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回律转,新元肇启,在忙碌与收获中,我们即将和2024年挥手告别。
回首2024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下,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把握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着力健全研究生招生管理制度、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推动院系建立招生规模约束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方面主动超前布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聚势而进,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
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座谈会
成功举行
6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校长李路明,副校长杨斌、姜培学,校党委原书记方惠坚,原常务副校长梁尤能,原副校长郑燕康、胡东成、龚克,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原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等出席会议。原校长顾秉林、原副校长汪劲松、研究生院原院长姚强通过视频致辞。研究生院、研工部历任领导、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参加座谈会,共话研究生院改革发展。座谈会由研究生院院长梁琼麟主持。
李路明代表学校向研究生院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向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学校老领导、研究生院历任领导班子和教职工致以感谢,并充分肯定了研究生院在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增强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他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新进展并表示研究生院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深刻认识到清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下大力气应对好当前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所面临的挑战,把握好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规模的关系,不断探索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要着力加强研究生的全球视野培养,提高生源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统筹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清华力量。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于1984年6月成立,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首批试办的22所研究生院之一,在1995年全国首次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榜首。1994年,在原研究生院思想教育办公室基础上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后备人才培养
4月25日,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会议围绕理事会建设和课题落地、资源筹措等方面开展交流讨论,促进学校与各理事单位精诚合作、同向同行,携手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图 | 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现场
主动优化校企联合人才选拔模式,提升专项生源质量,与40余家联培单位、20多个校内院系密切互动,举办系列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推动以“工程项目”为牵引的校企招生选拔方式。结合校企联合人才选拔的特殊状况,建成推免招生信息系统,保障选拔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5年专项全日制招生成效显著,专项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图 | 工程师学院招生说明会
完善工程师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分类制定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持续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完善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入企专业实践管理机制,加强培养环节全过程保障机制;开展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高质量毕业工作,探索实践导向工程专业学位评价方式;建设碳中和与人工智能能力提升项目。
图 | 清华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2024年专业实践动员会授旗仪式
提出并推进校企导学思政工作。发布校企导学思政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10条校企协同举措,举办4次专题推进会。协同联培单位建设导学交流空间,开展校企导学微沙龙,推动导学共赴工程一线,联合开展导师培训等。
图 | 工程师学院举办校企导学思政第二次工作推进会与会代表合影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推进学位授权点建设
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组织开展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空天动力与燃气轮机、交通与城镇化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设计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主审核增列论证。纪检监察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工程、智能电动车辆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社会工作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字经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增列。
图 | 新增学位授权点专家论证会
全面总结我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情况,召开自主审核工作成效评估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开展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成效评估中被确定为“成效显著”。
图 | 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成效评估会
组织64个学位授权点开展自我评估,300余名校外专家审阅自评报告并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对我校学位授权点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图 | 学位授权点专家现场评估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清华大学考点工作顺利开展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于12月21日-22日举行,今年共有2万余名考生报考清华大学,5400余名考生在清华大学考点参加考试,1.5万余名考生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的681个考点。清华大学考点共安排215个标准化考场,172个教室,分别设置在校内六教、美术学院以及清华附中。全校近600名教职工参与组织保障工作,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公平、公正、安心的考试环境。
图 |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清华大学考点
今年研考入场安全检查实行“2+1”模式,在延续智能安检门检查的同时增加人脸识别核验,考场入口由监考员利用金属探测仪对考生进行第二次检查,进一步构建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全校近20个部门和单位密切协同,构建从校门到考场、从就餐到医疗的全过程、全方位支撑保障体系,各环节紧密协同、步步落实,切实保障考试安全,让广大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安心应考。
持续加大国际招生宣传
扩大研究生教育国际影响力
10月25日至11月30日,举办国际研究生招生宣传月活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通过Classin平台在线直播的形式,在Facebook、X(原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时转播,宣传部全球传播办公室通过学校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大量相关推送,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共举办28场直播活动,在线总观看量高达30.2万人次,是去年的3.8倍,参与院系从去年的17个增加到27个,各院系通过直播宣讲、宣传视频、在校生经验分享、座谈访谈、大咖讲座等多种形式,从多个学科领域,多角度展示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风貌,详细介绍了各院系国际研究生培养项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成效、招生及奖学金申请政策及流程等申请人关心的关键信息。
首次举办了拉美地区专场招生宣讲会,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携手拉美中心通过现场加线上方式共同组织,共有10个院系参与, 总观看量达到2.4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
继续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进一步加大国际招生宣传力度。赴马来西亚、西班牙、日本、尼泊尔、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来华留学教育展;参加亚洲大学联盟AUA在线教育展、中国高等教育线上展国际学生招生宣讲会(美国专场);支持院系制作国际招生宣讲视频、制作多语种招生宣传材料、接洽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或教育组、面向全球顶尖高校学生派出部门进行推广。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接受学校党委巡视
完成集中整改工作
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巡视工作的统一部署,4月8日至5月10日,党委第六巡视组对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开展了专项巡视。巡视期间,巡视组听取了研招办工作汇报,通过开展个别谈话、受理信访反映、调阅资料、下沉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对发现的重点问题和线索进行深入了解,在研招办和广大师生员工支持下顺利稳妥完成了巡视任务。6月28日,党委第六巡视组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反馈了巡视情况,指出被巡视单位在坚持党的领导、履行主责主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防控廉洁风险、完善招生工作体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6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抓好巡视整改落实和成果有效运用提出严肃要求。
6月19日至12月18日集中整改期间,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从严从实抓好巡视问题整改,见行见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时间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压实主体责任,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坚决推进整改。共组织召开十余次会议专题研究巡视整改工作,制定修订规章制度14项、各类工作模板11项。成立研招办党小组,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形成“长久立”的机制,全力以赴高质高效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集中整改期间,巡视反馈的10个面上问题、32个具体问题,均已全部完成整改,制定的81条整改措施,均已全部完成。
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
组织近30个院系面向工程技术、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促进院系与重点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生,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持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参与共建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积极组织专项博士生参加开学典礼、集中研修、共同课、博士生学术论坛等活动。召开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培养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培养方案,完成遴选第二批应届本科推免生和在读研究生35名。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多元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阿联酋哈利法大学等高校开设双授或联授学位项目。
图 | 参加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院务会
图 | 院系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研讨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
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
42门研究生课程列入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首批试点课程,20门课程在2024年秋季学期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5个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相关项目。通过在“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中安排一场人工智能相关的专题讲座,在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中增加一个包含5门课程的人工智能课程模块,以及开设1个人工智能能力提升项目,为全体研究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搭建“一场讲座、一门课程、一个项目”的“三个一”学习资源体系。支持人工智能学院启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支持求真书院设立数学与人工智能硕士项目,推动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图 | 人工智能赋能城乡规划教学
图 | 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管理教学
推动面向全校研究生设立人工智能能力提升项目,帮助学生树立人工智能思维与理念,系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全面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和管理的能力与素养,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
项目突出“问题导向+跨界交叉+学用结合”,围绕人工智能核心问题开展交叉创新培养,突出人工智能思维训练、实践实操。由院士牵头,高校资深教授、行业知名专家共同组成师资团队,搭建业界联盟实践基地,同时设置通识导引模块、方向选修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推进研究生学术
与职业素养课程建设
组织召开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课程建设研讨会,纪念学校全面推动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课程建设十周年,27位课程主讲教师和院系教学负责人回顾了课程建设的历程和成果,分享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思考,并对未来课程建设提出意见建议。结合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丰富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新增人工智能、金融素养、全球胜任力与国际组织3个模块。组织“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讲座课程,并围绕科技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化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主题,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探索工科院系参与共建“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组织新模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图 |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课程建设研讨会
图 | “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督检查
完善研究生核心课程清单确定流程,新增校级专家论证环节,根据专家论证意见核定院系核心课程清单。研究生课程教学秩序检查覆盖445个课堂,期末考试检查覆盖204个考场。开展新一轮院系研究生培养环节考核合规性检查,覆盖11个院系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
在2023年全面落实院系自主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专家评审工作的基础上,强化申请答辩前学位论文抽查工作,在加大学术学位博士生和硕士生抽查力度的同时,启动专业学位硕士生抽查,抽查学位论文数量达2023年的2.7倍。常态开展研究生学业研判,与院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联动,提高重点关注群体的有效覆盖。
图 | 研究生核心课程清单专家论证会
图 | 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专题培训会
不断加强助教队伍建设
于春季、秋季学期初开展全校新上岗助教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应知应会、同辈分享五个必修模块,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提升助教的岗位胜任力和综合能力。组织开展2024年清华大学杰出助教奖、优秀助教奖评选,发挥优秀助教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 | 清华大学杰出助教奖颁奖仪式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还承担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处工作。
我国首个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质量标准出台
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工程教指委)组织编制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该文件是我国出台的首个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管理规定,是贯彻落实今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精神的重要举措。
清华大学发扬培养“红色工程师”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持续推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探索,在本次《基本要求》的编制中积极贡献了力量和经验。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成立30周年大会举行
9月26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何光彩主持会议。民政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有关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及会员代表参加大会。
30年来,学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在提供咨政服务、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把握教育属性,认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全体
期待与您携手一道奔向更加美好的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