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职场   2024-11-13 09:43   黑龙江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一、课标内容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史料实证:识读《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了解这些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5.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
道教和佛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纸张出现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教师提问:根据上图,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学生回答:纸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丝帛和青铜器等上。缺点是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携带和推广。
教师提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
教师提问: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
学生回答:不对。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工艺。
教师点拨: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已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教师提问: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他是以什么为原料造纸的?
学生回答: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蔡伦造出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教师提问: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教师过渡: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造纸术,中医学、数学和农学的相关成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感受吧!
探究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教师讲解: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中医药学家就是张仲景和华佗。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5-86页,了解张仲景的事迹。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主要内容: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教师点拨: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6页,说说华佗的医学贡献。
学生回答: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用于手术;他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践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九章算术》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学生回答:《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教师讲述: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代表性著作是《氾胜之书》, 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探究三:司马迁与《史记》
教师讲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10岁开始读古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至明白。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38岁那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48岁那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全力完成了《史记》。
教师提问:通过简介,体现司马迁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探究精神、仗义、不畏强权、坚忍不拔司马迁忍辱负重,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
教师提问:《史记》的写作体裁是什么?《史记》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体裁:纪传体通史。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评价: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纪传体的“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还有“表”或“书”。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史书。这部史书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巨著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探究四:道教和佛教
教师讲解: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一些神仙方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太极图、八卦、算卦、太极剑、太极拳、气功等,都与道教有关。
教师提问:(1)道教兴起背景(2)起源(3)教义(4)创始人
学生回答(1)道教兴起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2)起源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3)教义尊奉黄帝和老子,神仙方术。(4)创始人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教师提问:道教为什么要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学生回答: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教师提问:统治者为什么支持道教?
学生回答:道教的相关主张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1)佛教的地位(2)起源地(3)创始人(4)教义(5)传播原因
学生回答(1)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地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4)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5)传播原因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教师提问:佛教传播过程和影响?
学生回答:传播过程,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提问: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兴起?(从统治阶层和人民生活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满足了统治阶级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统治。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又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教师提问:探究问题: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1)国家统一;(2)经济繁荣;(3)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
(三)课堂总结

时代
成就
地位
造纸术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医学
东汉末年
“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东汉末年
华佗发明 “麻沸散”“五禽戏”
数学
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
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农学
秦汉时期
《氾胜之书》
史学
西汉
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
东汉末年,道教在民间兴起
两汉之际,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四)板书设计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五)当堂演练
( C ) 1.(史料实证)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 B ) 2.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A.矛盾与统一   B.继承与创新
C.差异与多样   D.开放与包容
(  B  ) 3.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  C  )4.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 C ) 5.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学生对于朝代文化的内容大多也比较熟悉。所以,如何处理庞大的知识内容,如何利用学生对内容较熟悉的这一条件,把整节课上得有新意成为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观察图片、小组讨论、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重难点。整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目标达成率较高。

温馨提示

本资料来源网络改编,电子版资料戳阅读原文下载。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欢迎教师投稿

邮箱:czls99999@163.com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