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袁勇:消逝的电波

时事   2024-11-13 20:26   重庆  

作者:袁勇
消逝的电波

那天,当我指尖一触手机方寸荧屏,瞬间,绵绵思念传递给大洋彼岸的至亲时,我忽然想起了往昔古老而传统的电报通讯。曾经“滴滴答答”的韵律,带着空灵的节拍,迸发出一串串电波,宛若一抹抹流星,在历史的天空闪烁百年之久,又悄然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份历史文化元素与记忆,仍如昨日灯火,在我心中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从记事起,我与大多数人一样,对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黑炮事件》印象深刻,至今回味无穷,那一幕幕神秘的画面,好像又生动了起来。无论是谍战密报,还是战争时期军情通报,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的急、难、愁、盼信息。无疑,在那个电话不普及、一封平信也要走几天的年代,无线电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时空信使,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

不知何故,电波轻吟,让我十分好奇。当年,人小胆儿大,我几次趁着赶场的机会跑去邮局,尚未走近电报室,就被营业人员发现赶了出来。终于,在一个人多的时候,我猫腰偷偷溜进了最里头那间小屋,从门缝中得以窥探。但见,柔和的暖阳透过窗户,两台黑色发报机,稳稳地安放在桌上。头戴耳机的电报员阿姨,双眼专注而深邃,纤纤玉指轻盈地握住按键上下跳动,不时响起长短不一的“滴滴答答”清脆声……

上世纪80年代初,邮电局是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拍电报、买报刊,可以取稿费、寄包裹……在我眼里,件件都是开心事儿。每一个走进那里的人,都怀揣着一份期盼。有的在长时间排队,只因等候一份佳音;有的在字斟句酌,惜字如金,只因字里行间流淌着最深沉的情愫。要知道,当时拍电报,按1角钱1个字收费,包括标点符号,稍不注意,发一封电报就要几块十几块钱。那时,普通干部月薪才三十几元。整个营业大厅,喧嚣之下,皆是无尽的挂念。

是啊,电波细语,带着时光的温润与岁月的沉香,多么悠长而厚重。常见邮递员身着绿色制服忙碌的身影,他们骑着一辆绿色的自行车,后架上驮着“人民邮电”字样的绿色大邮包,奔波在大街小巷或乡村小道。不管风雨交加还是烈日炎炎,使命必达,少有延误。回想我在部队的那些日子,有太多触动心灵的情感瞬间和美好印记。每当启程回老家探亲,发一封“×日9次抵渝”电报,就会出现与亲人紧紧相拥于站台的情景,那一刻,长久的等待与思念,都化作了无声的热泪。

近阅一份陈旧资料,一组闪光的数字呈现在我眼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电报业务曾创下年发报量3.21亿份,居世界之首,我心中也有那份悠然的喜悦。

时光流转,过往已远。细心的人们发现,随着新世纪的钟声敲响,那最后一缕电波,便渐渐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从此,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无线电报,彻底与人们告别。如今,现代化通讯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线畅联更加快捷,更加精彩,依然充满着一片光明与希望。

唯有记忆,永不消逝!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副会长)


详见11月13日重庆晚报07版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

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