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的概念: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原因:
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4.马歇尔计划(经济上):
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②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
1.背景:
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导火索:
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3.分裂:
①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②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德国分裂的影响: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军事上)
1.北约: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华约:
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苏联的莫斯科。
3. 两极格局形成
北约和华约的相继成立,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形成。
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欧共体的形成:
①20世纪50年代初,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的的影响: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4.欧盟: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5.欧盟的影响: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①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 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④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2)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同点
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主要内容: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
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建立:
1949年,苏联同一些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经互会”。
2.经互会的作用:
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③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关系:
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苏联的三次改革:
①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②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1988年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2.三次改革存在的问题: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2.苏联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3.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③外部因素: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催化剂: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失败,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分裂加快。
一、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会议精神:
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3.性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结果: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意义:
①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③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二、“非洲年”
1.利比亚独立:
1951 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2.埃及独立: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3.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2 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4.“非洲年”:
1960 年,非洲有 17 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5.非洲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
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