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核心区向海而生,造船业发达,为何没发展出强势海洋文明?

文摘   2024-11-12 09:17   广东  

在普遍认知中,中华文明常被视为由大河滋养下的农耕文明的典范,历经与游牧文明的千年交锋而持续演进。这种文明模式凸显了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共生——农耕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而游牧文明则塑造了我们的坚韧体魄。

然而,自近代以来,来自海洋的列强,如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凭借先进的船舰与工业实力,多次冲击中国的海岸线,迫使中国进入被动防御的境地。这些国家常被视作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中国地形广袤,拥有长达3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便占据1.8万公里。

尽管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且在古代就掌握了卓越的航海技术,建立了辐射南洋的庞大贸易网络,但中国仍常被归类为典型的陆权国家。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大河文明的紧密联系。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没有孕育出独特的海洋文明呢?

当我们审视欧洲的海洋文明时,其起源与特定的地理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观察欧洲地图,不难发现欧洲大陆的主体部分宛如一个大半岛,四周被海洋紧紧环绕。

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文化走向: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欧洲人不得不通过海洋贸易来弥补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海盗劫掠文化也在这片海洋环境中悄然兴起。地中海的贸易文化与北方的海盗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欧洲文化的外向性和冒险精神。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的地缘格局和气候类型则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截然不同。东亚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大河滋养下的温带平原在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丰富的物产使得东亚地区对于对外贸易的诉求并不强烈,从而形成了内敛而深沉的文化底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东亚地区缺乏海洋文明的元素。

实际上,从浙江以南,中国的海岸线变得曲折多变,海湾星罗棋布。在唐朝之前,由于东南地区人口稀少,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因此海洋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五代之后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迅速增长,中国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寻求更多的资源。从那时起,一条从中国东南沿海延伸至东南亚乃至南亚的商贸路线逐渐兴起,成为东亚海洋文明的重要象征。

当然,在明清两朝时期,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统治者的保守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确实实行了多次海禁政策。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海洋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相反,它们只是中国地缘和文化因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反映。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日益融合,中国正以其大陆和海洋的双重属性以及对贸易公平的坚定维护为底气,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合作与交流。


大国科技学苑
仰望苍穹、浪漫星空、思考人生、求证真理。 智慧存于心,善美见于行,美好常相伴,所遇皆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