亡。战国时期,桂陵之战(或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或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前230——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83年,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因素:国家经济实力、民心向背、领导者的才智等感悟:如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古代战争的本质、规律、原则,以及胜负的基本要素对现代军事仍有借鉴意义等
材料一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译文: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毛泽东爱读史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属于史学家已有的观点,而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到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的评注就是一例。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脸谱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毛泽东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是继承了朱熹正统的历史观,而不是继承司马迁以“稽其成败兴亡之理”为原则的历史观,对曹操是有偏见的。在斐松之注、卢集解的《三国志》中,他对有关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肯定曹操应该肯定的地方。
——摘自张贻玖《毛泽东评曹操》(《人民论坛》1997年第02期)
请回答:(1)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战争的名称。(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官渡之战。(2)观点:曹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论述:历史上的曹操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曹操结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基于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狡猾、阴险的恶势力的代表。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该历史人物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15.以下是小历和小史同学关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主要原因的讨论,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赞同小史的观点。理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民族、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这是主要原因,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答案】题目:丝绸之路促进佛教传播。叙述: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思维导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迁都的地点。(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洛阳。(2)[答案示例]观点:改革是强国之路。论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通过迁都洛阳,革除旧俗等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可见,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说明: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也可,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等。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