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归来】邓一凡:学术视野的拓展与跨文化碰撞:斯坦福访学之旅

教育   2025-01-16 10:54   北京  


编者按:

“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双一流”建设经费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3-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30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都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CT医学成像展开,在导师高河伟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锥束CT能谱成像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在学校博士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基金的支持,以及学校和导师的推荐下,我有幸在2023年8月前往斯坦福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这次访学不仅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在四个多月的访学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个人能力,为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申请到踏上斯坦福的第一步

我原计划7月1号出发、12月31号返回,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访学。然而,签证申请未能一次性通过,且需要等待审查,直到8月初才最终获批。由于这一突发状况,我不得不迅速调整行程安排,从最初计划的六个月,减少到了仅有四个多月,并重新规划访学的任务和目标。机票、住宿等事项本应提前几个月完成,但在签证审查通过之前,我只能处于等待状态,无法做出具体安排。当签证通过后,我只剩下十天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行前准备。从寻找合适的住宿到完成航班预订,每一步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这个过程大大锻炼了我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在8月初,我终于从北京经卡塔尔转机到美国,历经近30多个小时终于抵达了旧金山机场。从旧金山国际机场出发,驶向斯坦福大学的路程让我感受到从现代都市到宁静校园的转变,机场周围是典型的繁忙都市景象,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忙的交通构成了城市的常态。然而,沿着高速公路驶离机场,进入宁静的硅谷地区,眼前的景色逐渐发生了变化,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偶尔能看到低矮的商业大楼和高科技公司的办公园区,城市的喧嚣渐渐被远离。


                     斯坦福校园的自然诗意

抵达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环境。广阔的草地、宁静的湖泊、精致的花园和蜿蜒的小步道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大学周围的道路宽敞而平整,路树成荫,时不时能看到学生骑行在校园的小径上,或是三五成群的学子在步道上漫步。

斯坦福大学鸟瞰图


斯坦福大学的气候非常宜人,我的访学时间从夏季末到冬季初,尽管季节更替,但加利福尼亚温暖的阳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校园,明媚的天气让人心情愉悦,丝毫没有因季节变化而感到沉闷。夏季虽有几天的炎热,但也不过是短暂的高温,随之而来的总是宜人的凉风。即便是冬季,气温依旧保持在一个温暖的范围内。

除了迷人的气候,斯坦福大学校园内也有不少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既能感受学术氛围,也能欣赏自然美景。在刚去到斯坦福时,课题组的同学带领着我在工作地点附近游览,熟悉工位以及实验室的周边,还为我介绍了学校的方方面面,让我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胡佛塔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她高耸入云,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整个校园及周围的硅谷区域,视野开阔,景色令人叹为观止。塔内还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无论是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夕阳下的校园全景,都使这里成为游客和学子们流连忘返的好去处。此外,斯坦福纪念教堂同样是校园中的一大亮点。这座教堂由该大学创办者之一的斯坦福夫人兴建于美国文艺复兴期间,用以纪念与她共同创办斯坦福大学的丈夫利兰·斯坦福。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宏伟,内部装饰华丽。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入教堂内部,五光十色的光影效果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神圣。

胡佛塔

斯坦福纪念教堂


                    跨文化体验的收获:从适应到融入

斯坦福的学习环境与国内相比,整体差异并不大。我在Lucas Center分配了一个工位,依然是面对电脑进行工作,唯一的变化是周围的交流语言变成了英语,这使得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当然,生活中还是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交通问题,在美国,没有车几乎意味着你无法轻松出行。斯坦福大学位于帕罗奥图,而非大都市,超市、购物区等设施相对分散。我租住的地方距离学校有2英里多,每天骑自行车通勤需要半小时左右。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生活用品成了一个挑战,像沃尔玛这样的超市距离我的住处有2-3英里。在逐渐适应之后,借助亚马逊和沃尔玛的手机应用,可以方便地以超市价购买到所需物品,大大节省了时间。

其次就是生活成本。斯坦福所在的湾区,租房费用也大约需要1500美元一个月,一顿餐费至少需要15美元,即便是快餐也要12美元左右。虽然外卖平台比较发达,但外卖的人工成本高,还需要支付小费,这使得外卖的费用更为昂贵。美国的饮食与中餐差异很大,并不完全我的合口味,尤其是快餐和外卖,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我常常选择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斯坦福大学的食堂提供了不错的选择,每餐大约15美元的自助餐可以让我吃得相对满足。

在治安方面,斯坦福大学周围相对安全,但居民区的路灯较少,晚上会显得较为昏暗,我通常尽量在天黑前回到住处。尽管在我访学期间没有亲身经历治安事件,但通过邮件和同学们的反馈,偶尔也会听闻附近发生的一些治安事件,这些让我时刻保持警觉。总体来看,这里的治安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此外,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斯坦福大学放射学系的Retreat活动。我参加了两次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与他们的交流让我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第一次活动是学术与休闲结合的模式,为期两天。活动地点有些远,大家开车前往都花了4个小时左右,但海边的环境非常舒适,也难得的看到海边沙滩的景色。这次活动不仅是学术交流的机会,也为我提供了一个与国际同行放松身心、增进友谊的宝贵时光。

海边沙滩风景


在活动中,我听到了许多学术前沿的讲座,在海报展示环节也了解到了系里很多研究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等课题组的工作,与很多原先不认识的其他课题组成员交换名片(在活动开始前所有人提交了照片和相关信息,用于制作名片),体会了美国大学这种院系活动时大家畅所欲言的社交氛围。在这次活动中,除去学术部分,晚上安排的知识竞猜,也非常有趣。由于文化差异,我基本都猜不到正确答案,但系里的老师、学生一块参与这种活动的氛围还是很有趣的。竞猜结束后,有一个小的篝火边提供了酒水和棉花糖,可以自己试着烤棉花糖,与其他人在篝火边闲聊。第二次活动是在学校里面举办,时间只有一天。这次更偏向于学术讲座与讨论交流的形式,在活动中有好几个区域分别是不同的主题,大家自由选择就坐的区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安排各位老师的展示,虽然很多报告和我不是同一研究方向,但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学术前沿的工作,大大拓宽了学术视野。

在访学期间,每周会收到斯坦福大学放射学系发送的邮件,通知大家这一周的讲座安排、举办地点以及线上Zoom会议的链接。这种方式能很好的让所有人了解讲座情况,想听的可以线下或线上灵活地参加。同时,听完讲座后正好是午饭时间,大家在吃午饭的时候还能继续交流沟通学术上的进展或疑惑。


                    学术视野的拓展:新思路与新方法的启发

在科研方面,4个多月的访学中,我受到了导师与课题组成员的很多关照,我在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科研需要的优秀品质。科研上很体现个人自发的研究能力,平时大家交流沟通的时间也比较多,但不能完全沉浸在聊天中,需要在聊完之后及时将收获的新思路、新想法融合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在斯坦福的课题组中,我们每周固定时间开会,一个人分享近期的工作或参加学术会议的见闻,大家提出疑问,热烈讨论,并针对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在每周一次的会议中,我能很好地了解课题组其他成员的工作情况。在我分享展示时,大家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能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同时,我在斯坦福期间也保持和国内导师、斯坦福导师每周一次的会议讨论,分享我的工作进展,老师们会及时指出我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让我能及时改正。在访学期间,由于项目需要,我会经常去那边的实验室,实验室中有一位工程师与我交流实验设置,大大增进了我对实验设备的了解,让我能快速学会实验设备。在设计实验时,他也能从硬件支持上给我提供很多有效的建议。

我还参观了新建成的光子计数探测器实验室, 这是全美第二台光子计数探测器。光子计数探测器是CT领域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进步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图像质量,识别物质成分信息。虽然我的研究工作用不到光子计数探测器上,但在参观过程中也更加了解了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应用前景。

参观光子计数探测器实验室照片


早在访学出发前我便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抵达美国后不久,我与斯坦福大学的导师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访学期间的研究框架和工作日程。我主要参与了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关于双层平板探测器性能比较的项目,二是一种特殊滤波片的硬件设计与制作。特殊滤波片是我长期关注研究方向,访学中我对能谱调制器的硬件制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前,我们采用蚀刻工艺制作了一些样品,但这种方法存在侧蚀现象,导致边缘厚度不均,影响了性能。因此,我希望利用斯坦福的先进资源寻找更高精度的制作手段。在与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中,我尝试了他们常用的分析方法,进一步优化能谱调制器的设计。在与导师的沟通中,我也探索了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能谱调制器,虽然受限于成本最终未能成功制作,但也拓展了研究思路。


                              最后的话

这次访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提供了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还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访学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我认识到,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能够激发出全新的灵感,为科研工作带来更多可能性与创造力,积极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进步。

感谢学校博士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基金的支持和导师高河伟老师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感谢我的外方导师Adam Wang教授、博士后Sen Wang、博士生Yirong Yang等人,他们都十分热情友好,在我访学期间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我将继续努力,将这段宝贵的经历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邓一凡的访学总结报告

组稿:湛勇智

审阅:孙傅

编辑:研究生院综合办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信息,服务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导师、校友及关注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群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