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地球第三极发育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冰川,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孕育了亚洲地区十多条大江大河,因此被称之为“亚洲水塔”。她是中国乃至亚洲水资源的安全阀。
图1 亚洲水塔内外流区河流分布图。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亚洲水塔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等庞大河流系统向下游不同国家和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这些奔流入海、哺育着亚洲多彩自然和人类福祉的浩瀚江河,正因气候变化而告急。
塔里木河、黑河、疏勒河、锡尔河、阿姆河……,这些流入内陆盆地、哺育着中国和中亚干旱区万千生态的蜿蜒长流,也正因气候变化而告急。
01 亚洲水塔 | 万水纷呈
提到青藏高原,人们第一时间在脑中映出的讯息是:连绵不绝的山峰,一望无际的冰川。
图2 亚洲水塔之冰川、湖泊和河流。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1.1 冰川之乡 | 固体水库
亚洲水塔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北至天山、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高耸山脉带来的低温为冰川孕育提供了条件,诞生了近10万条冰川,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冰储量约8000立方千米。
图3 2019年夏,西藏山南浪卡子县卡鲁雄峰以北的枪勇冰川,强烈融化形成汹涌流水。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1.2 湖泊之家 | 水天一色
要说我国哪里的湖泊最多,其实不在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地区,而是在这万水纷呈的亚洲水塔。
在青藏高原亿万年的历史长河里,冰川的侵蚀、地壳的活动为湖泊的存在提供了地理条件,加之常年的积雪和冰川的融化,形成了庞大、密集的湖泊群。
这里有1400多个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占了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而湖泊储水量更是高达1000立方千米。
图4 西藏最深的湖当惹雍错。据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实测,该湖最深处230米。图源:VCG
1.3 江河之源 | 万水汇流
提起江河,我们会首先想到母亲河长江和黄河。长江和黄河就发源于亚洲水塔的唐古拉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除此以外,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印度河、恒河、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 多条亚洲大江大河都发源于亚洲水塔的众多山系。
图5 黄河源区万水合流。图源:VCG
02 气候变暖 | 水塔失衡
图6 1950-2020年间亚洲水塔的升温率及与全球平均升温率的对比。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2.1 冰川消融|状态失稳
在快速升温影响下,亚洲水塔的冰雪逐渐失去稳定发育的状态。过去50年来,冰川面积已缩小1/5,储量减少超过1/5。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冰川融化还将进一步加剧。
图7 一代人的时间里,大小冬克玛底冰川经历了“跨世纪分手”。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8 喜马拉雅山卓奥友峰北坡的加布拉冰川1921年与2009年的对比。图源:The Atlantic
图9 阿扎冰川1933年、1976年、2006年和2018年在相同位置照片对比 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和Ward (1933)
图10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30年的融化后退和彼此分手。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2.2 湖泊扩张 | 数量增多
冰的力量正在减弱,而水的力量不断增强。
图11 1976-2018年亚洲水塔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变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12 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错。图源:VCG
图13 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的扩张与目前状态。黑色部分为1972年的湖泊范围,面积为1643平方千米;浅蓝色部分为2020年的湖泊范围,面积为2426平方千米。近50年扩张了47%。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2.3 径流增多 | 水量上升
冰融聚水,江河汇流,大有万水奔腾的磅礴之势。
图14 亚洲水塔主要河流1980-2018年的径流变化 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15 雨后的雅江急流。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2.4 西风季风 | 胁迫变化
图16 亚洲水塔西风环流和季风系统。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17 卫星遥感影像显示亚洲水塔上空流动的水汽。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印度季风和西风环流协同作用,影响着冰川变化,使得它们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图18 亚洲水塔冰川长度、面积和物质平衡变化空间特征。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此两股力量交织着,在亚洲水塔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大剧。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受大气-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如果说气温是决定冰川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则是冰川发育的必要因素。
图19 1980年到2020年亚洲水塔降水空间变化。红色表示减少,蓝色表示增加。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03 失衡效应 | 风险叠现
亚洲水塔冰-湖-河的变化给我们讲述了亚洲水塔失衡的故事:固态的水越来越少了,液态的水越来越多了……。
人们总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在湖泊扩大、江河增多的趋势下,为何科学家们对此发愁呢?
事实上,风险,正如像湖中投入颗石子,看似风平浪静,引不起波澜,但在看不见的水下,早已如涟漪一般,渐渐扩散。
3.1 冰崩巨灾|威胁日盛
水塔失衡正在严重威胁亚洲水塔的命运,导致冰崩和冰湖溃决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图20 2016年两次阿汝冰崩的高分2号卫星影像(2016年10月7日)。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21 雅江色东普沟冰崩堵江位置及冰崩碎屑流堵江。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22 印度2021年杰莫利冰崩及摧毁的在建水电站。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3.2 冰湖溃决|持续多发
冰湖溃决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统计,1980年以来,亚洲水塔共发生冰湖溃决洪水灾害超过80起,其中一半以上的灾害都是由于冰崩引起的。
图23 2016年,西藏聂拉木县贡巴通沙错冰湖发生溃决(左),溃决洪水对下游尼泊尔境内水电站造成重大影响(右)。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24 2020年,西藏嘉黎县金翁错冰湖(左)发生溃决,溃决洪水(右)对下游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评估发现,目前亚洲水塔有47个极高风险的冰湖,它们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中部的吉隆县、聂拉木县和定日县,以及藏东南地区的嘉黎县、波密县等,这些极高风险冰湖像是悬在下游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亟需要科学应对。
04 科考成果| 领航预警
亚洲水塔,是庇护着万千冰川的水塔,是汇聚着万千湖泊的水塔,是孕育着万千江河的水塔,是滋养着亿万人民的水塔。
这是一座伟大水塔,不仅孕育诞生了古老文明,也持续地为人类发展注入勃勃生机。这是一个幸福水塔,孕育了冰川雪山和江河湖泊,为下游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造福人民。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聚焦亚洲水塔变化和影响取得系列科考成果,为科学应对亚洲水塔失衡把脉指向,领航预警。
4.1 气候变化|洞察趋势
图25 模型预估亚洲水塔21世纪将继续变暖变湿。RCP2.6、RCP4.5、RCP6.0和RCP8.5分别代表温室气体低、中、中高、高四种不同排放情景。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26 在极高海拔冰川区架设自动气象站监测气候变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4.2 水塔风险|不懈应对
图27 模型预估亚洲水塔冰川将持续消融,径流总体增加。RCP4.5和RCP8.5分别代表温室气体中、高两种不同排放情景。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28 亚洲水塔多圈层综合观测网络。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30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建立了次仁玛错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4.3 用水战略|因地施策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预估,在未来变暖情景下,西风降水将进一步增强,而季风降水也一改过去的减弱状态,转变为增强;冰川的融水量进一步增加;湖泊水量将会增多;径流量还将上升;亚洲水塔的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亚洲水塔下游工农业和居民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流域人口密度和农业灌溉面积最大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水资源需求最高。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水压力。
图31 未来工农业和居民用水需求变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图32 亚洲水塔及其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变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因此,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系统评估亚洲水塔水资源失衡对这一地区水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后,提出以地球系统为基础的亚洲水塔失衡与水资源变化应对方案:系统观测网络融合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战略;通过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制定因地施策的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通过开发先进的大气-冰冻圈-水文耦合的模拟器,实现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管理的战略愿景。
主要参考文献
[1]An, B., Wang, W., Yang, W., et al. Process, mechanisms, and early warning of glacier collapse-induced river blocking disasters in the Yarlung Tsangpo Grand Canyon,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16, 151652.
[2] Gao, J., Yao, T., Masson-Delmotte, V., et al. Collapsing glaciers threaten Asia's water supplies. Nature, 2019, 565: 19-21.
[3] Immerzeel, W.W., Lutz, A.F., Andrade, M., et al. Importance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world’s water towers. Nature, 2020, 557: 365-369.
[4] Immerzeel, W. W., van Beek, L. P., Bierkens, M. F.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Asian water towers. Science, 2010, 328: 1382-1385.
[5] Kääb, A., Leinss, S., Gilbert, A., et al. Massive collapse of two glaciers in western Tibet in 2016 after surge-like instability. Nature Geoscience, 2018, 11: 114-120.
[6] Kraaijenbrink, P. D. A., Bierkens, M. F. P., Lutz, A. F., et al. Impact of a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of 1.5 degrees Celsius on Asia’s glaciers. Nature, 2017, 549: 257-260.
[7] Shugar, D.H., Jacquemart, M., Shean, D., et al. A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caused the 2021 disaster at Chamoli, Indian Himalaya. Science, 2021, 373: 300-306.
[8] Wang, L., Yao, T., Chai, C., et al. TP-River: Monitoring and quantifying total river runoff from the Third Pol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21, 102: E948-E965.
[9] Wang, T., Zhao, Y., Xu, C., et al. Atmospheric dynamic constraints on Tibetan Plateau freshwater under Paris climate target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1, 11: 219-225.
[10] Wang, W., Zhang, T., Yao, T., et al.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irenmaco glacial lake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2, 73, 102914.
[11] Yang, W., Wang, Z., An, B., et al.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ice collapses and river blockages in the Sedongpu Valley,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23.
[12] Yao, T., Bolch, T., Chen, D., et al. The imbalance of the Asian water tower.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2, 3: 618-632.
[13] Yao, T., Thompson, L., Yang, W., et al.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 663-667.
[14] Yao, T., Xue, Y., Chen, D., et al. Recent third pole’s rapid warming accompanies cryospheric melt and water cycle intens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monsoon and environment: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with observations, modeling, and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9, 100: 423-444.
[15] Yao, T., Masson-Delmotte, V., Gao, J., et al. A review of climatic controls on δ18O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13, 51: 525-548.
[16] Zhang, G., Yao, T., Xie, H., et al. Response of Tibetan Plateau lakes to climate change: Trends,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20, 103269.
[17] Zheng, G., Allen, S.K., Bao, A., et al. Increasing risk of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from future Third Pole deglaciation.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1, 11: 411–417.
[18]王宁练, 姚檀栋, 徐柏青, 等.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与趋势及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20-1232.
[19]邬光剑, 姚檀栋, 王伟财, 等.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85-1292.
[20]姚檀栋, 陈发虎, 崔鹏, 等.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09): 924-931.
[21]姚檀栋, 邬光剑, 徐柏青, 等.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03-1209.
[22]姚檀栋, 余武生, 邬光剑, 等.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科学通报, 2019, 64(27): 2770-2782.
[23]张建云, 刘九夫, 金君良, 等.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64-1273.
[24]周天军, 高晶, 赵寅, 等,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10-1219.
[25]朱立平, 张国庆, 杨瑞敏, 等. 青藏高原最近40年湖泊变化的主要表现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1): 1254-1263.
创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