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华人怎么过春节?

教育   2025-01-23 19:57   北京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深的牵挂

也是文化记忆中最美的篇章


历史上的老清华人如何过春节?

或粗茶淡饭

或读书旅行

或徜徉都市夜景

或围坐家中共享一锅年夜饭……

每一个场景都勾勒出独特的年味

也成为一段段佳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华老学长们的春节记忆

感受时光流转中传承不变的年味




1

吴宓:和亲友捕雀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陕西泾阳人。近代诗人、学者、比较文学先驱。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在校各科成绩优秀,1916年毕业,因体弱未通过体育考试,待体育通过后于1917年赴美留学。


1913年春节,吴宓正在清华读书,他在大年初一的日记里写道:“晨,为《水调歌头》一阕,殊不惬意。午无事。晚,及李君伯愚并仲侯、君衍捕雀为戏。嘻,此亦新年之常例。”



2

钱穆:读《孟子》


钱穆(1895—1990),字宾四,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


在钱穆的新年记忆中,有一年令他印象特别深刻。他回忆道:“后来不记在哪一年的冬天,忽然立意要将《孟子》通体读过一遍,于是拣定了阴历开岁的大年初一,我把自己反锁在一间空屋里,自限一天读完一篇。第一个上午便读《梁惠王章句》上,读到能通体背诵为止。然后自己开锁出门吃午饭。下午则读《梁惠王章句下》,到能通体背诵,再开门吃晚饭。如是七天,直到新年初七之晚餐,我的一段心事始告完毕。”


3

闻一多:路南旅行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1932年,闻一多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1945年2月,西南联大学生“悠悠体育会”组织了“联大路南旅行团”,去石林附近的尾泽乡旅行,请闻一多教授参加。听到这个消息,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闻立雕以及闻一多的好友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宗璞)、冯钟越也缠着要去。正月初二(2月9日),闻一多带着这四个孩子等人开始了路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之行。正月初三开始步行游览山水。他们先去石林,再寻访瀑布大叠水、小叠水。在路南,闻一多等人逛了龙潭庙会,和彝族人民举行同乐会(联欢会),看了彝族人民表演阿细跳月舞等节目。


4

沈从文:赶春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938年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在北平教书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决定提前回家探望母亲。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


漫长的路途中,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写了不少信讲述沿途过程。这些信件便是后来出版的《湘行书简》。


5

梁实秋:掷骰子状元红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出生于北京,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在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0年9月在《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梁实秋生长于京城一个守旧的家庭,祖父梁芝山是四品京官,父亲梁咸熙有秀才功名,北京同文馆第一届英文专业毕业生,供职于北京警察厅。家中平时绝对禁赌,根本就没有麻将牌,因而他从小不知麻将为何物。只是每年除夕到上元这段时间开赌禁,但也仅以掷骰子状元红为限,下注30个铜板,每次玩时不超过一两小时。


6

徐铸成:逛红庙赏夜景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著名记者、编辑和评论家。1926年,徐铸成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政治学系,当时用名“徐锡华”。1927年进入新闻界。1936年参与筹备《大公报》上海版的创刊工作,任要闻编辑,后曾任总编辑。


1936年除夕,是徐铸成在上海过的第一个新年。除夕深夜,费彝民、王芸生两人驾车来邀他去观光上海的新年夜景。他们先去老城隍庙和永安公司的天韵楼兜了一圈,而后到了南京路的红庙。红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汀沟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按照道教传统将内外墙面悉用紫红色刷新,故称之为“红庙”,也称“虹庙”。鸦片战争后,由于南京路的日益发展与繁荣,红庙一直是上海香火最盛的庙观之一。信众游客对红庙一直虔诚有加,香火不绝。正月初一大清早,上海市民都争着到红庙烧头柱香。


7

汪曾祺:一起吃年夜饭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汪曾祺出生于一个旧式大家庭,分好几“房”。他回忆说:每年除夕,要在这方桌上吃一顿团圆饭。我们家吃饭的制度是:一口锅里盛饭,大房、三房都吃同一锅饭,以示并未分家,菜则各房自炒,又似分居。但大年三十晚上,祖父和两房男丁要同桌吃一顿。菜都是太太手制的。照例有一大碗鸭羹汤,鸭丁、山药丁、慈菇丁合烩。这鸭羹汤很好吃,平常不做,据说是徽州做法。”大年初一,祖母头一个起来,包‘大圆子’,即汤团。我们家的大圆子特别‘油’。圆子馅前十天就以洗沙猪油拌好,每天放在饭锅头蒸一次,油都‘吃’进洗沙里去了,煮出,咬破,满嘴油。这样的圆子我最多能吃四个。”


时代在变迁

但春节所传递的温暖与团聚从未改变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愿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年味的魅力

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春美好记忆



素材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团结网《文化名人的春节》、人民政协网、《云南日报》等

封面作者:吴冠英

转载自:清华校友总会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信息,服务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导师、校友及关注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群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