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双一流”建设经费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3-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25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都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
我的导师李希光教授长期倡导“不出亚洲,立足周边”的学术理念,致力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研究。怀着这样的理念,我希望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南亚文化,开展探索性的田野调研。2024年1月至10月,在学校博士生短期出国(境)访学基金、学院及导师的鼎力支持下,我前往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塔克希拉亚洲文明研究所访学,由Ghani-ur-Rahman教授担任合作导师。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走出媒体刻板印象,通过档案研究、实地访谈和田野调研,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真实面貌。
史料研究:档案馆里的历史与当下
在真纳大学塔克希拉亚洲文明研究所前所长阿什拉夫教授的引荐下,我进入巴基斯坦国家档案馆开展研究。馆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包括英殖民时期的出版物、巴基斯坦建国初期的报纸、印度的主流报刊以及独立运动期间的重要资料,还保存着20世纪80年代的China Daily。这些文献为研究巴基斯坦从殖民统治到独立建国、再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档案馆的设施条件较为简陋,文献保存与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许多文献未实现电子化,保存状态堪忧,不少报纸因年代久远而泛黄、脆化,部分页面已难以阅读。对于破损严重的历史报纸,只能通过老旧的微缩胶片设备查阅,这些设备清晰度较低,需要在放大镜下逐字辨认。阅览室位于地下一层,环境简陋且闷热,常常全身湿透。我时常跟负责阅览室的老先生聊起档案电子化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他总是叹气说:“我提过很多次申请,但政府根本不关心。”
语言也是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挑战。档案馆的文献主要以英语或乌尔都语书写。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沟通时常有误解和延误。对于乌尔都语史料,需借助翻译工具或寻求当地人帮助,这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也限制了研究深度。我学习了简单的乌尔都语,用本地语言与工作人员交流,逐渐拉近了彼此距离。
巴基斯坦的工作文化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工作节奏缓慢,生活方式随性。每次调取文献都需要填写表格、签字审批,再由工作人员手动去档案室查找,通常需要等待数小时。工作人员迟到早退、请假也是常态。面对这种节奏,我逐渐学会调整:比如提前一天提交申请。有时我会在市场买些茶点与工作人员分享,通过日常交往增进关系,间接提升工作效率。
在档案馆的研究不仅是一场学术之旅,更是一段融入与适应的过程。那些泛黄的报纸不仅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轨迹,也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并不单是扎根文献,更要深入人群和社会。跨文化学术研究考验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沟通能力、耐心与适应力。
巴基斯坦国家档案馆门前
访谈录:一千种声音,一个巴基斯坦
伊斯兰堡的生活有些单调而局促,交通不便,娱乐生活匮乏,安全预警频繁。我唯一的乐趣就是外出和人聊天,靠聊天打发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人对话成了我的主要活动。访谈对象来自各个阶层——政府官员、军人、记者、律师、普通百姓,还有阿富汗难民。他们对巴基斯坦的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些对话从不局限于正式场合:在茶摊上,记者朋友谈起面对恐怖分子威胁的经历;在中医针灸馆,病人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讲述建国的历史;在旅途中与陌生人相遇,席地而坐听他们讲述中巴边境的故事;在博物馆里,站在文物前与讲解员深入交流。受访者的叙述带着明显的宗教、文化和种族印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眼中可能呈现完全相反的画面。这些矛盾的叙述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每个人立场的自然显现。在每一次对话后的整理中,我在分辨观点之外,更需要去弄清楚他们的立场——是什么影响了他的叙事。
从喧嚣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从茶摊到博物馆,这些场景不仅是巴基斯坦社会复杂性的缩影,也是我认识这个国家的路径。在每一次对话中,受访者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语言、细节和情感,共同拼凑出一个多元而矛盾的巴基斯坦。
访谈巴基斯坦前参议员穆沙希德
探访伊斯兰堡的阿富汗(哈扎拉)社区
参加真纳大学的洒红节
田野札记:在高山与田野间行走
巴基斯坦的访学和大部分国家都不同,访学的核心关键词是“安全”,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当下,恐怖袭击在巴基斯坦各省蔓延开来,持枪抢劫、绑架、车祸不断成为新闻头条。在我的访学期间,发生了两次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3月26日达苏水电站项目车辆在开伯尔-普什图省遇袭,5名中方人员遇难;10月6日晚在信德省,卡西姆港发电公司车队在卡拉奇机场附近遭遇袭击,造成2死1伤。即使住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富人区,我还是过得小心翼翼。城市偶尔的平静总是转瞬即逝,大使馆的预警消息不时让我绷紧神经。但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仍然有幸走访了开伯尔-普什图省、旁遮普省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
在3·26事件发生前,我跟随Ghani教授和李希光教授的考察团,在开伯尔-普什图省考察犍陀罗文化遗址,追寻玄奘的西行之路。作为反恐重点省份,这里呈现出的景象却与“恐怖之城”的标签形成鲜明对比:街头依旧喧嚣,车水马龙。虽然穿着与建筑的对比凸显着贫富差距,但孩童们对我们的欢呼和当地人的爱国情怀,让这片土地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然而,表面的祥和下隐藏着潜在的危险,这种矛盾共存让这里显得愈发复杂。
三月份的白沙瓦市
5月,我蹭着媒体采访的机会去了一趟旁遮普省的农村,实现了真正的“下田野”。凌晨三点出发,六个小时的车程穿过蜿蜒的山路,沿途可以看到逐渐显现的田野景色。在米扬瓦利的稻田里,从中国引进的收割机成了村民的关注焦点。几位农民围着机器,一遍遍尝试操作,磕磕绊绊中逐渐摸索出使用方法。人群在旁边围观,眼神专注,时不时有人低声讨论。机器运转时发出的轰鸣声和田间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人潮簇拥着一台机器,是对科技的渴求,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从中国引进的油菜花和收割机
中巴边境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的调研带给我强烈的震撼。为了安全,我住进了当地农户家里,同吃同住。在高山峡谷间,人们依水而居,家庭纽带仍是这里生活的核心。放牧耕田、织布浣衣的景象让我恍若回到了上世纪的中国农村。我沿着吉尔吉特的喀喇昆仑公路起点一路向前,走访沿途的村庄。这些村落依公路而建,村民们的生活也沿着公路展开。他们向我讲述村庄与喀喇昆仑公路的渊源,以及与中国的交往故事。虽然很多人一辈子没去过中国,却和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一路向东,我抵达中巴边境——世界海拔最高陆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在这里,中巴游客隔着五十米的护栏高声问候,嗓音穿过寒冷的高原风,织就出一种特别的联结。这样的画面,恰如我在巴基斯坦的访学经历——在不确定与危机中寻找对话与连接,最终拼凑出一个充满矛盾又饱含希望的国度图景。
和中巴边境的巴基斯坦边防军合影
在现代化国家体系下,巴基斯坦的发展显得缓慢而曲折。这片土地上积淀着多重历史印记:1947年印巴分治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持续数十年的阿富汗难民潮,以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明交汇。从印度河流域到喀喇昆仑山脉,从塔尔沙漠到阿拉伯海,巴基斯坦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上,更反映在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与佛教文明的历史积淀中。这种复杂的文化图景,让巴基斯坦难以用单一视角来定义。
抢新闻:巴基斯坦的瞬间与真实
为了加深对巴基斯坦的理解,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伊斯兰堡站实习担任报道员。在崔如老师的指导下,我融入团队,开启了一段紧张而充实的驻外新闻工作经历。记者站的工作节奏紧而有序。每月的选题会议上,我们与当地记者一起讨论报道方向,从巴基斯坦的茶文化到中巴友谊专题,大家集思广益,为报道注入不同视角。当遇到深夜恐怖袭击等突发新闻时,团队分头核实信源、整理背景资料、撰写稿件,与全球媒体竞速。在这期间,我完成了近百篇涉及不同领域的新闻稿件,包括巴基斯坦大选、极端天气、党派抗议、教派冲突以及上合峰会等重要议题。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新闻专业能力,也通过与团队、事件的深度接触,更加理解了媒体作为记录者和沟通桥梁的重要性。
央视新闻报道节选
与当地记者的合作是实习中最难忘的经历。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社会脉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和敏锐观察,更是不可或缺的"本地向导",在外出拍摄时协助联系采访对象、协调各类资源。我们一起外出拍摄、熬夜剪辑、校对字幕,共同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工作之余,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拜访家人,分享生活点滴;在漫长拍摄间隙,交流各自的经历与人生感悟。面对巴基斯坦复杂的局势,我们也会为彼此的安全担心。每次并肩应对突发事件,每个项目完成后的轻松时刻,都让这份跨越文化的友谊更加珍贵。
采访开伯尔-普什图省省长
跨文化交流:犍陀罗文明与现代对话
在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塔克希拉亚洲文明研究所,我有幸参与了Ghani教授领导的犍陀罗文明研究工作。2024年3月,我参与筹备了“第二届国际会议暨艺术——巴基斯坦犍陀罗遗产”活动,会议汇集了来自阿富汗、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等多国学者。我们在考古现场深入交流,从符号解读到文化交流史展开讨论。在参观北部考古遗址和历史遗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学术互动,还建立了紧密的私人联系。我的工作也获得了“优秀志愿者”证书的认可。
2024年5月,我在巴基斯坦外交部“从犍陀罗到世界”展览上发表了题为“中巴交流的桥梁:犍陀罗文明的历史与现代价值”的学术演讲。我探讨了犍陀罗文明在中巴文化交流中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分析其如何成为连接两国的重要纽带。
在巴基斯坦外交部演讲
在真纳大学访学期间,作为少数外国学者之一,我感受到了学校对中国研究者的特别关照。尽管巴基斯坦面临经济发展的诸多挑战,资源相对有限,但研究所的教授们却对外来学者格外重视。从研究资源的调配到田野调研的支持,他们都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责任感。老师们不仅帮助我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还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安排档案馆研究、协助联系访谈对象、对接其他研究机构,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特别的温暖。
和巴基斯坦导师Ghani教授
结束语
十个月的时间既短暂又漫长,虽然仅仅窥见了巴基斯坦的一隅,这却足以深刻地影响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段时间让我尝试破除媒体的刻板印象,走出中国,深入亚洲,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个鲜活且复杂的巴基斯坦。回国后,我常常怀念在伊斯兰堡那份看似单调却耐人寻味的生活。它让我在习惯于现代化、碎片化节奏的同时,重新学会了如何与孤独共处、如何倾听静默,从而在繁忙与宁静之间探索更深层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在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巴基斯坦那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或许看似与时代脱节,却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参考。在这里,现代与传统、快与慢、进步与停滞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交错存在,彼此启发。这十个月让我意识到,所谓发展与落后,不应被简单地贴上标签,而应从多维的视角重新理解。也许,放慢脚步,回归更本质的生活,不仅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更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选择。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学院与导师的支持,感谢巴基斯坦的老师们和所有热情的当地朋友,还有中国驻巴大使馆、驻外记者和中企朋友们。我们常在工作间隙相聚,互相陪伴,成为异乡生活的支撑;夜幕降临时又如鸽子般散去,投入各自的忙碌。这些人和事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让我深切体会到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友谊有多么可贵。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三妹的访学总结报告
组稿:湛勇智
审阅:孙傅
编辑:研究生院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